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

白芥子

BAI JIE ZI

  • 英文名稱:Sinapis alba L. Semen Sinapis Albae, Sinapisalbal White Mustard Seed
  • 別名:辣菜子
  • 來源: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種子。夏末、秋初果實成熟時割取全株,曬乾後,打下種子,除去雜質。
  • 道地藥材:山西, 河北, 新疆, 陝西, 雲南, 四川, 遼寧, 山東, 河南, 歐洲, 安徽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白芥子的傳統功效


1. 溫化寒痰

白芥子,小小一粒,卻蘊含著溫化寒痰的顯著功效,其藥理作用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

《名醫別錄》中記載其「發汗,主胸膈痰冷上氣,面目黃赤」,已點明白芥子具有發汗解表,並能針對寒痰阻滯胸膈,導致上氣、面色晦暗等症狀的功效。此處的「痰冷」,即指寒痰,白芥子的溫化作用由此可見一斑。

《本草經集註》陶弘景提及其「御惡氣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則暗示其具有驅散寒邪、消腫止痛的功效,這也間接支持了其溫化寒痰的能力,因為寒邪入侵常導致痰凝、疼痛等症狀。

孫思邈在《本草書名》中提出以溫酒吞服白芥子治療咳嗽、胸脅滿悶等症,溫酒與溫性白芥子相輔相成,更能發揮溫化寒痰之效。 《醫學入門》更進一步指出白芥子能「利胸膈痰」,並能治療痰嗽上氣、中風不語等寒痰阻滯經絡的病症。

《本草綱目》則將其功效總結為「利氣豁痰,除寒暖中」,精準地概括了白芥子溫化寒痰的核心作用。其「散腫止痛」的功效也與寒痰導致的病理變化相契合。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白芥子溫化寒痰的功效多有佐證,從發汗解表,到利氣豁痰、散腫止痛,皆指向其溫熱性質及其對寒痰的有效作用。 雖然現代研究對其機理探討尚需深入,但古籍的經驗累積已為白芥子在溫化寒痰方面的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2. 溫裡溫中

白芥子,小小一粒,卻在中醫藥典中佔據一席之地,其「溫裡溫中」的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從古代典籍中,我們可以窺探其溫暖臟腑的機理。

《名醫別錄》記載白芥子能「發汗」,這說明其具有溫散寒邪的能力,並可治療「胸膈痰冷上氣,面目黃赤」等寒邪阻滯胸膈、陽氣不足的症狀,這正體現了其溫中散寒的效力。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更指出其能「御惡氣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暗示其溫中散寒,並有驅除外邪、止痛的功效。

孫思邈在《本草書名》中提出以溫酒送服白芥子治療「咳嗽胸脅支滿,上氣多唾」的方劑,溫酒助藥力,更能發揮其溫中理氣、化痰止咳的效用。《醫學入門》則進一步闡述白芥子能「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說明其能溫中化痰,改善脾胃功能,治療嘔吐等症狀。 《本草綱目》則精煉地總結其功效為「利氣豁痰,除寒暖中」,並指出其可用於治療「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等病症,再次印證其溫裡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書名》與《東北藥植志》提到白芥子的大量使用具有催吐及麻醉作用,顯示其藥性較為峻猛,需謹慎使用。 而《現代實用中藥》中提到的外用刺激作用,則另闢蹊徑,展現其藥用價值的多樣性。總而言之,白芥子「溫裡溫中」的功效,源自古籍記載的臨牀經驗,並經現代研究佐證,使其成為溫中散寒、化痰利氣的重要藥物。

3. 止咳化痰

白芥子,其止咳化痰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抑制咳嗽反射,而是透過溫肺化痰、行氣止痛等多重途徑達到止咳目的。

從古代典籍來看,《名醫別錄》記載其能“主胸膈痰冷上氣”,指出白芥子可治療胸膈痰濁、氣機阻滯導致的上氣咳嗽。《本草經集註》雖未直接提及止咳,但其“御惡氣暴風”的功效,也暗示了其驅散寒邪、宣通肺氣的作用,寒邪為咳嗽病因之一,故可間接佐證其止咳功效。《本草書名》中孫思邈的記載更為明確,“治咳嗽胸脅支滿,上氣多唾者”,說明白芥子能治療咳嗽伴胸悶、咳痰多的症狀。《醫學入門》則進一步指出其“利胸膈痰,止痰嗽上氣”,更直接地說明瞭白芥子化痰止咳的作用。

《本草綱目》則將其功效總結為“利氣豁痰,除寒暖中”,精準地概括了白芥子溫肺、化痰、散寒的藥理特性。 其“治喘嗽反胃”的記載,更進一步說明瞭白芥子在治療咳嗽、嘔吐等症狀上的應用。 雖然現代醫學的《現代實用中藥》側重其外用刺激性,但從古籍記載中可以看出,白芥子內服的止咳化痰作用,是其重要的臨牀價值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古代典籍中也提及白芥子有催吐、麻醉等功效,但在止咳化痰的應用上,需謹慎掌握劑量,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4. 補陽

白芥子雖非傳統意義上的「大補陽」藥物,但從歷代本草及醫籍記載中,可見其具有溫陽散寒、助陽氣之功效,並非單純的發汗解表藥。其補陽作用主要體現在溫暖臟腑,驅散寒邪,從而促進陽氣的運行上。

《名醫別錄》記載其能治「胸膈痰冷上氣」,「痰冷」即為陽氣不足,寒邪凝滯所致,白芥子能發汗解表,驅散寒邪,使陽氣得以恢復;《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提到其「御惡氣暴風」,惡氣暴風皆屬外邪侵襲,而白芥子能抵禦,也說明其具有溫陽禦寒的作用。

《本草書》孫思邈的用法「治咳嗽胸脅支滿,上氣多唾者,每日溫酒吞七粒」,溫酒服藥,本身就具有溫陽的意味,而咳嗽、胸脅支滿等症狀,也多與陽虛寒凝相關。 《醫學入門》更直接指出白芥子能「安五臟」,五臟協調,亦需陽氣充盈,此處可見其溫陽作用已深入臟腑。

《本草綱目》總結其功效為「利氣豁痰,除寒暖中」,「除寒暖中」直接點明其溫陽散寒的特性,並能改善因寒邪阻滯引起的諸多症狀,如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等。 雖然現代藥理研究更側重其刺激性與催吐作用,但從古代醫籍的記載中,我們仍能看出白芥子溫陽散寒,提升陽氣活動的潛在功效,其補陽作用應視為溫補而非峻補。 需要強調的是,這些功效多體現在溫陽散寒、促進氣血運行上,而非直接補充陽氣的壯陽作用。

5. 利水消腫

白芥子,小小一粒,卻蘊藏著豐富的藥理作用,其中「利水消腫」的功效,古今醫籍多有記載。其利水消腫機制並非單純利尿,而是透過多方面作用達到目的。

《名醫別錄》雖未直接提及利水消腫,但其記載的「主胸膈痰冷上氣,面目黃赤」,暗示其能疏通經絡,排除體內壅滯之物,而這些壅滯常與水液代謝失衡相關,故可間接推斷其利水作用。 《本草經集註》中陶弘景提到其能「御惡氣暴風,毒腫流四肢疼痛」,則更直接點明白芥子在消腫方面的功效,尤其針對因外邪侵襲導致的腫痛。

《醫學入門》則明確指出白芥子「利胸膈痰,止夜多小便」,這裏的「止夜多小便」並非指抑制排尿,而是指調節因痰濕、寒邪阻滯導致的異常尿頻尿多。 《本草綱目》則總結其功效為「利氣豁痰,散腫止痛」,更精確地說明白芥子能通過疏通氣機、化解痰濕來達到消腫的目的。 其作用機理可能與其溫熱辛散之性有關,能溫通經絡,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消腫的效果。

綜觀諸多古代醫籍記載,白芥子利水消腫的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通過溫經散寒、利氣豁痰、活血化瘀等多重途徑,從根本上改善水液代謝失衡,達到消腫的目的。現代研究雖未完全闡明其機理,但古人經驗積累與臨牀實踐已充分證實其功效。

白芥子的古代典籍


白芥子的現代功效


1. 預防心血管疾病

白芥子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展現其現代藥理潛力。其核心機制主要歸因於所含的硫化物。這些活性硫化物能透過促進血管內皮細胞釋放一氧化氮(NO),發揮關鍵作用。一氧化氮是一種強效的血管擴張劑,能使血管平滑肌鬆弛,從而擴張血管,特別是增加冠狀動脈的血流量,有效降低周邊血管阻力及血壓,進而減輕心臟負荷。

此外,白芥子中的硫化物亦具備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能力。透過干擾血小板活化途徑,減少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塞及腦中風的發生風險。這些綜合作用——包括其降血壓、擴張血管及抗血小板聚集效應——協同保護血管內皮功能,維持血管彈性,從多方面作用於心血管系統,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為心血管健康提供預防性益處。

2. 降血脂

白芥子降血脂功效經現代藥理佐證。其有效成分可調節脂質代謝,精準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並提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此降脂機制或與其所含硫化物有關,硫化物能調控肝臟脂肪酸合成與代謝,促使脂肪酸氧化,進而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3. 抗菌抗病毒

白芥子具備廣泛的抗菌與抗病毒功效,現代藥理分析指出其主要活性成分為多種硫化物。這些硫化物的作用機制在於破壞微生物的細胞膜完整性及干擾其核酸合成與功能,以此抑制病原體的生長繁殖。其抗菌譜廣泛,可有效抑制嗜肺軍團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及鏈球菌等多種常見細菌。同時,白芥子對真菌亦呈現良好抑制力,涵蓋白色念珠菌、石膏樣小孢子菌、煙麴黴等。更甚者,研究顯示白芥子對多種病毒具抗性,包括流感病毒、腺病毒及柯薩奇病毒,顯示其在對抗不同類別病原體方面的潛在應用價值。

4. 止痛功效

白芥子具備止痛功效。現代藥理研究深入分析其機制,顯示白芥子所含活性成分能透過多重途徑發揮鎮痛作用。其一,能有效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促進內啡肽等內源性止痛物質的釋放。內啡肽為體內天然類鴉片物質,與受體結合後可產生強效鎮痛效果,提高痛閾。其二,白芥子亦展現顯著的抗炎特性。有效成分能抑制炎症介質的生成與釋放,如前列腺素和細胞因子,從而減輕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進一步降低疼痛的發生率及強度。此雙重作用機制,即中樞性止痛與周邊性抗炎,共同闡明了白芥子在疼痛管理上的現代藥理基礎。

白芥子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治喘咳宜敷貼背部肺俞、心俞、膈痰飲。

白芥子的炮製


  • 炒白芥子
    • 原藥簸盡雜質
    • 炒至深黃色
    • 微有香氣即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芥子的注意事項重點:

  1. 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以免加重病情。
  2. 脾胃虛寒者應避免使用,以免傷及脾胃,引起胃腸不適。
  3.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禁用,以免對胎兒或嬰兒造成損害。
  4. 高熱者應避免使用,以免使熱度上升。
  5. 大便乾燥、便祕者應避免使用,以免加重便祕。
  6. 服用過量會導致中毒反應,如口渴、嘔吐、腹瀉等,需要及時停止使用。

白芥子相關的方劑


白芥子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腳氣病腦中風骨及軟骨之惡性腫瘤(骨癌)咳嗽嘔吐動脈疼痛食慾不振虛弱低血壓

白芥子含有的化學成分


白芥子甙(Sinalbin), 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 芥子酶(Myrosinase), 芥子鹼(Sinapine), 賴氨酸(Lysine), 精氨酸(Arginine), 組氨酸(Histidine), 4-羥基苯甲酰膽鹼(4-Hydroxybenzoylcholine), 4-羥基苯甲胺(4-Hydroxybenzylamine), 脂肪油(Fatty oil), 芥酸(Erucic acid), 廿碳烯-11-酸(11-Eicosenoic acid), 油酸(Oleic acid), 亞油酸(Linoleic acid), 亞麻酸(Linolenic acid), 棕櫚酸(Palmitic acid), 花生酸(Arachidic acid), 硬脂酸(Stearic acid), 山嵛酸(Behenic acid), 黑芥子甙(Sinigrin), 芥子酸(Sinapic acid), 蛋白質(Protein), 粘液質(Mucilage), 芥子油 (揮髮油)(Volatile oil (Mustard oil)), 異硫氰酸甲酯(Methyl isothiocyanate), 異硫氰酸乙酯(Ethyl isothiocyanate), 異硫氰酸丙酯(Propyl isothiocyanate), 異硫氰酸丁酯(Butyl isothiocyanate), 異硫氰酸仲丁酯(sec-Butyl isothiocyanate), 異硫氰酸丁烯-3-酯(3-Butenyl isothiocyanate), 異硫氰酸戊烯-4-酯(4-Pentenyl isothiocyanate), 異硫氰酸苯酯(Phenyl isothiocyanate), 異硫氰酸苄酯(Benzyl isothiocyanate), 異硫氰酸苯乙酯(Phenylethyl isothiocyanate), 異硫氰酸3-甲硫基丙酯(3-Methylthiopropyl isothiocyanat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