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牡丹湯

大黃牡丹湯

DA HUANG MU D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匱》卷中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心經 12%
大腸經 11%
脾經 11%
肺經 11%
胃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8%
腎經 8%
心包經 4%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牡丹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方中以大黃瀉下熱結,暢通腸道,配合牡丹皮清熱涼血,達到清熱瀉火、涼血止痛的目的。

二、活血化瘀:大黃兼具活血化瘀之功,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配合牡丹皮活血化瘀之效,共同作用於血脈,使血行通暢,消除疼痛。

大黃牡丹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是為了清熱涼血、活血化瘀。

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此方中,大黃瀉火通便,牡丹皮清熱涼血,二者相輔相成,可有效改善因熱毒瘀血導致的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此外,牡丹皮還能緩解大黃的峻猛之性,避免其過於傷陰,使治療更為安全有效。

大黃牡丹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與大黃、牡丹皮等藥物配合,可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緩解疼痛。
  2. 消腫止痛: 桃仁可以潤燥滑腸,促進組織液代謝,有助於消腫止痛。對於因瘀血腫痛引起的症狀,桃仁與大黃、牡丹皮等藥物合用,可以達到更好的療效。

大黃牡丹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可與大黃、牡丹皮等藥物協同作用,清熱解毒,通腑泄熱,緩解便祕及熱毒壅盛所致的腹痛、發熱等症狀。
  2. 軟堅散結:芒硝亦有軟堅散結之功,可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消散瘀血腫塊,促進炎症消退,改善局部疼痛和腫脹。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黃牡丹湯】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腸癰初起」,即現代所謂急性闌尾炎或腹腔化膿性炎症初期。其核心病機為「濕熱瘀滯」,臨床表現為:

  1. 局部症狀:少腹硬滿腫痛,拒按(按壓痛增),或右下肢屈曲以緩解牽扯痛;
  2. 全身症狀:發熱、惡寒、自汗,舌苔薄膩而黃,脈象遲緊(主實熱瘀結)。
    古代醫家亦擴展應用於以下範疇:
  • 婦科瘀熱:產後惡露不下、少腹滿痛、通身浮腫;月經不調、赤白帶下、盆腔炎。
  • 下焦濕熱:赤白痢疾(濕熱痢)、痔瘡便血、淋證小便赤澀。
    關鍵在於「瘀熱互結於下焦」,通過瀉熱逐瘀,使邪有出路。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劑組成五藥,體現「瀉下通腑、活血消癰」的配伍思路:

  1. 大黃(4兩)為君

    • 苦寒瀉下,直折腸中熱毒;
    • 活血化瘀,疏通腸絡壅滯。
  2. 芒消(3合)為臣

    • 軟堅散結,助大黃瀉下攻積;
    • 清熱解毒,滌蕩腸中濕熱。
  3. 桃仁(50個)、牡丹皮(1兩)為佐

    • 桃仁破血行瘀,潤腸通便,與大黃協力化瘀;
    • 牡丹皮涼血散瘀,清解血分伏熱,防止瘀熱化腐成膿。
  4. 冬瓜仁(半升瓜子)為使

    • 甘寒滑利,排膿消癰,專治內癰;
    • 利濕導滯,引濕熱從小便出。

治療原理

  • 瀉熱通腑:大黃、芒消急下熱結,符合「六腑以通為用」原則,使腸癰瘀熱隨大便排出;
  • 活血消癰:桃仁、牡丹皮改善局部血瘀,防止膿腫形成;
  • 利濕排膿:冬瓜仁分消濕毒,切斷濕熱膠結之勢。
    全方通過「下法」與「消法」結合,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果,適用於腸癰未成膿階段(脈遲緊),若已化膿則需慎用。

此方體現中醫「異病同治」思想,凡屬下焦濕熱瘀阻之證,無論腸癰、婦科病、痔漏,皆可據病機活用。

傳統服藥法


大黃4兩,牡丹1兩,桃仁50個,瓜子半升,芒消3合。瀉熱破瘀,散結消腫。排血利尿。攻下蕩熱消癰,清腸消炎。抗菌消炎,增進血液循環,促進胃腸蠕動,排除腸內積物。
以水6升,煮取1升,去滓;納芒消,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
凡重型急性化膿或壞疽性闌尾炎,闌尾炎併發腹膜炎(或有中毒性休克,或腹腔膿液多者),嬰兒急性闌尾炎,妊娠闌尾炎合併瀰漫性腹膜炎,闌尾寄生蟲病等,均不宜用本方。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小便顏色偏黃膀胱炎下腹脹氣闌尾炎陰道炎大便秘結白帶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痢疾志賀桿菌病阿米巴病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子宮頸炎淋巴腺炎盆腔炎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牡丹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大黃4兩,牡丹1兩,桃仁50個,瓜子半升,芒消3合。 主治:瀉熱破瘀,散結消腫。排血利尿。攻下蕩熱消癰,清腸消炎。抗菌消炎,增進血液循環,促進胃腸蠕動,排除腸內積物。主治:腸癰初起,濕熱瘀滯,少腹腫痞,疼痛拒按,小便自調,或善屈右足,牽引則痛劇,或時時發熱,身汗惡寒,舌苔薄膩而黃。現用於濕熱瘀滯的急性闌尾炎、婦女急性盆腔炎、附件炎、痔漏。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膿未成。産後惡露不下,小便不利,血水壅遏,少腹滿痛,通身浮腫,大便難者;經水不調,赤白帶下,赤白痢疾,小腹凝結,小便赤澀,或有水氣者。瘀血衝逆;桃核承氣湯證而小便不利;內痔、毒淋、便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