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桃仁湯方劑中含有桃仁,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歸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凝滯,並有助於清除腸道積滯,故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胸痛、腹痛、經閉、癥瘕等症。
- 潤燥通便: 桃仁可潤澤腸道,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排除宿便,緩解便祕。對於因血瘀阻滯導致的便祕尤為有效。
桃仁湯中加入大黃,主要是為了活血化瘀,瀉熱通便。
桃仁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之效,但對於熱結血瘀者,單用桃仁效果有限。大黃性寒,能瀉熱通便,並可促進血液循環,與桃仁相輔相成,加強活血化瘀之效。
此外,大黃能使桃仁的活血化瘀作用更顯著,並能防止瘀血積聚,避免病情加重。因此,桃仁湯中加入大黃,可達到更佳的療效。
桃仁湯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之效。與桃仁、紅花等活血化瘀藥配伍,可加強活血化瘀之力,促進血脈流通,改善血瘀症狀。
2. 清熱解毒:牡丹皮亦能清熱解毒,與桃仁、赤芍等清熱藥相合,可清熱解毒,消除瘀血帶來的熱毒,緩解疼痛腫脹等症狀。
牡丹皮的加入,使得桃仁湯不僅能活血化瘀,還能清熱解毒,更能有效地治療瘀血阻滯所引起的多種疾病。
桃仁湯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芒硝性寒,味苦鹹,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桃仁湯主治血瘀證,常伴有熱毒蘊結,導致便祕。芒硝可清熱瀉火,通利大便,協助桃仁活血化瘀,改善便祕症狀,促進血瘀消散。
2. 緩和藥性:桃仁湯中其他藥物如桃仁、紅花等性偏溫熱,芒硝的寒性可以起到緩和藥性的作用,避免藥物過燥傷陰。此外,芒硝還能使藥性更易進入血脈,提高藥效。
桃仁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治療血熱所致之瘀血證。在桃仁湯的組成中,犀角是一味重要的藥材。犀角,在中醫學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的功效,適用於熱毒盛或血熱引起的各种病症。然而需要說明的是,由於野生犀牛屬於瀕危物種,犀角已被嚴格保護,現代中醫臨床實踐中已不再使用真犀角,通常會以其他藥材如水牛角來替代,以達到相似的治療效果。
犀角之所以被選入桃仁湯中,主要是基於其獨特的藥性。一方面,犀角能夠清熱涼血,有效緩解因血熱所導致的各種症狀;另一方面,它還能活血化瘀,幫助身體排出因瘀滯而產生的廢物和毒素,從而改善相關病徵。因此,在傳統配方中,犀角的應用對於增強整個方劑的治療作用起到了關鍵作用。但現代使用時,必須遵循法律規定,選擇適當的替代品,以確保治療效果同時兼顧生態保護。
主治功效
桃仁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之功效與主治:
根據您提供的方劑組成,以及古代醫書記載,桃仁湯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症:
- 腸癰:腹中疼痛,煩躁不安,壅痛,大便秘澀,甚至可能伴有繞臍生瘡。
- 瘀血證:
- 跌打損傷導致的腹內瘀血。
- 婦女月經不調,經血瘀滯,腹部硬塊,經行腹痛。
- 產後惡露不盡,腰痛,兩股疼痛如錐刺。
- 傷寒病中,瘀熱內積,蓄血導致的發狂、喜忘等症狀。
- 蟲證:
- 狐惑病,蟲蝕五臟或下部導致的上唇或下唇生瘡,咽喉澀痛,唾膿血,聲音嘶啞等症狀。
- 蟲積導致的腹痛、面黃體瘦等症狀。
- 傷寒後遺症:傷寒後出現的心腹脹痛。
- 肝經不足,風寒侵襲:導致的胸中氣滯不通,脅肋脹滿,呼吸不暢。
治療原理分析:
桃仁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活血化瘀:桃仁為方中主藥,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瘀血,改善血液循環。古籍中多次提到桃仁湯用於治療各種瘀血證,如《聖濟總錄》中記載桃仁湯用於治療「墮撲腹中瘀血」、「婦人月水不利,臍腹撮痛」、「傷寒太陽病,隨經入里,瘀熱內積,蓄血喜忘如狂」等。
- 通腑瀉熱:大黃具有通便瀉熱、消炎解毒的作用,可以清除腸道內的積滯和熱毒。牡丹皮則能涼血退熱,與大黃相配,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芒硝潤燥滑腸、軟堅散結,有助於排除體內毒素。三者合用,對於腸癰等腸道疾病有很好的治療作用。
- 清熱解毒:犀角具有清熱解毒、降火生津的功效,能夠清除體內的熱毒,緩解炎症反應。在古籍中,犀角常與黃連等清熱解毒藥物配伍,用於治療熱毒病症,如《類證治裁》中提到的「黃連犀角湯」用於治療狐惑病。
- 驅蟲:古籍中提到桃仁湯用於治療狐惑病等蟲證,可能是由於桃仁、槐子、艾葉等藥物具有一定的驅蟲作用。例如,《聖濟總錄》中記載桃仁湯用於治療「傷寒狐惑䘌病」、「傷寒後䘌瘡」等。
綜合分析:
桃仁湯是一個以活血化瘀、通腑瀉熱為主要功效的方劑,同時兼具清熱解毒、驅蟲的作用。其治療範圍廣泛,涵蓋了腸道疾病、瘀血證、蟲證等多種病症。方中各藥物相互配合,共同發揮療效,其中桃仁活血化瘀,大黃、牡丹皮、芒硝通腑瀉熱,犀角清熱解毒,槐子、艾葉等可能有驅蟲作用。
古籍中關於桃仁湯的記載較多,且多用於治療瘀血、熱毒、蟲積等相關病症,與現代藥理研究結果相符。例如,《本草衍義》中記載桃仁湯用於治療傷寒發狂、小腹滿痛、有瘀血的症狀;《驗方新編》中記載桂枝桃仁湯用於治療經行時寒氣入裏導致的經血凝澀、腹部脹大等症狀;《聖濟總錄》中多次提到桃仁湯用於治療婦女月經不調、產後瘀血、傷寒後遺症等。
總之,桃仁湯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確切療效的經典方劑,其治療原理清晰,臨床應用廣泛,值得深入研究和應用。
傳統服藥法
桃仁(去皮尖)3兩,吳茱萸3兩,橘皮3兩,海藻3兩,生薑3兩,茯苓3兩,羌活3兩,蒺藜子(去角)3兩。
上切。
以水三大升,煮取九合,分為3服,空心服。
忌酢物。
《聖濟總錄》有桂、檳榔。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桃仁湯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桃仁湯, 出處:《脈因證治》卷下。 組成:大桃仁(炒,去皮尖)、茱萸、桂枝、蒺藜、青皮、白茯苓、檳榔、木香、海藻、三棱、莪朮。 主治:(疒頹)疝。
桃仁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五。 組成:桃仁14枚,大黃1兩,消石1兩,甘草1兩,蒲黃1兩半,大棗20枚。 主治:從高墮下,落大木車馬間,胸腹中有血,不得氣息。
桃仁湯, 出處:《産孕集》卷下引《婦人良方》。 組成:桃仁2錢(炒),杏仁2錢(炒),當歸2錢,貝母2錢,茯苓2錢,乾薑5分,人參5分。 主治:産後血下少,瘀血入肺,窒礙氣道所致的氣喘。
桃仁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八。 組成:茴香1兩,紫蘇1兩,檳榔1兩,木通3錢,當歸3錢,人參3錢,巴戟(去心)3錢,赤茯苓3錢,桃仁(炒,去皮)半兩。 主治:小兒氣淋,水道不通,餘瀝疼痛。
桃仁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五。 組成:桃仁50枚,大黃4兩,芒消3兩,桂心2兩,當歸2兩,甘草2兩,虻蟲20枚,水蛭20枚。 主治:墮落瘀血。婦人因冷血瘀不通,結積臍腹,發爲氣痛,經水痞澀,面黃體瘦。
桃仁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四。 組成:桃仁2錢,大黃(炒)2錢,牡丹皮2錢,芒消2錢,犀角(鎊)2錢,冬瓜仁(研)2錢。 主治:腸癰,腹中痛,煩躁不安,壅痛,大便秘澀,亦有繞臍生瘡者,但用此藥無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