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利氣豁痰,溫中散寒,通絡止痛。治痰飲咳喘,胸脅脹滿疼痛,反胃嘔吐,中風不語,肢體痺痛麻木,腳氣,陰疽,腫毒,跌打腫痛。化痰逐飲;散結消腫。
可治療慢性氣管炎:用10%或20%的白芥於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選2~3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1次,7~10天為一療程。一個療程結束後休息3~4天。再行第二個療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為主,單純型以天突、中腑、肺俞為主。交替應用。對慢性氣管炎主要症狀和體徵的消減都有一定的作用,但從見效的快慢和好轉的程度來看,以平喘作用較好,多數患者治療後痰易吐出,隨之氣喘明顯減輕,以後咳嗽逐步減輕,但無明顯消炎作用。
《綱目》:利氣豁痰,除寒暖中,散腫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腳氣,筋骨腰節諸痛。
《藥材資料彙編》:功能暖胃,增進食欲,並可為中毒後之催吐劑。
治風濕腳氣腫疼無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鱉子(去殼)、白膠香各一兩,胡桃五枚(去殼)。上六味,一處搗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處。(《聖濟總錄》芥子膏)
治腫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調塗之。(《瀕湖集簡方》)
白芥子治老年咳嗽,氣逆痰痞:紫蘇子、白芥子、蘿蔔子。上三味各洗凈,微炒,擊碎,看何證多,則以所主者為君,餘次之。每劑不過三錢,用生絹小袋盛之,煮作湯飲。(《韓氏醫通》三子養親湯)
治風濕涎痰,結成痞塊:外用白芥子為末,醋凋敷患上。內用白芥子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錢,清晨參棗湯下。(《方脈正宗》)
內服:煎湯,3-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治喘咳宜敷貼背部肺俞、心俞、膈痰飲。
炒白芥子:原藥簸盡雜質,炒至深黃色,微有香氣即得。
肺虛咳嗽、陰虛火旺者忌服。且多食昏目、洩氣、傷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