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的傳統功效
1. 清熱瀉火
大黃,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迅速而強烈的通腑瀉熱作用。
《神農本草經》稱大黃「味苦寒,無毒,主調中化食,破積除痰,通利水穀,腸胃結熱」,已點明其清熱瀉火之效,並指出其作用於腸胃,能化解積滯、消除熱邪。 《本草新編》則進一步闡述其藥性:「味苦,氣大寒,陰中之陰,降也」,強調其寒涼的藥性,能有效下降體內鬱熱。其「入胃與大腸,然有佐使,各經皆達也」則說明大黃雖主要作用於腸胃,但透過佐使藥物,其功效也可波及其他經絡。
多部醫籍的臨牀應用也佐證了大黃的清熱瀉火功效。《金匱懸解》中,大黃甘草湯用於治療「食已即吐」,認為是胃中有濕熱瘀塞,大黃可瀉去鬱熱;大黃黃連瀉心湯則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引起的吐血衄血,顯示大黃能清瀉心火。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大黃被用於治療腹滿、口舌乾燥等陽明熱盛的症狀,例如防已椒目葶藶大黃丸及大黃附子細辛湯,說明大黃在處理不同熱證時的應用靈活度。 《本草綱目》更廣泛地列舉大黃的功效,包括下痢、黃疸、瘡瘍等,皆與體內熱邪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更精準地概括其藥性:「氣味大苦大寒,性稟直逐,長於下通」,說明其藥性峻烈,能迅速向下通瀉,清除體內熱邪。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充分說明大黃具有顯著的清熱瀉火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通腑洩熱,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在不同疾病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需注意,大黃藥性峻烈,應用需謹慎,需根據病情和體質,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2. 清熱解毒
大黃,其清熱解毒之功,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功效並非單純的「清熱」,而是通過其獨特的「瀉下」作用,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黃「味苦寒,無毒,主調中化食,破積除痰,通利水穀,腸胃結熱」,已點明其清熱作用主要針對腸胃實熱。所謂「腸胃結熱」,多指因飲食積滯、外邪入侵等導致的腸胃濕熱、鬱熱之證,表現為腹痛、腹瀉、便祕等。大黃苦寒之性,能瀉熱通便,將積滯之物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本草新編》則強調其「降也」,說明其清熱解毒是通過向下瀉熱來實現的。
《金匱懸解》中,大黃甘草湯用於治療「食已即吐」,其機理是「大黃瀉其鬱熱」。這說明大黃能清除胃中鬱積的濕熱,從而止吐。同樣,在治療心火亢盛導致的吐血、衄血時,《金匱懸解》亦用大黃黃連瀉心湯,說明大黃能瀉除心火,達到清熱解毒之效,但需與其他清熱藥物配合使用。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大黃被用於治療不同病症。例如,在治療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的方劑中,大黃配合其他藥物,瀉熱利水,消腫解毒。而在治療陽明腑實的方劑中,大黃則與溫藥配伍,下通腑氣,清熱解毒。
綜觀諸多古籍,大黃的清熱解毒並非單純依靠苦寒之性,而是通過其峻下之性,將體內鬱熱、實熱之邪排出體外,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其應用需根據病情和體質,合理配伍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本草綱目》中提及的「下痢赤白,裏急腹痛,實熱燥結,潮熱澹語,黃疽,清火瘡」等,都反映了大黃在不同熱證中的應用,但其清熱解毒的作用機理,始終貫穿着「瀉下」這一核心。
3. 瀉下
大黃,其瀉下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應用範圍也因此得到充分闡述。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大黃“味苦寒,無毒”,能“通利水穀”,指出其瀉下功能並能改善腸胃積熱。其“調中化食,破積除痰”更暗示大黃不僅能瀉下,還能促進消化,清除腸道濕濁。 《本草新編》則更進一步指出大黃“味苦,氣大寒,陰中之陰,降也”,強調其寒涼的特性,並說明其作用部位為胃與大腸。 但同時也提醒,大黃“氣藥可以少用者,恐過助其氣,以固腸胃”,說明用量需謹慎,避免過度損傷腸胃正氣。
《金匱懸解》則從臨牀角度展現大黃的瀉下應用。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說明大黃能瀉去胃中濕熱瘀滯,解決食積引起的嘔吐。 在“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中,則顯示大黃可以與其他藥物配合,治療因熱毒壅盛導致的出血症狀,其中瀉熱是重要機制之一。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大黃被用於治療不同的病證,例如“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者,防已椒目葶藶大黃丸主之”,說明大黃可治療水腫腹滿;而“陽明病,腹滿,脅下偏痛……宜大黃附子細辛湯”,則顯示大黃也可配合溫藥使用,治療陽明經實熱證。 《本草綱目》則更廣泛地總結了大黃的功效,包括治療下痢、黃疸等症,皆與其瀉下、清熱解毒作用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則精闢地概括了大黃“氣味大苦大寒,性稟直逐,長於下通”,道出其瀉下功效的根本原因。
總之,歷代醫家對大黃瀉下功效的認識不斷深入,從其藥性、作用機理到臨牀應用,均有詳細的論述,體現了中醫藥的豐富性和臨牀實踐的積累。
4. 清熱涼血
大黃,其「清熱涼血」功效在諸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記載,並以其峻下之性著稱。其清熱涼血的作用機理,並非單純地降低體溫,而是透過其獨特的瀉下作用,間接達到清熱涼血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稱大黃「味苦寒,無毒,主調中化食,破積除痰,通利水穀,腸胃結熱」,已點明其清熱作用主要針對腸胃積熱。腸胃積熱若不除,則會導致一系列症狀,例如《本草綱目》所述的「下痢赤白,裏急腹痛」,這些症狀也往往伴隨發熱。大黃的瀉下作用,能將腸胃中的熱邪排出,從而達到清熱的效果。 《本草新編》更進一步說明大黃「味苦,氣大寒,陰中之陰,降也」,強調其寒涼的特性和向下走的趨勢,這也是其清熱涼血作用的基礎。
而大黃的涼血功能,則體現在其處理血熱壅滯方面。《金匱懸解》中提到「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說明大黃可以治療因血熱導致的出血症狀。此處大黃並非單獨使用,而是與黃連等藥物配伍,共同達到清心瀉熱、涼血止血的目的。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雖也提到大黃用於治療腹滿等症狀,但需結合其他藥物,例如溫藥,方能應用於不同的病症。 由此可見,大黃的「清熱涼血」功效,並非其單獨作用所能完全體現,而是依據病症的不同,通過配伍其他藥物,發揮其瀉熱、通腑、涼血的協同作用,才能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單論大黃的「清熱涼血」,需考慮其在不同方劑中的作用和臨牀表現。
5. 活血化瘀
大黃,其「活血化瘀」功效,古籍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瀉下作用。
《神農本草經》提及大黃「調中化食,破積除痰」,說明其能清除體內瘀滯之物,促進氣血運行。這與活血化瘀的概念相契合。「破積」指能打通阻塞,而積滯與瘀血常相伴而生。《本草新編》雖指出大黃「氣大寒」,用量需謹慎,但並未否定其通利之效,甚至暗示其能達「各經」,說明其作用並非侷限於腸胃。
《金匱懸解》中,大黃甘草湯用於「食已即吐」,此症狀與胃腸濕熱瘀塞有關,大黃在此方中,擔當瀉熱通瘀的角色。《金匱懸解》亦記載大黃黃連瀉心湯可用於「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說明大黃能治療因瘀血阻滯心脈引起的出血症狀,這也印證了其活血化瘀的功能。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大黃出現在多個方劑中,例如防已椒目葶藶大黃丸用於治療腹滿、腸間有水氣等症,這些情況都可能與氣血瘀滯有關。大黃附子細辛湯則用於治療陽明病,其中大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輔助溫藥,疏通經絡。
《本草綱目》則記載大黃可治下痢、黃疽等症,這些疾病的發生也常與瘀血、實熱有關。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的大黃功效,不僅僅是瀉下通便,更包含了活血化瘀的方面,其作用機制與藥性,體現了古人對大黃藥理作用的深刻理解。 大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多在與其他藥物配伍的情況下,發揮更佳的療效。
6. 清熱利尿
大黃,其清熱利尿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充分的論證。
《神農本草經》稱大黃「味苦寒,無毒…通利水穀」,明確指出其利水功能。其「通利水穀」並非單純指利尿,而是指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包括尿液的排出。 《本草新編》則進一步說明大黃「味苦,氣大寒,陰中之陰,降也」,其寒涼的藥性,正是其清熱利尿的藥理基礎。 寒涼之性可以瀉去體內鬱積的熱邪,而「降」的特性則能促進體內水液的下降和排出,達到利尿的效果。
《金匱懸解》中,大黃在「大黃甘草湯」中與甘草配伍,用於治療「食已即吐」,說明大黃能瀉去胃部濕熱,而濕熱的去除,有助於水液代謝的恢復,進而利尿。 此外,《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提到大黃用於治療「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的症狀,以及「陽明病,腹滿…」,這些情況都可能伴隨體內水液代謝異常,而大黃則通過清熱利濕,幫助排除多餘水分。 《本草綱目》更直接指出大黃能治「小便淋瀝」,淋瀝正是小便不利的一種表現。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大黃清熱利尿功效的認識,並非單純地觀察其利尿作用,而是基於其寒涼的藥性,以及其瀉熱、利濕的整體作用。 大黃通過清瀉體內鬱熱,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清熱利尿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中也提到大黃用量需謹慎,避免過度使用影響腸胃功能。
7. 清利濕熱
大黃,其清利濕熱之效,歷代醫家皆有論述。從古籍記載中,我們能窺見其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言其「主調中化食,破積除痰,通利水穀」,說明大黃具有促進消化吸收、清除積滯的功能,而這些積滯往往與濕熱有關。濕熱蘊結於中焦,則容易出現食積、腹脹等症狀,大黃的苦寒之性,可瀉熱除濕,化解積滯,從而達到清利濕熱的效果。
《本草新編》指出大黃「味苦,氣大寒,陰中之陰,降也」,強調其苦寒下行的特性。濕熱多偏上焦或中焦,大黃的苦寒之性,能有效清泄上中焦的濕熱之邪,並使其下行排出體外。
《金匱懸解》中「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說明大黃在治療濕熱鬱結於胃所致的飲食不化、嘔吐等症狀上,有著顯著的療效。大黃瀉熱,甘草調和,協同作用更佳。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記載的「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者,防已椒目葶藶大黃丸主之」,則顯示大黃在治療濕熱壅滯腸道,導致腹滿、水腫等症狀方面的應用。此處的大黃,與其他藥物配伍,更能發揮其清利濕熱、利水消腫的功效。
綜上所述,大黃的清利濕熱功效,主要源於其苦寒下行的藥性,能有效瀉熱除濕,並通過通利水穀,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其臨牀應用廣泛,但需根據病症及個人體質,謹慎使用。 古籍中也提及大黃藥性峻猛,需注意用量,避免損傷正氣。
8. 降氣
大黃,其「降氣」功效並非單指降低肺氣或胃氣,而是涵蓋更廣泛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疏通氣機,排除壅滯方面。古代醫籍對此多有論述,其降氣機制可從多個角度理解。
《本草新編》指出大黃「味苦,氣大寒,陰中之陰,降也」,強調其寒涼的特性使其具有下降之勢。但同時也提到「氣藥可以少用者,恐過助其氣,以固腸胃」,說明大黃雖能降氣,但使用需謹慎,過量反而可能因其峻下之性而影響腸胃氣機的正常運作。
《金匱懸解》中,大黃甘草湯用於「食已即吐」,其降氣作用體現在瀉除胃中鬱熱,使氣機得以暢通。而在「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的情況下,大黃黃連瀉心湯則通過瀉熱清火, indirectly 降心氣之逆。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大黃出現在不同的方劑中,例如防已椒目葶藶大黃丸用於治療腹滿水氣,大黃附子細辛湯則用於陽明病,說明大黃的降氣作用與病證的寒熱虛實密切相關。前者透過瀉水氣以通利,後者則在溫下通腑的策略中,輔助溫藥,使氣機宣降。
綜上所述,《神農本草經》中「調中化食」也反映了大黃疏通氣機,使氣機得以正常運行的作用。大黃的降氣,並非單純意義上的降低某臟腑之氣,而是通過瀉熱、通腑、利水等途徑,使壅滯之氣得以疏通,恢復臟腑氣機的正常運行。其作用機制複雜,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降氣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獻中對大黃降氣的理解有所側重,應結合具體病證和方劑來理解。
9. 止血
大黃,雖以瀉下著稱,但在古代醫籍中,亦見其止血功效的記載,其機理並非直接凝血,而是間接作用於導致出血的病理因素。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黃「主調中化食,破積除痰」,說明其能改善腸胃積滯,而積滯瘀血常是出血的誘因。若因腸胃實熱、瘀血阻滯導致出血,則大黃的清熱瀉火、破瘀通絡作用,能間接達到止血效果。《本草新編》提到大黃「氣藥可以少用者,恐過助其氣,以固腸胃」,暗示適當用量的大黃能調節腸胃氣機,使其恢復正常,從而減輕出血症狀。
《金匱懸解》中,心氣不足導致的吐血、衄血,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此處大黃的作用並非直接止血,而是通過瀉熱除瘀,協同黃連清心瀉火,從根本上改善心氣不足、熱毒瘀阻的病理狀態,達到間接止血的效果。 同樣地,《金匱懸解》中,食已即吐,以大黃甘草湯治療,也顯示大黃能瀉去胃中濕熱瘀塞,消除導致出血的病竈。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多次提及大黃,例如大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陽明病的腹滿等症,雖非直接針對出血,但其在處理腸胃實熱、氣機阻滯等方面,間接地預防或緩解了因這些病理因素導致的出血。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大黃的止血作用,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通過其瀉熱、破瘀、通絡、調整腸胃氣機等作用,間接達到止血效果,其應用需根據具體病症和辨證論治而定。
大黃的古代典籍
大黃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大黃具有廣譜抗菌作用。較敏感的細菌為厭氧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和淋病雙球菌、白喉桿菌、傷寒副傷寒桿菌和痢疾桿菌。
對一些致病性真菌,多種皮膚癬菌有抑制作用。大黃對某些病毒如流感病毒、單純瘛疹病毒、乙肝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
2. 抗心律失常
實驗證明大黃具有較明顯的強心作用。並觀察到其強心作用具有濃度依賴性關係。
此外,大黃對心率的減慢和MAPD(單相動作電位時程)延長作用提示大黃可能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
3. 降血脂
大黃具有降血脂功效,在給家兔及小鼠餵飼高脂飼料誘發高脂血症,服用大黃可使血清和肝臟總膽固醇(TC) 、甘油三酣(TG) 、低密度脂蛋白(LDL) 、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 及過氧化脂質明顯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 ITC 比值升高,可能是因為大黃的瀉下作用而影響膽固醇的吸收。
4. 提升免疫力
大黃可增強機體之免疫功能。
其作用途徑包括:增高小鼠胸腺指數及脾指數、促進血清溶血素生成、提高巨噬細胞吞噬功能、增加脾臟淋巴細胞轉化率、提升白細胞介素生成,並輔助病毒誘生干擾素,進而增強干擾素效價。
5. 抗發炎
《本草綱目》記載,大黃味苦性寒,功能清肺瀉熱、瀉心火、涼血止血、逐瘀通經。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大黃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大黃中的大黃素、大黃酸等成分具有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炎症損傷的作用。大黃煎劑能顯著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腫脹,對大鼠蛋清性、甲醒性足腫脹和大鼠棉球肉芽腫均有明顯抑制作用,表明大黃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
6. 保肝利膽
《本草經疏》載:「大黃平肝降氣、利膽退黃」。大黃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紅素和膽汁酸含量,疏通膽小管及微細膽小管膽汁淤滯,增加膽管舒縮,促進膽汁排泄,並抑制溶血反應。另外,大黃還能保護肝細胞,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減輕肝細胞腫脹、變性和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並防治肝昏迷。
7. 抗潰瘍作用
大黃有促進胃液分泌的作用,小劑量時可刺激胃黏膜,促進胃液分泌,增強胃腸蠕動,幫助消化。然而,大劑量時則具有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大黃中含有的鞣質可以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酸濃度,並對十二指腸產生抑制作用,從而緩解胃潰瘍症狀。此外,大黃還能促進胃黏膜前列腺素E (PGE) 的生成,增強胃黏膜屏障功能,防止胃黏膜受損。
8. 其他功效
大黃具有改善精神病的作用。研究發現,摘除嗅球大鼠會出現各種攻擊行為,而大黃水提物能抑制木棒引起的攻擊行為。此外,大黃水提物還可以抑制四氫化大麻醇(THC)引起的過激行為。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大黃具有鎮靜和抗精神病的作用,可作為治療精神疾病的潛在藥物。
大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用於瀉下,不宜久煎),1~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調敷。
大黃的炮製
- 生大黃:原藥揀凈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乾。
-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 熟大黃: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蒸制,或置罐內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乾(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亦有按上法反覆蒸制2~3次者。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曬乾。
- 《雷公炮炙論》:凡使大黃,銼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乾。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劈如烏膏樣,於日中曬乾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黃注意事項
- 脾胃虛寒者:性質寒涼,易傷脾胃,不宜服用。
- 哺乳婦女:成分會經乳汁傳給嬰兒,可能導致腹瀉,不宜服用。
- 婦女孕產期:活血化瘀,恐傷胎氣或陰血,慎用。
- 腸道梗阻患者:通便作用強,恐加重病情,不宜服用。
- 大便帶血者:刺激腸道,恐加重出血,不宜服用。
- 長期使用者:可能損傷腎臟,不宜長期連續服用。
- 中毒症狀:服用過量可能出現噁心、嘔吐、頭暈、黃疽等症狀,應注意觀察,控制劑量。
大黃相關的方劑
大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