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氣丸中包含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七氣丸主治氣滯血瘀,心胸鬱悶,煩躁不安,口苦咽乾等症狀,大黃可清瀉心火,消除煩躁,改善口苦咽乾等症狀。
2. 行氣活血: 大黃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氣滯血瘀引起的胸悶氣短、心悸等症狀。同時,大黃也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進一步改善氣血循環。
七氣丸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基於其兩方面的功效:
- 開竅醒神,化痰開竅: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胃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開竅的功效。七氣丸主治痰濁矇蔽心竅,神志昏迷,故加入水菖蒲以開竅醒神,使痰濁消散,恢復神志。
- 化濕健脾,燥濕止瀉:水菖蒲還具有化濕健脾、燥濕止瀉的功效。七氣丸中常配伍其他健脾化濕藥物,水菖蒲的加入可增強健脾化濕之效,使脾胃運化功能恢復,消除痰濁,改善神志。
七氣丸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 補氣益氣: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氣、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七氣丸主治七氣虛損,而人參能補益元氣,提升體質,改善虛弱症狀,是方中重要的補氣藥物。
- 調和諸藥: 人參能調和諸藥,協同其他藥物發揮功效。七氣丸中其他藥物如黃芪、當歸等,皆偏於補氣或補血,人參能將這些藥力調和,使其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七氣丸中加入肉桂,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火助陽的作用。七氣丸主要用於治療陽氣不足、氣血虛弱所致的寒性症狀,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軟、面色蒼白等。肉桂的溫陽散寒作用,可幫助恢復陽氣,改善寒症。
- 助藥力:七氣丸中多用寒涼藥材,肉桂的溫性可以起到引導寒涼藥力,使其更好地發揮藥效。肉桂與其他藥材配合,可增強藥效,使寒涼藥材更能深入經絡,達到治病的效果。
七氣丸方中含有柴胡,主要源於其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功效。
柴胡性味苦寒,入肝膽經,能疏解肝氣鬱結,使氣機疏暢,並能升舉陽氣,改善脾胃氣陷所致的症狀。七氣丸旨在治療七情內傷所致的氣機鬱滯,肝氣不舒,脾胃氣虛等症,故以柴胡為君藥,以達疏肝解鬱、升陽舉陷之效,使氣機調和,臟腑功能恢復正常。
七氣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入脾胃經,能溫暖脾胃,散寒止痛,對於寒邪入侵導致的胃脘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 助陽化氣: 乾薑能振奮陽氣,促進氣血運行,對於氣虛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因此,七氣丸中加入乾薑,可溫中散寒,助陽化氣,協同其他藥材,達到溫陽補氣、化痰止咳的療效。
七氣丸方劑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肺化痰: 細辛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溫肺散寒、化痰止咳之功效。七氣丸主要用於治療寒邪客肺,肺氣不宣所致的咳嗽、氣喘等症狀。細辛溫肺散寒,有助於驅散寒邪,恢復肺氣的宣發功能,從而達到止咳化痰的效果。
- 開竅通鼻: 細辛同時具備開竅通鼻的作用,可治療鼻塞、流涕等症狀。七氣丸中加入細辛,不僅可以治療肺氣不宣,同時也能改善患者的鼻塞等伴隨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七氣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活血止痛之效。七氣丸主要針對氣虛血虧、心悸氣短等症狀,而當歸能補益心血,改善氣血不足,使氣血運行通暢。
- 調和藥性: 七氣丸中其他藥材如人參、黃芪等偏溫性,容易燥熱,而當歸則能起到一定的寒涼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偏燥。
七氣丸中包含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七氣丸主治脾胃虛寒、氣逆痰多、咳嗽氣喘等症,半夏能和胃降逆,止咳化痰,有助於緩解氣逆症狀。
- 配伍協同: 七氣丸中其他藥物如茯苓、陳皮、紫蘇等,也具有健脾利濕、理氣化痰之效,半夏與之配伍,相輔相成,共同發揮療效。半夏與陳皮配伍,可加強降逆止嘔的作用;與茯苓配伍,可增強利水消腫的作用。
七氣丸方中加入花椒,主要基於其溫熱散寒、止痛、除濕的功效。
花椒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除濕的功能。七氣丸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胸痺、心痛、胃脘冷痛等症,而花椒的溫熱之性可溫通心陽,散寒止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溫陽散寒、活血止痛的效果。此外,花椒還能除濕止痛,有助於解除寒凝濕滯所致的疼痛。
七氣丸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腎固精: 山茱萸味酸澀,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之功效。七氣丸主要用於治療腎氣虛弱、精關不固所致的遺精、滑精、早洩等症狀,而山茱萸恰能補益腎氣,固攝精關,從根本上改善病症。
- 收斂止瀉: 山茱萸亦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瀉作用,可治療腎虛脾虛所致的泄瀉。七氣丸中加入山茱萸,除了補腎固精外,還可輔助治療因腎虛引起的脾虛泄瀉,進一步增強藥效。
七氣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理氣,降逆止嘔:厚朴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行氣消脹、降逆止嘔之效。七氣丸常用於治療氣逆上衝,胸悶氣短,嘔吐呃逆等症,厚朴可以疏理氣機,降逆止嘔,緩解氣機鬱滯導致的症狀。
- 燥溼化痰,止咳平喘:厚朴還具有燥溼化痰的作用,可以清除肺部痰溼,緩解咳嗽、哮喘等症。七氣丸中加入厚朴,可以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止咳平喘功效。
七氣丸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為附子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的功效。
方劑中,附子作為君藥,其辛熱之性可溫補心陽,改善心氣虛衰,並可溫經散寒,助氣血運行,緩解寒邪凝滯導致的諸般不適。
此外,附子還可溫腎助陽,改善腎陽虛衰,提升機體的抵抗力,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作用。因此,在七氣丸中,附子是不可或缺的藥材,它對於提升整體療效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七氣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病人素有久寒,而致心下兩脅結痛」,意指患者因長期寒邪內伏,導致氣血凝滯、痰飲結聚,表現為心窩與兩脅肋間之頑固性疼痛。其「理嘔逆,破積聚」之效,反映此方兼治寒邪上逆之嘔吐,以及氣、血、痰、寒交阻成形之積聚(如痞塊、癥瘕)。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結合「溫寒散結、瀉熱逐瘀、調氣化痰」三類藥物,體現「寒熱並調、攻補兼施」之思路,解析如下:
溫散寒邪,調理氣機
- 乾薑:溫中散寒,針對「久寒」病根,化解寒凝氣滯。
- 芎藭(川芎):行氣活血,疏通肝膽經氣,解除兩脅氣血瘀阻。
- 半夏:降逆化痰,止嘔逆並消心下痰結。
瀉熱逐瘀,破結消積
- 大黃、消石(芒硝):瀉下通腑,攻逐有形積滯,破除瘀熱互結。
- 葶藶子:瀉肺利水,通導痰水停聚,助消胸脅水飲結痛。
- 黃芩、苦參:清熱燥濕,制約久寒所化之鬱熱,防溫藥助火。
補氣養陰,兼顧正虛
- 人參:益氣扶正,補脾胃之虛,佐制攻消藥之峻性。
- 麥門冬、玄參:滋陰潤燥,防溫燥與瀉下藥傷陰,調理寒熱錯雜之陰虛。
通利竅絡,安神定志
- 遠志:化痰安神,通心腎之氣,治寒痰擾神之證。
- 瞿麥:利尿通淋,引濕熱下行,協同葶藶子分消水濕。
三、方劑配伍特點
此方以「溫寒化瘀」為本,輔以「清熱養陰」:
- 寒熱並用:乾薑配黃芩、大黃,溫散寒邪而不助火,清瀉鬱熱而不傷陽。
- 攻補兼施:人參、麥冬佐大黃、消石,攻積聚而護正氣,適合久病虛實夾雜之體。
- 氣血水同調:川芎行氣、葶藶逐水、大黃破血,針對「積聚」多因氣滯、血瘀、痰凝之複合病機。
總體原理:透過溫通寒凝、瀉下瘀熱、調氣化痰,解除「寒邪久伏→氣血痰互結→痛嘔積聚」之病理鏈,體現中醫「通則不痛」「去菀陳莝」之治療觀。
傳統服藥法
葶藶子(熬)1兩,半夏(洗)1兩,大黃1.5兩,玄參1.5兩,人參1.5兩,苦參1.5兩,麥門冬(去心)1.5兩,黃芩1.5兩,乾薑1.5兩,芎窮1.5兩,遠志(去心)1.5兩,消石1兩,瞿麥1.5兩。
理嘔逆,破積聚。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6丸,以酒送下,1日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七氣丸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便秘等症狀。此外,七氣丸不宜與溫補性中藥同用,以免引起藥物相互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氣丸, 出處:《普濟方》卷一三九。 組成:大黃(酒洗)、菖蒲、人參、肉桂、柴胡、乾薑、細辛、當歸、半夏、川椒(去目炒)、茱萸、厚朴、附子(炮)各等分。 主治:病人素有久寒,而致心下兩脅結痛。
七氣丸, 出處:《千金翼》卷五。 組成:葶藶子(熬)1兩,半夏(洗)1兩,大黃1兩半,玄參1兩半,人參1兩半,苦參1兩半,麥門冬(去心)1兩半,黃芩1兩半,乾薑1兩半,川芎1兩半,遠志(去心)1兩半,消石1兩,瞿麥1兩半。 主治:理嘔逆,破積聚。主治:婦人勞氣、食氣、胸滿氣、吐逆大下氣,其病短氣,胸脅滿氣結痛,小便赤黃,頭重。
七氣丸, 出處:《醫心方》卷十引《小品方》。 組成:大黃10分(炮),人參3分,椒2分(熬),半夏3分(炮),烏頭5分(炮),桔梗3分,細辛3分,茱萸3分(熬),乾薑3分,菖蒲3分,茯苓3分,川芎3分,紫菀3分,甘草3分,石膏3分,柴胡3分,桃仁3分。 主治:寒氣、怒氣、喜氣、憂氣、恚氣、愁氣、熱氣等七氣爲病,皆生積聚,堅牢如杯,在腹中,心痛煩怨,不能飲食,時去時來,發作有時,每發痛欲絕,其寒氣則吐逆,心下脹滿;其熱氣則恍惚悶亂,常如眩冒,失精;其怒氣則不可當熱,病上盪心,短氣欲絕,不得息;其恚氣則積聚心下,不得食飲;其喜氣則不可疾行久立;其憂氣則不可苦作,卧不安席;其怒氣則怒、忘,置物四旁,不復憶處,四肢手足跗腫,不得舉。亦治産生早起,中風餘疾。
七氣丸,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烏頭7分,大黃7分,紫菀3分,半夏3分,前胡3分,細辛3分,丹參3分,茯苓3分,川芎3分,桃仁3分,菖蒲3分,石膏3分,吳茱萸3分,桂心3分,桔梗3分,人參1兩,甘草1兩,防葵1兩,乾薑半兩,蜀椒半兩(一方去半夏,加甘遂3分)。 主治:七氣積聚,堅大如杯,若盤在心下,腹中疾痛,飲食不能,時來時去,每發欲死,如有禍祟。寒氣,即嘔逆惡心;熱氣,即說物不竟而迫;怒氣,即上氣不可忍,熱痛上搶心,短氣欲死,不得息;恚氣,即積聚在心下,不得飲食;喜氣,即不可疾行,不能久立;憂氣,即不可閒作,暮卧不安;愁氣,即喜忘不識人語,置物四方,還取不得去處,若聞急,即四肢胕腫,手足筋攣,捉不能舉。男子卒得,飲食不時所致;婦人即産後中風諸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