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的傳統功效
1. 清熱瀉火
大黃,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迅速而強烈的通腑瀉熱作用。
《神農本草經》稱大黃「味苦寒,無毒,主調中化食,破積除痰,通利水穀,腸胃結熱」,已點明其清熱瀉火之效,並指出其作用於腸胃,能化解積滯、消除熱邪。 《本草新編》則進一步闡述其藥性:「味苦,氣大寒,陰中之陰,降也」,強調其寒涼的藥性,能有效下降體內鬱熱。其「入胃與大腸,然有佐使,各經皆達也」則說明大黃雖主要作用於腸胃,但透過佐使藥物,其功效也可波及其他經絡。
多部醫籍的臨牀應用也佐證了大黃的清熱瀉火功效。《金匱懸解》中,大黃甘草湯用於治療「食已即吐」,認為是胃中有濕熱瘀塞,大黃可瀉去鬱熱;大黃黃連瀉心湯則用於治療心氣不足引起的吐血衄血,顯示大黃能清瀉心火。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大黃被用於治療腹滿、口舌乾燥等陽明熱盛的症狀,例如防已椒目葶藶大黃丸及大黃附子細辛湯,說明大黃在處理不同熱證時的應用靈活度。 《本草綱目》更廣泛地列舉大黃的功效,包括下痢、黃疸、瘡瘍等,皆與體內熱邪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更精準地概括其藥性:「氣味大苦大寒,性稟直逐,長於下通」,說明其藥性峻烈,能迅速向下通瀉,清除體內熱邪。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充分說明大黃具有顯著的清熱瀉火功效,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通腑洩熱,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在不同疾病的治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但需注意,大黃藥性峻烈,應用需謹慎,需根據病情和體質,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2. 清熱解毒
大黃,其清熱解毒之功,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功效並非單純的「清熱」,而是通過其獨特的「瀉下」作用,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黃「味苦寒,無毒,主調中化食,破積除痰,通利水穀,腸胃結熱」,已點明其清熱作用主要針對腸胃實熱。所謂「腸胃結熱」,多指因飲食積滯、外邪入侵等導致的腸胃濕熱、鬱熱之證,表現為腹痛、腹瀉、便祕等。大黃苦寒之性,能瀉熱通便,將積滯之物排出體外,從而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本草新編》則強調其「降也」,說明其清熱解毒是通過向下瀉熱來實現的。
《金匱懸解》中,大黃甘草湯用於治療「食已即吐」,其機理是「大黃瀉其鬱熱」。這說明大黃能清除胃中鬱積的濕熱,從而止吐。同樣,在治療心火亢盛導致的吐血、衄血時,《金匱懸解》亦用大黃黃連瀉心湯,說明大黃能瀉除心火,達到清熱解毒之效,但需與其他清熱藥物配合使用。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大黃被用於治療不同病症。例如,在治療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的方劑中,大黃配合其他藥物,瀉熱利水,消腫解毒。而在治療陽明腑實的方劑中,大黃則與溫藥配伍,下通腑氣,清熱解毒。
綜觀諸多古籍,大黃的清熱解毒並非單純依靠苦寒之性,而是通過其峻下之性,將體內鬱熱、實熱之邪排出體外,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其應用需根據病情和體質,合理配伍其他藥物,才能發揮最佳療效。 《本草綱目》中提及的「下痢赤白,裏急腹痛,實熱燥結,潮熱澹語,黃疽,清火瘡」等,都反映了大黃在不同熱證中的應用,但其清熱解毒的作用機理,始終貫穿着「瀉下」這一核心。
3. 瀉下
大黃,其瀉下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應用範圍也因此得到充分闡述。
《神農本草經》最早記載大黃“味苦寒,無毒”,能“通利水穀”,指出其瀉下功能並能改善腸胃積熱。其“調中化食,破積除痰”更暗示大黃不僅能瀉下,還能促進消化,清除腸道濕濁。 《本草新編》則更進一步指出大黃“味苦,氣大寒,陰中之陰,降也”,強調其寒涼的特性,並說明其作用部位為胃與大腸。 但同時也提醒,大黃“氣藥可以少用者,恐過助其氣,以固腸胃”,說明用量需謹慎,避免過度損傷腸胃正氣。
《金匱懸解》則從臨牀角度展現大黃的瀉下應用。 “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說明大黃能瀉去胃中濕熱瘀滯,解決食積引起的嘔吐。 在“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中,則顯示大黃可以與其他藥物配合,治療因熱毒壅盛導致的出血症狀,其中瀉熱是重要機制之一。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大黃被用於治療不同的病證,例如“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者,防已椒目葶藶大黃丸主之”,說明大黃可治療水腫腹滿;而“陽明病,腹滿,脅下偏痛……宜大黃附子細辛湯”,則顯示大黃也可配合溫藥使用,治療陽明經實熱證。 《本草綱目》則更廣泛地總結了大黃的功效,包括治療下痢、黃疸等症,皆與其瀉下、清熱解毒作用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則精闢地概括了大黃“氣味大苦大寒,性稟直逐,長於下通”,道出其瀉下功效的根本原因。
總之,歷代醫家對大黃瀉下功效的認識不斷深入,從其藥性、作用機理到臨牀應用,均有詳細的論述,體現了中醫藥的豐富性和臨牀實踐的積累。
4. 清熱涼血
大黃,其「清熱涼血」功效在諸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記載,並以其峻下之性著稱。其清熱涼血的作用機理,並非單純地降低體溫,而是透過其獨特的瀉下作用,間接達到清熱涼血的效果。
《神農本草經》稱大黃「味苦寒,無毒,主調中化食,破積除痰,通利水穀,腸胃結熱」,已點明其清熱作用主要針對腸胃積熱。腸胃積熱若不除,則會導致一系列症狀,例如《本草綱目》所述的「下痢赤白,裏急腹痛」,這些症狀也往往伴隨發熱。大黃的瀉下作用,能將腸胃中的熱邪排出,從而達到清熱的效果。 《本草新編》更進一步說明大黃「味苦,氣大寒,陰中之陰,降也」,強調其寒涼的特性和向下走的趨勢,這也是其清熱涼血作用的基礎。
而大黃的涼血功能,則體現在其處理血熱壅滯方面。《金匱懸解》中提到「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說明大黃可以治療因血熱導致的出血症狀。此處大黃並非單獨使用,而是與黃連等藥物配伍,共同達到清心瀉熱、涼血止血的目的。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雖也提到大黃用於治療腹滿等症狀,但需結合其他藥物,例如溫藥,方能應用於不同的病症。 由此可見,大黃的「清熱涼血」功效,並非其單獨作用所能完全體現,而是依據病症的不同,通過配伍其他藥物,發揮其瀉熱、通腑、涼血的協同作用,才能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因此,單論大黃的「清熱涼血」,需考慮其在不同方劑中的作用和臨牀表現。
5. 活血化瘀
大黃,其「活血化瘀」功效,古籍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瀉下作用。
《神農本草經》提及大黃「調中化食,破積除痰」,說明其能清除體內瘀滯之物,促進氣血運行。這與活血化瘀的概念相契合。「破積」指能打通阻塞,而積滯與瘀血常相伴而生。《本草新編》雖指出大黃「氣大寒」,用量需謹慎,但並未否定其通利之效,甚至暗示其能達「各經」,說明其作用並非侷限於腸胃。
《金匱懸解》中,大黃甘草湯用於「食已即吐」,此症狀與胃腸濕熱瘀塞有關,大黃在此方中,擔當瀉熱通瘀的角色。《金匱懸解》亦記載大黃黃連瀉心湯可用於「心氣不足,吐血,衄血」,說明大黃能治療因瘀血阻滯心脈引起的出血症狀,這也印證了其活血化瘀的功能。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大黃出現在多個方劑中,例如防已椒目葶藶大黃丸用於治療腹滿、腸間有水氣等症,這些情況都可能與氣血瘀滯有關。大黃附子細辛湯則用於治療陽明病,其中大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輔助溫藥,疏通經絡。
《本草綱目》則記載大黃可治下痢、黃疽等症,這些疾病的發生也常與瘀血、實熱有關。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的大黃功效,不僅僅是瀉下通便,更包含了活血化瘀的方面,其作用機制與藥性,體現了古人對大黃藥理作用的深刻理解。 大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多在與其他藥物配伍的情況下,發揮更佳的療效。
6. 清熱利尿
大黃,其清熱利尿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充分的論證。
《神農本草經》稱大黃「味苦寒,無毒…通利水穀」,明確指出其利水功能。其「通利水穀」並非單純指利尿,而是指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包括尿液的排出。 《本草新編》則進一步說明大黃「味苦,氣大寒,陰中之陰,降也」,其寒涼的藥性,正是其清熱利尿的藥理基礎。 寒涼之性可以瀉去體內鬱積的熱邪,而「降」的特性則能促進體內水液的下降和排出,達到利尿的效果。
《金匱懸解》中,大黃在「大黃甘草湯」中與甘草配伍,用於治療「食已即吐」,說明大黃能瀉去胃部濕熱,而濕熱的去除,有助於水液代謝的恢復,進而利尿。 此外,《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提到大黃用於治療「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的症狀,以及「陽明病,腹滿…」,這些情況都可能伴隨體內水液代謝異常,而大黃則通過清熱利濕,幫助排除多餘水分。 《本草綱目》更直接指出大黃能治「小便淋瀝」,淋瀝正是小便不利的一種表現。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對大黃清熱利尿功效的認識,並非單純地觀察其利尿作用,而是基於其寒涼的藥性,以及其瀉熱、利濕的整體作用。 大黃通過清瀉體內鬱熱,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清熱利尿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古籍中也提到大黃用量需謹慎,避免過度使用影響腸胃功能。
7. 清利濕熱
大黃,其清利濕熱之效,歷代醫家皆有論述。從古籍記載中,我們能窺見其作用機理。
《神農本草經》言其「主調中化食,破積除痰,通利水穀」,說明大黃具有促進消化吸收、清除積滯的功能,而這些積滯往往與濕熱有關。濕熱蘊結於中焦,則容易出現食積、腹脹等症狀,大黃的苦寒之性,可瀉熱除濕,化解積滯,從而達到清利濕熱的效果。
《本草新編》指出大黃「味苦,氣大寒,陰中之陰,降也」,強調其苦寒下行的特性。濕熱多偏上焦或中焦,大黃的苦寒之性,能有效清泄上中焦的濕熱之邪,並使其下行排出體外。
《金匱懸解》中「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說明大黃在治療濕熱鬱結於胃所致的飲食不化、嘔吐等症狀上,有著顯著的療效。大黃瀉熱,甘草調和,協同作用更佳。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記載的「腹滿,口舌乾燥,腸間有水氣者,防已椒目葶藶大黃丸主之」,則顯示大黃在治療濕熱壅滯腸道,導致腹滿、水腫等症狀方面的應用。此處的大黃,與其他藥物配伍,更能發揮其清利濕熱、利水消腫的功效。
綜上所述,大黃的清利濕熱功效,主要源於其苦寒下行的藥性,能有效瀉熱除濕,並通過通利水穀,促進體內濕熱的排出。其臨牀應用廣泛,但需根據病症及個人體質,謹慎使用。 古籍中也提及大黃藥性峻猛,需注意用量,避免損傷正氣。
8. 降氣
大黃,其「降氣」功效並非單指降低肺氣或胃氣,而是涵蓋更廣泛的意義,主要體現在疏通氣機,排除壅滯方面。古代醫籍對此多有論述,其降氣機制可從多個角度理解。
《本草新編》指出大黃「味苦,氣大寒,陰中之陰,降也」,強調其寒涼的特性使其具有下降之勢。但同時也提到「氣藥可以少用者,恐過助其氣,以固腸胃」,說明大黃雖能降氣,但使用需謹慎,過量反而可能因其峻下之性而影響腸胃氣機的正常運作。
《金匱懸解》中,大黃甘草湯用於「食已即吐」,其降氣作用體現在瀉除胃中鬱熱,使氣機得以暢通。而在「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的情況下,大黃黃連瀉心湯則通過瀉熱清火, indirectly 降心氣之逆。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大黃出現在不同的方劑中,例如防已椒目葶藶大黃丸用於治療腹滿水氣,大黃附子細辛湯則用於陽明病,說明大黃的降氣作用與病證的寒熱虛實密切相關。前者透過瀉水氣以通利,後者則在溫下通腑的策略中,輔助溫藥,使氣機宣降。
綜上所述,《神農本草經》中「調中化食」也反映了大黃疏通氣機,使氣機得以正常運行的作用。大黃的降氣,並非單純意義上的降低某臟腑之氣,而是通過瀉熱、通腑、利水等途徑,使壅滯之氣得以疏通,恢復臟腑氣機的正常運行。其作用機制複雜,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才能更好地發揮其降氣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文獻中對大黃降氣的理解有所側重,應結合具體病證和方劑來理解。
9. 止血
大黃,雖以瀉下著稱,但在古代醫籍中,亦見其止血功效的記載,其機理並非直接凝血,而是間接作用於導致出血的病理因素。
《神農本草經》記載大黃「主調中化食,破積除痰」,說明其能改善腸胃積滯,而積滯瘀血常是出血的誘因。若因腸胃實熱、瘀血阻滯導致出血,則大黃的清熱瀉火、破瘀通絡作用,能間接達到止血效果。《本草新編》提到大黃「氣藥可以少用者,恐過助其氣,以固腸胃」,暗示適當用量的大黃能調節腸胃氣機,使其恢復正常,從而減輕出血症狀。
《金匱懸解》中,心氣不足導致的吐血、衄血,使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此處大黃的作用並非直接止血,而是通過瀉熱除瘀,協同黃連清心瀉火,從根本上改善心氣不足、熱毒瘀阻的病理狀態,達到間接止血的效果。 同樣地,《金匱懸解》中,食已即吐,以大黃甘草湯治療,也顯示大黃能瀉去胃中濕熱瘀塞,消除導致出血的病竈。
《傷寒雜病論(桂林古本)》中多次提及大黃,例如大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陽明病的腹滿等症,雖非直接針對出血,但其在處理腸胃實熱、氣機阻滯等方面,間接地預防或緩解了因這些病理因素導致的出血。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大黃的止血作用,並非其主要功效,而是通過其瀉熱、破瘀、通絡、調整腸胃氣機等作用,間接達到止血效果,其應用需根據具體病症和辨證論治而定。
大黃的古代典籍
大黃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大黃具備廣譜抗菌作用,其對多種敏感細菌,包括厭氧菌、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淋病雙球菌、白喉桿菌、傷寒和副傷寒桿菌以及痢疾桿菌等均顯示顯著抑制效果,此效用主要歸因於其蒽醌類化合物。此外,大黃對致病性真菌及多種皮膚癬菌亦呈現抑制作用。在抗病毒方面,研究證實大黃能有效抑制流感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及乙型肝炎病毒的複製與活性,展現其多元的藥理潛力。
2. 助消化
大黃主要助消化功效的現代藥理分析,集中於其蒽醌衍生物的吸收與代謝,以及這些衍生物如何影響消化系統。
蒽醌衍生物是大黃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顯示,口服大黃酸和大黃素後,人體和動物體內能夠迅速吸收這些成分。通常在2-3小時內,血液濃度達到高峰,表明這些成分具有良好的生物利用度。雖然吸收快速,但代謝也相對迅速,8小時後血液中僅殘留微量,顯示機體能夠有效地將其代謝並清除。
尿液分析也支持了這一點。在口服後6-8小時,尿液中的大黃酸和大黃素濃度達到高峰,並觀察到尿液呈現鹼性。這可能暗示大黃的代謝產物具有一定程度的鹼性,並可能影響消化道內的酸鹼平衡。
家兔的肌內注射實驗進一步證實了大黃成分的快速吸收,半小時內血液濃度即達高峰。比較大黃酸和大黃素的吸收速度,研究表明大黃酸更容易被吸收。靜脈注射實驗更顯示,大黃酸在短短5分鐘內即可達到血藥濃度高峰,強調了其快速吸收的特性。
基於上述藥理特性,大黃的助消化作用可能與以下機制有關:快速吸收的蒽醌衍生物可能直接或間接地刺激消化道,加速腸道蠕動,促進食物的消化和排空。此外,其代謝產物可能影響腸道內的酸鹼環境,進而影響消化酶的活性和食物的分解。雖然研究主要關注吸收和代謝,但這些過程顯然與大黃對消化功能的潛在影響密切相關。
3. 解熱作用
大黃具有清熱瀉火的功效,能夠顯著降低因感染引起發熱的患者和致熱動物的體溫。在致熱家兔實驗中,觀察到體溫下降的同時,第三腦室灌流液中的前列腺素E(PGE)和環磷酸腺苷(cAMP)水平也明顯降低。
此外,大黃還能抑制紅細胞膜上的鈉鉀ATP酶(Na,K-ATP酶)的活性,並抑制細胞的氧化磷酸化過程。這些作用機制導致ATP的生成和利用減少,進而使產熱減少,能量代謝水平降低,最終促使體溫下降。
4. 促進血液循環
現代藥理研究顯示,中藥大黃促進血液循環的功效,與其活血化瘀的藥理作用密切相關。大黃能夠通過抑制細胞膜上的Na,K-ATP酶活性,進而提高血漿滲透壓。這種滲透壓的改變導致組織內的水分向血管內轉移,從而起到稀釋血液的作用。血液稀釋的直接結果是解除微循環障礙,改善血液的流動性,達到促進血液循環的目的。 《本草經》中記載大黃“主下瘀血,破癥瘕積聚……”,可以推論出其“稀釋止血”的作用,正是大黃能夠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理基礎。
5. 強心作用
根據電生理技術的研究,大黃對心臟的作用機制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從而證明其具有強心作用:
- 心肌單相動作電位 (MAP) 振幅增高: 這表示大黃能增強心肌細胞膜的離子通道活性,特別是可能影響鈉離子或鈣離子的內流,使得心肌細胞去極化的幅度增大。更強的去極化意味著更多的可供收縮的肌纖維參與,從而提高心臟的收縮力。
- 零相期上升速度加快: 零相期代表心肌細胞快速去極化的階段,而上升速度加快則表示離子流動的速率提升。這可能表示大黃增加了心肌細胞鈉通道的開放概率或數量,促進鈉離子迅速內流,導致更快速的去極化。快速的去極化能夠更有效地觸發心肌細胞的收縮。
- 心肌收縮力明顯加強: 這是最直接的證據,表明大黃能夠增強心肌細胞的收縮能力。這可能是由於大黃增加了心肌細胞內鈣離子的濃度,或者增強了肌纖維對鈣離子的敏感性。鈣離子是心肌收縮的關鍵,其濃度的增加會導致更強的肌球蛋白和肌動蛋白的相互作用,從而產生更大的收縮力。
總而言之,電生理研究表明,大黃通過影響心肌細胞的電生理特性,包括增強去極化幅度和速度,以及提高心肌收縮力,進而表現出強心作用。這些效應可能與大黃對心肌細胞離子通道和鈣離子代謝的調節有關。
6. 抗病原微生物
中藥大黃的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具有廣譜抗菌作用。以下針對不同菌種的敏感度進行詳細分析:
- 對厭氧菌的抗菌作用: 大黃對厭氧菌表現出高度敏感性,其最小抑菌濃度 (MIC) 低於 1ug/ml。這表明大黃中的有效成分能有效地抑制厭氧菌的生長繁殖,可能通過干擾其細胞壁合成、蛋白質合成或其他關鍵代謝途徑來實現。
- 對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和淋病雙球菌的抗菌作用: 大黃對這些菌種的 MIC 範圍在 1~25ug/ml 之間。這顯示大黃具有抑制這些常見病原菌生長的能力,可能通過破壞其細胞膜結構或抑制其特定酶的活性來達到抗菌效果。
- 對白喉桿菌、傷寒副傷寒桿菌和痢疾桿菌的抗菌作用: 大黃對這些菌種的 MIC 範圍在 25~50ug/ml 之間。雖然相較於厭氧菌而言敏感度較低,但大黃仍然能夠抑制這些腸道致病菌的生長,可能通過干擾其DNA複製或RNA轉錄過程來發揮抗菌作用。
7. 抗炎鎮痛
中藥大黃的抗炎鎮痛功效,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大黃具備廣泛的抗炎活性,已在多種實驗性炎症模型中得到驗證。例如,在巴豆油誘導的小鼠耳腫脹模型中,灌胃大黃煎劑能顯著抑制耳廓的炎症反應,降低腫脹程度。這表明大黃可能透過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或阻斷炎症信號通路,從而發揮局部抗炎作用。
此外,大黃對系統性炎症也具有抑制效果。在蛋清性、甲醛性大鼠足腫脹模型中,大黃同樣表現出明顯的抗炎活性,能夠減輕足部的炎症腫脹。這提示大黃的作用機制可能不局限於局部,而是涉及全身性的抗炎調節。
更進一步的研究顯示,大黃能夠抑制慢性炎症的發展。在大鼠棉球肉芽腫模型中,大黃的給藥能夠顯著抑制肉芽組織的增生。這表明大黃可能具有抑制炎症細胞浸潤、減少膠原纖維合成等作用,進而達到抑制慢性炎症的目的。
8. 抗心律失常
大黃的抗心律失常潛力,依現代藥理分析,主要涉及其對心臟電生理活動的直接影響。研究顯示,大黃能顯著減慢心率,此作用有助於控制心動過速性心律失常,減輕心臟負荷,並延長心臟舒張期,有利於心肌灌注。更關鍵的是,大黃能延長單相動作電位時程(MAPD)。MAPD的延長意味著心肌細胞的有效不應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被拉長。在電生理學中,不應期是心肌細胞在被興奮後,即使再次受到刺激也無法產生另一次動作電位的時間。延長此不應期,能有效抑制異常興奮性,特別是阻止折返性(re-entry)心律失常的發生與傳導,這是許多致死性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的常見機制。透過穩定心肌細胞膜電位,調整離子通道功能,大黃展現出潛在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超越單純的強心效果,直接介入心臟節律異常的病理生理過程。
9. 降血脂
大黃降血脂功效顯著,研究示其能降低高脂血症家兔及小鼠血清與肝臟之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同時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與TC比值。此藥理作用主要源於大黃的瀉下功能,透過加速腸道蠕動,減少膽固醇於消化道的吸收,進而達到調節血脂的作用。資料連結:降血脂功效。
10. 提升免疫力
大黃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顯著的免疫調節作用。其對機體免疫功能的提升,透過多重途徑實現。動物實驗顯示,大黃能顯著增高小鼠的胸腺與脾臟指數,這反映了其對中心與周邊淋巴器官的積極影響,有助於免疫細胞的成熟與儲備。在體液免疫方面,大黃可促進血清溶血素的生成,此為體液免疫反應中抗體產生能力增強的指標。細胞免疫方面,其能提升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這是非特異性免疫防禦及抗原呈遞的關鍵環節。同時,大黃亦能增加脾臟淋巴細胞的轉化率,顯示其促進淋巴細胞活化與增殖的能力,對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至關重要。此外,大黃能提升白細胞介素(interleukin)的生成,這些細胞因子在免疫細胞間的通訊與免疫調控中扮演核心角色。更值得注意的是,大黃具備輔助病毒誘生干擾素(interferon)的能力,並能進一步增強干擾素的抗病毒效價,這對於機體抵禦病毒感染、建立有效的抗病毒免疫屏障具有重要意義。
11. 抗發炎
大黃主要抗炎成分為大黃素、大黃酸等蒽醌類化合物。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其能透過抑制炎症介質(如前列腺素、白三烯)釋放,並降低促炎細胞因子(如IL-1β、TNF-α、IL-6)的產生來發揮抗炎作用。大黃亦可穩定溶酶體膜,減少溶酶體酶釋放,並透過清除自由基、抑制氧化應激反應來減輕組織損傷。此外,大黃能調節免疫細胞活性,抑制炎性細胞浸潤,降低血管通透性,從多個靶點協同抑制急性與慢性炎症反應。
12. 保肝利膽
大黃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其具顯著保肝利膽功效。其所含蒽醌類化合物能促進膽汁分泌,增加膽紅素及膽汁酸排出,並增強膽管舒縮,從而疏通膽道、改善膽汁淤積。此外,大黃能有效保護肝細胞,透過降低血清谷丙轉氨酶活性,減輕肝細胞腫脹、變性及壞死,促進肝細胞再生與修復,從根本上防治肝損傷及相關併發症如肝昏迷。
13. 抗潰瘍作用
大黃之抗潰瘍作用,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主要機制在於高劑量時能抑制胃酸分泌並保護胃黏膜。大黃所含鞣質可有效抑制胃液分泌,降低胃酸濃度,並具十二指腸抑制效應,有助緩解胃潰瘍症狀。此外,大黃尚能促進胃黏膜前列腺素E (PGE) 生成,此舉能顯著增強胃黏膜屏障功能,進而達到預防及修復胃黏膜損傷之目的。
14. 其他功效
鎮靜及抗精神病作用:
研究顯示,大黃具有潛在的鎮靜和抗精神病活性。在動物模型中,嗅球摘除大鼠會表現出攻擊行為,而大黃的水提物能夠有效地抑制這種木棒引起的攻擊行為。此外,大黃水提物也能夠抑制四氫大麻酚(THC)引起的過激行為。曠野實驗也表明,腹腔注射大黃水提物可以降低大鼠的自主活動,甚至在高劑量下(200mg/kg)可以顯著減少大鼠的直立次數,其效果類似於陽性對照藥氯丙嗪(2mg/kg)。這些結果提示大黃可能具有鎮靜和抗精神病的作用,並可能被開發為治療精神疾病的潛在藥物。
瀉下作用:
大黃具有顯著的瀉下作用,口服後通常在6-8小時內產生軟泥樣大便,且通常沒有明顯腹痛或只有輕微的腹痛。其瀉下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為結合型蒽甙,其中番瀉甙A和大黃酸甙類被認為是主要活性成分。番瀉甙A的作用最強,而大黃酸甙類的含量最高。
作用部位:
大黃的致瀉作用主要發生在大腸。離體腸管實驗顯示,生大黃對整個結腸的電活動都有明顯的興奮作用,可以明顯增加電活動的頻率和幅度,但對小腸的影響很小。
藥物代謝及體內分佈:
大黃中的蒽醌衍生物在吸收後主要分佈在肝、腎和膽囊中。靜脈注射大黃酸後,在家兔體內5分鐘內即可達到最高濃度,然後迅速下降,1小時後濃度非常低。蒽醌衍生物在體內可以進行氧化和結合代謝,將非極性基團轉化為極性基團,並與葡萄糖醛酸結合,從而更容易被排出體外。大黃酚本身的藥理活性較低(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濃度為100~200pg/ml),但氧化為大黃酸後活性提高,抑菌濃度為4~8ug/ml。然而,無論氧化與否,結合蒽醌的活性都較低。
排泄途徑:
大黃蒽醌衍生物主要通過糞便和尿液排出,分別佔攝入量的24%和23%,估計約有一半左右在體內被破壞。經尿液排出的高峰期在2-4小時,8小時內排出約61%,24小時排出90%;經糞便排出主要在24小時內,約排出88%。當蒽醌衍生物從尿液中排出時,如果尿液為鹼性,則尿液可能呈現橘紅色或紫紅色;如果尿液為酸性,則呈現橙紅色。
大黃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用於瀉下,不宜久煎),1~4錢;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醋調敷。
大黃的炮製
大黃炮製方法
-
生大黃:
- 揀凈雜質,大小分檔。
- 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
- 切片或切成小塊,曬乾。
-
酒大黃:
- 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
- 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
- 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
熟大黃:
- 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
- 放蒸籠內蒸制,或置罐內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乾。
- 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
- 亦有按上法反覆蒸制2~3次者。
-
大黃炭:
- 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
- 略噴清水,取山曬乾。
-
《雷公炮炙論》記載:
- 凡使大黃,銼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乾。
- 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劈如烏膏樣,於日中曬乾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黃注意事項
- 脾胃虛寒者:性質寒涼,易傷脾胃,不宜服用。
- 哺乳婦女:成分會經乳汁傳給嬰兒,可能導致腹瀉,不宜服用。
- 婦女孕產期:活血化瘀,恐傷胎氣或陰血,慎用。
- 腸道梗阻患者:通便作用強,恐加重病情,不宜服用。
- 大便帶血者:刺激腸道,恐加重出血,不宜服用。
- 長期使用者:可能損傷腎臟,不宜長期連續服用。
- 中毒症狀:服用過量可能出現噁心、嘔吐、頭暈、黃疽等症狀,應注意觀察,控制劑量。
大黃相關的方劑
大黃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