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湯

牡丹湯

MU D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2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12%
脾經 11%
心經 11%
胃經 9%
小腸經 7%
三焦經 7%
腎經 5%
心包經 4%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牡丹湯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牡丹湯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等症,而大黃苦寒,能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並能引導熱邪下行,使血熱得以消除。
  • 活血化瘀:牡丹湯中還有牡丹皮、赤芍等活血化瘀藥,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能更有效地化解瘀血,止血止痛。

總之,大黃在牡丹湯中既能清熱瀉火,又能活血化瘀,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血熱妄行之目的。

牡丹湯中加入桃仁,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味苦甘,性平,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牡丹湯多用於治療血瘀阻滯所致的症狀,如胸痹心痛、瘀血阻絡、經閉不通等,桃仁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改善心血供應,緩解疼痛。
  2. 潤腸通便: 桃仁亦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作用,能促進腸蠕動,有助於排出瘀血和毒素。牡丹湯中常配合其他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藥材,如赤芍、丹皮等,桃仁的加入可以起到輔助作用,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牡丹湯中包含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涼血: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效。牡丹湯多用於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病症,例如溫病熱入營血、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斑疹等。

二、 解毒消腫:牡丹皮還能解毒消腫,對於熱毒所致的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等,亦有一定療效。牡丹湯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以增強其療效。

牡丹湯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止痛: 瓜蔞性寒,味苦,入肺、脾、膀胱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溼止痛之功效。牡丹湯主治溼熱蘊結所致的癰腫、瘡毒,瓜蔞可以清熱解毒,利溼化瘀,輔助牡丹皮、赤芍等藥疏散熱毒,消腫止痛。
  2. 活血化瘀,通利水道: 瓜蔞不僅能清熱解毒,還能活血化瘀,通利水道,對於溼熱蘊結導致的尿路感染、小便不利等症也有輔助治療作用。牡丹湯中加入瓜蔞,可以增強其活血化瘀、通利水道之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劑「牡丹湯」的組成中,包含芒硝,是因為芒硝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芒硝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熱毒,改善由熱毒引起的症狀,如腫痛和炎症。其主要作用是清熱瀉火,幫助方劑改善熱毒相關的症狀。芒硝的加入能夠提升方劑的療效,使其在解毒方面效果更加明顯。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牡丹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牡丹湯在古籍中主治「腸癰」,即現代所稱之闌尾炎或腹腔膿瘍初起。其典型症狀包括:

  1. 局部表現:小腹腫塊硬滿(腫痞),按壓疼痛,疼痛可放射至會陰(如淋證),但小便正常(自調)。
  2. 全身症狀:發熱、自汗、惡寒,類似外感表證,實為邪熱內蘊、正邪交爭之象。
  3. 脈象辨膿:脈遲緊者為膿未成,可瀉下逐瘀;脈洪數則膿已成,禁用下法,需托毒排膿。

此方針對「熱毒瘀結腸腑」之病機,透過活血消癰、清熱散結,達到「未成膿可消,已成膿可托」的效果,符合《金匱要略》對腸癰的辨證思路。


二、方劑組成與邏輯推論

(一)藥物組成解析

原方以「活血化瘀」為主軸,佐以行氣、利濕之品:

  1. 當歸、川芎、熟地
      - 當歸養血活血,川芎行氣活血,熟地滋陰補血,三者構成養血活血基礎,既可化瘀生新,又防逐瘀傷正。
  2. 澤蘭葉、益母草
      - 澤蘭葉活血利水,益母草化瘀通經,二者兼能利濕,針對「瘀熱夾濕」之腸癰病機。
  3. 香附、元胡
      - 香附疏肝理氣,元胡活血止痛,氣行則血行,助瘀血消散,並緩解腹痛。

(二)加減法邏輯

原典後續加減法顯示,此方亦用於產後諸症(如血暈、血崩),反映其「活化瘀血、調和氣血」的靈活性:

  • 治腸癰:核心在於「瘀熱並治」,活血藥疏通腸腑瘀阻,兼防風、天麻等祛風藥緩解外束之邪。
  • 治產後病:重用炒黑荊芥穗、五靈脂等止血化瘀,體現「產後多瘀」的辨證思維。

(三)治療原理推論

牡丹湯的設計遵循「通因通用」法則:

  1. 活血散結:當歸、川芎等直接消散腸腑瘀血,改善局部腫痛。
  2. 清熱利濕:澤蘭葉、益母草間接清泄瘀熱,防止濕熱釀膿。
  3. 氣血並調:香附、元胡調暢氣機,氣行則瘀易化,契合「不通則痛」之病機。

此方若用於腸癰,可視為「活血消癰」之代表方;若用於產後,則側重「化瘀生新」,體現中醫「異病同治」的辨證精髓。

傳統服藥法


當歸1錢半,川芎1錢半,熟地1錢半,澤蘭葉1錢半,香附1錢半,益母草1錢半,元胡1錢半。
產婦胃風,加防風、天麻;血暈,加五靈脂,炒黑荊芥穗;發熱,加炮薑、人參、黃耆;心膈迷悶,加陳皮、枳殼、砂仁;血崩,加地榆、炒黑山梔、丹皮;咳嗽,加杏仁、桑皮、桔梗;死血不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症狀,患者應注意觀察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出現不適症狀,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腸道功能紊亂。
  • 本方不宜與其他瀉下藥同時服用,以免加重腹瀉的症狀。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體弱者慎用本方。

相關疾病


膀胱炎前列腺炎胰臟炎慢性腎衰竭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絲球腎炎腎盂腎炎尿道膿傷月經稀少閉經腹痛腹瀉怕冷身體容易出汗心情煩燥心胸煩熱小便疼痛肚臍周圍腹痛

相同名稱方劑


牡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八。 組成:牡丹皮、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大黃(銼,炒)、木香、麻黃(去根節)。 主治:傷寒熱毒,發瘡如豌豆。

牡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五。 組成:牡丹皮1兩,桂(去粗皮)1兩,續斷1兩,牛膝(去苗酒浸1宿,焙)1兩,萆薢(銼)1兩。 主治:卒腰痛。

牡丹湯, 出處:《普濟方》卷二八五。 組成:大黃(蒸)10兩,桃仁(去皮尖)10兩,牡丹皮1錢1字,栝樓子3分,芒消2錢。 主治:腸癰,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

牡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組成:牡丹皮1兩,柴胡(去苗)1兩,犀角(鎊)1兩,杜仲(去粗皮銼炒)1兩,當歸(切,焙)1兩,桂(去粗皮)1兩,枳殼(去瓤,麸炒)1兩,檳榔(煨,銼)1兩,丹參1兩,桔梗(銼,炒)1兩,鬱李仁(湯去皮尖)1兩。 主治:産後腰痛沉重,舉動艱難。

牡丹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七。 組成:牡丹皮1兩半,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21枚(炒),檳榔(銼)2兩,桑根2兩,白皮(銼)2兩,鱉甲(去裙襕,醋炙,銼)1兩2錢,大黃(銼,炒)1兩,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1兩半,鬱李仁(湯浸,去皮尖)1兩半,枳殼(去瓤,麸炒)1兩半。 主治:膨脹。

牡丹湯,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四。 組成:牡丹(去心)1兩半,川芎1兩半,甘草(炙,銼)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人參1兩半,桂(去粗皮)1兩半,乾薑(炮制)1兩半,吳茱萸(湯浸7次,焙乾微炒)1兩半,桃仁18個(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黃色),白茯苓(去黑皮)5分,當歸(切,焙)5分,芍藥5分。 主治:婦人月水來而不利,攻臍腹痛不可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