方劑組成解釋
艾曲散中包含神麴,主要原因有二:
- 理氣消食,健脾和胃: 神麴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導滯、行氣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艾曲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食積停滯、脘腹脹痛等症,而神麴能幫助消食導滯,促進脾胃運化,改善消化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艾曲散中其他藥物,如麥芽、山楂等,也具有消食化積的作用,神麴與之相配伍,可以增強消食化積的功效,提高藥效。此外,神麴還可緩解麥芽的寒性,使藥物更加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刺激。
艾曲散中包含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回陽救逆的功效。艾曲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腹痛、腹瀉、嘔吐等症狀,乾薑的溫中散寒之性可以改善脾胃功能,驅散寒邪,緩解上述症狀。
- 協同作用:乾薑與其他藥材如艾葉、蒼朮等配合使用,可以增強藥效。乾薑可以溫陽化氣,促進藥物吸收,並協同其他藥材達到驅寒止痛、健脾止瀉的作用。
艾曲散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經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艾曲散主要用於治療寒濕凝滯、經絡不通所致的疼痛,細辛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濕,減輕疼痛。
- 助其他藥物發揮效力: 細辛與其他藥物配合,可起到協同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細辛與艾葉、川芎等藥物搭配,可以更有效地溫經散寒,止痛消腫。
總之,細辛在艾曲散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艾曲散方劑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止癢: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艾曲散主治寒濕痺痛、風寒濕痹、皮膚瘙癢等病症,花椒可溫陽散寒,驅散寒邪,緩解疼痛和瘙癢。
- 助藥力,增強療效:花椒味辛,可引藥入經,助藥力,增強療效。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如艾葉、川芎等,共同發揮溫經散寒、活血通絡、止痛止癢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艾曲散中包含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補火助陽之功效。艾曲散主治寒濕凝滯,氣血瘀阻,症見肢體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附子溫陽散寒,可改善寒濕凝滯,促進氣血運行,緩解麻木疼痛。
二、 配合其他藥物: 附子與艾葉、川芎等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附子溫陽散寒,艾葉溫經止痛,川芎活血化瘀,三者合用,相輔相成,達到溫經散寒、活血化瘀之功效,有效治療寒濕凝滯、氣血瘀阻所致的疾病。
艾曲散方劑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促進氣血運行: 肉桂性熱,味辛甘,具有溫陽散寒、活血通經、引火歸元的作用。艾曲散旨在溫經散寒,驅除寒濕,而肉桂的溫陽散寒作用可助藥力直達病所,促進氣血運行,溫煦臟腑,達到治療目的。
- 引藥入脾胃: 肉桂味辛,入脾胃經,能引導藥物直達脾胃,增強藥效。艾曲散中含有許多寒涼藥物,容易損傷脾胃陽氣,肉桂的辛溫之性可溫護脾胃,防止寒涼藥物對脾胃造成損傷,使藥物發揮最大療效。
主治功效
《艾曲散》主治功效與治療原理分析
《雞峯普濟方》中記載的「艾曲散」,其組成包含艾曲、乾薑、細辛、椒目、附子、桂等藥材,主要用於治療「痢後虛腫水腫」,亦可於「產後虛腫」時使用,具有良好的療效。細究其組方及古籍記載,可以深入分析其治療原理與功效。
主治功效:
- 消腫利水: 古文明確指出,「治痢後虛腫水腫者服此藥小便利止腫消散」。由此可見,「艾曲散」的主要功效在於消除水腫,並透過利小便的方式達成。此處的水腫,並非單純的體液滯留,而是與「痢後虛虛」有關,暗示其水腫可能與脾腎陽虛、氣化不利有關。
- 溫陽散寒: 組方中,乾薑、附子、肉桂皆為辛溫之藥,能溫中散寒,振奮陽氣,並能鼓動氣機,有助於水液的代謝。痢疾或產後易耗傷正氣,導致陽氣不足,水液運化失常,出現虛腫。「艾曲散」藉由溫陽散寒,可改善因陽虛導致的水腫。
- 溫經止痛: 細辛、花椒同樣具有溫散的性質,能祛風散寒,溫經通絡,有止痛之效。產後體虛,易受風寒侵襲,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疼痛,本方中此二藥可達到溫經止痛之效。
- 補益元氣: 附子具有大補元氣、回陽救逆之功,對於痢後或產後虛弱的患者,能補充耗損的元氣,增強體質,促進身體恢復。
治療原理分析:
從組成來看,「艾曲散」的治療核心在於「溫陽利水」。痢後或產後虛腫的水腫,與脾腎陽虛,氣化不利有密切關係。脾主運化水濕,腎主水液代謝,當脾腎陽氣不足時,水液運化失常,就會積聚於體內,形成水腫。
- **艾曲:**雖未在組成藥材的分析中提及,但本方以「艾曲」命名,可知其在本方中地位重要,艾草有溫經散寒,理氣血,逐濕的作用,可助本方溫散祛寒,利水消腫的功效。
- 乾薑、附子、肉桂: 三藥同用,能溫中散寒,補益陽氣,從根本上解決了脾腎陽虛的問題,陽氣一振,水液運化功能自然恢復。
- 細辛、花椒: 二藥具有辛散之性,能祛風散寒,溫經通絡,促進氣血運行,輔助溫陽利水的功效,並能緩解因寒邪阻滯導致的疼痛。
綜合而言,「艾曲散」的治療原理是透過溫補脾腎陽氣,祛散寒邪,使氣化正常,達到消除水腫的目的。其治療重點並非單純的利水,而是針對「虛」與「寒」的病機,從根本上解決水腫問題。此方以溫陽散寒為主的組方特性,說明古人在治療虛性水腫時,十分重視補益陽氣的重要性。
與其他方劑比較:
文中同時列舉了「葶藶煎」與「海蛤丹」,可與「艾曲散」進行比較。
- 葶藶煎: 主治「食水腹堅漸大四肢腫滿」,相較於「艾曲散」主治的「虛腫」,「葶藶煎」更偏向於實性水腫,且用藥以葶藶、芒硝、水銀等峻藥為主,顯見治療思路以攻逐為主,與「艾曲散」的溫補大相逕庭。
- 海蛤丹: 主治「水氣」,組成以海蛤、膩粉等寒涼藥為主,可見其針對的病機是體內水濕較重,而陽氣尚未明顯虧虛者,與「艾曲散」主治之虛寒水腫亦有區別。
由以上比較可知,古人對水腫的辨證是相當精準的,針對不同的病因與病機,選用不同的治療方藥,才能達到最佳的療效。而「艾曲散」的價值就在於它為我們提供了治療虛寒水腫的有效方法。
傳統服藥法
艾曲1升(生),乾薑1兩,細辛1兩,椒目1兩,附子1兩,桂1兩。
利小便,消腫。
上為細末。
每服2-3錢,溫酒調下。
忌豬肉、生蔥、生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艾曲散,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艾曲1升(生),乾薑1兩,細辛1兩,椒目1兩,附子1兩,桂1兩。 主治:利小便,消腫。主治:痢後或産後虛腫,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