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趙泉黃膏中加入大黃,主要是由於其具有瀉火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瀉火、通便、涼血的作用。在趙泉黃膏中,大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 清熱解毒: 大黃可以清熱瀉火,並能解毒消腫,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涼血止痛: 大黃具有涼血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因熱毒引起的出血、疼痛等症狀。
總體而言,大黃在趙泉黃膏中發揮了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趙泉黃膏中包含附子,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原因:
一、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能溫陽散寒、回陽救逆。趙泉黃膏多用於治療陽虛寒凝所致的疾病,如陽痿、宮寒、腎虛腰痛等,附子可溫補腎陽,驅散寒邪,改善病症。
二、助藥力: 附子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增強藥力。趙泉黃膏中包含多味藥材,附子可協同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提高藥效,使治療更為有效。
趙泉黃膏中包含細辛,主要基於其辛溫散寒的功效,用於治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散寒止痛、溫經通絡的作用。其辛溫之性,可以溫通經絡,散寒止痛,驅散風寒濕邪,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細辛在趙泉黃膏中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加強散寒止痛的作用,同時也起到溫經通絡的作用,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環,促進病情的康復。
趙泉黃膏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驅除體內寒邪。趙泉黃膏主要用於治療寒濕痹痛、筋骨疼痛等病症,加入乾薑可起到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提升藥效。
- 促進藥物吸收: 乾薑具有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消化功能的作用,能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作用,提高藥效。
趙泉黃膏中加入花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經散寒: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寒濕凝滯導致的肢體疼痛、麻木、關節僵硬等症狀,花椒能有效驅散寒邪,溫通經絡,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消腫止痛:花椒中含有揮發油、生物鹼等成分,具有抗炎、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外傷引起的紅腫疼痛,花椒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趙泉黃膏方中加入肉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活血止痛:肉桂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止痛的功效。趙泉黃膏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月經不調等婦科病症,肉桂能溫經散寒,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2. 助藥力,增效作用:肉桂能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增強藥效。趙泉黃膏中多含有補益類中藥,而肉桂有助於這些藥物的藥力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趙泉黃膏中包含巴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引藥入裡,增強療效: 巴豆性烈,味辛,能峻下通便,且具有破血消癥之效。與方中其他藥物配合,可引藥入裡,增強藥效,達到治療頑固性病症的目的。
- 攻邪逐瘀,改善病竈: 趙泉黃膏主要用於治療瘀血阻滯,氣血凝滯所致的腫瘤、積聚等病症。巴豆的破血消癥作用,可有效攻破病竈,使瘀血消散,氣血運行通暢,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趙泉黃膏方劑中加入醋,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藥效: 醋性酸,能軟化堅硬藥材,使其更容易煎煮,並促進藥物有效成分的溶出,提高藥效。同時,醋能與藥材中的某些成分發生反應,生成新的有效成分,例如醋能與黃芪、白朮等藥材中的多糖類物質發生反應,生成具有抗氧化、抗炎作用的物質。
- 調整藥性: 醋性酸,能緩解某些藥材的燥熱之性,使藥性變得更加平和,減少對胃腸的刺激,提高患者的服藥舒適度。例如,趙泉黃膏中含有黃連、黃柏等苦寒藥材,加入醋能降低其寒性,減少對脾胃的損傷。
趙泉黃膏方中使用豬脂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潤澤功效: 豬脂膏性潤滑,能有效緩解皮膚乾燥、粗糙等症狀,並促進傷口癒合。與藥材相配,更能發揮滋潤肌膚、養護組織的作用。
二、藥物載體: 豬脂膏本身無毒副作用,且具備良好的延展性和黏附性,可作為藥物的載體,將藥材成分有效地包裹並傳遞至病竈部位,提高藥效的吸收和利用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趙泉黃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瘴氣疫癘溫毒,賊風走遊皮膚」,其核心在於應對外感邪氣與內在毒滯互結之證。
- 瘴氣疫癘溫毒:指感受山嵐瘴氣、時行疫毒或溫熱穢濁之邪,侵襲人體後化熱成毒,導致肌膚發熱、腫痛或潰爛。
- 賊風走遊皮膚:形容風邪夾寒濕或熱毒,流竄於肌表絡脈,引發遊走性疼痛、瘙癢或麻木等症。
此膏外敷可「火炙以摩身體」,內服「如梧桐子大1丸」,顯示其兼具內外雙治之效,適用於「初覺勃色便熱」(皮膚突發紅腫熱痛)的早期外感熱毒或風邪鬱表之證。
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君藥:大黃、巴豆
- 大黃苦寒瀉下,清熱解毒,疏通內鬱熱毒。
- 巴豆辛熱峻下,破積逐痰,與大黃寒熱相制,共逐臟腑與經絡之毒滯。
臣藥:附子、乾薑、桂、椒(花椒)
- 附子、乾薑、肉桂大辛大熱,溫陽散寒,助氣血運行,透邪外出,兼制大黃寒性。
- 花椒辛溫走竄,散寒除濕,殺蟲止癢,針對皮膚風毒濕邪。
佐藥:細辛、豬脂
- 細辛辛香透絡,散寒止痛,開竅逐邪,引藥透達肌表。
- 豬脂(豬膏)滑潤滋養,為賦形劑兼助藥物滲透皮膚。
煎服法與原理
- 苦酒漬巴豆:醋製減巴豆毒性,增強破瘀消腫之效。
- 三上三下煎法:緩和藥性,使成分充分釋放。
- 火炙摩身:溫通經絡,促進藥物吸收,外用直接作用於病灶。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寒熱並用、攻補兼施」為特點:
- 內治:以巴豆、大黃瀉毒,附子、乾薑托邪外出,解除內外毒滯。
- 外治:藉辛熱藥力溫通肌表,驅散賊風濕毒,配合豬脂使藥性深入皮腠。
- 雙向調節:寒熱藥配伍既可清溫毒,又能散風寒,適應複雜病機(如寒熱錯雜之皮膚瘴毒)。
推論可能功效
- 對皮膚熱毒腫痛、風寒濕痹、早期癰疽初起屬寒熱夾雜者,可收解毒散結、溫通止痛之效。
- 現代或可類比於感染性皮膚病初期(如丹毒、蜂窩組織炎)或風濕性關節痛,但需進一步辨證。
此方峻猛,寒熱並行,體現古代「以毒攻毒」與「外托內消」的治療思維。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附子1兩,細辛1兩,乾薑1兩,椒1兩,桂1兩,巴豆80枚(去心皮,搗細,苦酒漬之,宿臘月),豬膏2斤。
煎三上三下,絞去滓,密器貯之。
初覺勃色便熱,如梧桐子大1丸,不愈又服。亦可火炙以摩身體數百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瀉下作用,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因此,服用本方時應注意控制用量,並且要避免空腹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趙泉黃膏, 出處:《肘後方》卷二。 組成:大黃1兩,附子1兩,細辛1兩,乾薑1兩,椒1兩,桂1兩,巴豆80枚(去心皮,搗細,苦酒漬之,宿臘月),豬膏2斤。 主治:瘴氣疫癧溫毒,賊風走遊皮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