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癰飲

CHANG YONG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肺經 14%
脾經 13%
心經 10%
胃經 9%
大腸經 9%
心包經 6%
腎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肝經
肺經
脾經
心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腎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腸癰飲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瀉火通便:腸癰為熱毒壅滯腸道之症,大黃苦寒,能瀉熱解毒,通利大便,將腸道中的熱毒排出體外,消腫止痛,緩解腸癰的症狀。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大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腸道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消除腫痛,促進組織修復。

腸癰飲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有二:

一、 瀉熱通便: 芒硝性寒,味鹹苦,入大腸經,能瀉熱通便,清利腸道濕熱。腸癰多由濕熱內蘊,阻滯腸道所致,芒硝可清熱解毒,通利大便,使熱毒得以排出。

二、 消腫止痛: 芒硝具有消腫止痛之效,能緩解腸癰所致的腫脹疼痛。其寒涼之性,可清解熱毒,消散積聚,並能通利水道,使毒素排出體外,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綜上所述,芒硝在腸癰飲中起着瀉熱通便、消腫止痛的作用,有助於治療腸癰病症。

腸癰飲方中使用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痛: 腸癰多因濕熱內蘊、毒邪壅滯所致,牡丹皮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消散毒邪,緩解疼痛症狀。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腸癰常伴有瘀血阻滯,牡丹皮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有利於腸癰的消散。

總之,牡丹皮在腸癰飲中,發揮清熱解毒、涼血止痛、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腸癰。

腸癰飲方中加入白芥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消腫散結: 白芥子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溫肺散寒、消腫止痛、化痰止咳之功效。腸癰乃腸道感染所致,常伴有腫脹疼痛,白芥子可溫散寒邪,消解積聚,緩解疼痛。
  2. 引藥下行: 白芥子入肺經,可引藥下行至腸胃,促進藥物滲透至病竈部位,加強藥效。此外,白芥子亦能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泄毒素,改善腸道功能。

總而言之,白芥子在腸癰飲中發揮消腫散結、引藥下行之功效,有助於治療腸道感染所致的腫脹疼痛。

腸癰飲方中加入桃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桃仁入血分,具有破血行瘀、潤腸通便的特性。腸癰多因熱毒壅滯、氣血瘀阻所致,桃仁可破除瘀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症消退。

此外,桃仁亦可潤腸通便,有助於排泄腸道毒素,減輕腸道腫脹,緩解腹痛等症狀。因此,桃仁在腸癰飲中,扮演着疏通血脈、消腫止痛的關鍵角色。

主治功效


腸癰飲是一種中藥方劑,由大黃、芒硝、牡丹皮、白芥子、桃仁組成,主要用於治療小腸堅硬如手掌般堅硬,而且發熱,按壓時會感到疼痛,肌肉的顏色沒有變化,或者有些發紅微腫,小便頻數、出汗、怕冷,脈搏緊實有力的症狀。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芒硝性寒味苦鹹,歸肺、胃、大腸經,具有清熱利尿、瀉火、瀉下、利水消腫、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功效。

牡丹皮性寒,味苦,歸心、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排膿、滋陰等功效。

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溫補陽氣、溫化寒痰、補益脾胃、行氣通絡、利水消腫等功效。

桃仁性溫味苦,歸肝經,具有調經、活血化瘀、通便、止咳化痰、清熱瀉火等功效。

腸癰飲的組成成分各具功效,共同發揮清熱利尿、瀉下、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破血消癥、通便、軟堅、清熱利濕、活絡止痛等作用,從而緩解小腸堅硬如手掌般堅硬,而且發熱,按壓時會感到疼痛,肌肉的顏色沒有變化,或者有些發紅微腫,小便頻數、出汗、怕冷,脈搏緊實有力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大黃(炒)1錢,樸消1錢,丹皮2錢,白芥子2錢,桃仁2錢。
水煎,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大黃用量較大,有瀉下作用,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腸癰飲,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大黃(炒)1錢,朴消1錢,丹皮2錢,白芥子2錢,桃仁2錢。 主治:小腸堅硬如掌而熱,按之引痛,肉色如故,或焮赤微腫,小便頻數,汗出憎寒,脈緊實而有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