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芥子散中含有白芥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止痛消脹:白芥子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脹的功效。對於因寒邪阻滯所致的胃寒疼痛、脘腹脹滿等症,白芥子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達到止痛消脹的效果。
- 化痰止咳:白芥子入肺經,具有化痰止咳的作用。對於痰多咳嗽,特別是寒痰咳嗽,白芥子能溫肺化痰,使痰液易於咳出,緩解咳嗽症狀。
白芥子散為一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因寒濕引起的各種病症,如關節疼痛、肌肉痠痛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木鱉子這一成分。木鱉子,又稱為木蟹或地鱉,是一種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功效的草藥。根據中醫理論,木鱉子性溫味苦,歸肝經與腎經,能入血分以活血袪瘀,對於因瘀血所導致的疼痛有良好的療效。
將木鱉子應用於白芥子散之中,主要是考慮到其與其他成分的協同作用。白芥子散強調溫經散寒、袪濕止痛,而加入木鱉子可以增強其活血行氣的作用,有助於改善由寒濕引發的局部循環不暢問題。此外,木鱉子還能幫助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促進受損組織的修復過程。因此,在白芥子散中使用木鱉子,能夠使整個方劑在袪除寒濕的同時,還兼顧了活血通絡的效果,從而達到更全面的治療目的。
白芥子散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經散寒止痛: 白芥子性溫,善於散寒止痛,但單用則燥烈易傷津。沒藥性溫,能溫經散寒,且其活血化瘀之效能,可助白芥子散寒止痛,使藥力更趨溫和,避免燥傷津液。
- 消腫生肌止痛: 沒藥具有消腫生肌止痛的作用,可與白芥子共同作用,加速傷口癒合,減輕疼痛,提高療效。
因此,白芥子散加入沒藥,不僅可以溫經散寒止痛,還能消腫生肌,使藥效更加全面。
白芥子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散寒,助白芥子發揮功效: 白芥子性溫,善於溫肺化痰,但其寒性較重,容易傷及陽氣。桂枝性溫,入肺經,能溫陽散寒,配合白芥子,有助於溫肺散寒、化痰止咳,提高藥效。
- 調和藥性,減少副作用: 白芥子辛燥,容易傷陰,桂枝則性溫和,能緩解白芥子的燥性,防止藥物過於辛燥而傷及津液,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白芥子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胃止痛: 白芥子散以溫散寒邪、止痛消腫為目的,但其辛溫之性易於耗傷脾胃。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胃止痛、行氣止痛的功效,可緩解白芥子散對胃腸的刺激,避免寒溫之邪耗傷脾胃。
2. 調和氣機: 木香具有行氣解鬱、疏肝理脾的功效,可調和氣機,促進藥力運行,使白芥子散的藥效更易發揮,達到更好的止痛消腫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芥子散為傳統中藥方劑,其功效主治與組成分析如下: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榮衛之氣循行失度,痰滯經絡,與正氣相搏」所致之臂痛。此類痛症特徵為:
- 疼痛範圍:外連肌肉,牽引背胛,顯示病位在肩臂及背部經絡,可能涉及手太陽小腸經或手少陽三焦經。
- 發作特點:時發時止,發作時狀似癱瘓,反映痰瘀阻絡、氣血不通的「不通則痛」,且因痰性黏滯,故痛勢纏綿、反覆發作。
- 病機關鍵:榮衛失調(氣血運行紊亂)與痰濕阻絡互結,導致經脈氣機壅滯,屬「痰瘀痹阻」證候。
二、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
方中藥物配伍以「祛痰通絡、行氣活血」為核心,分述如下:
1. 君藥:白芥子
- 性味辛溫,專入肺經,善「豁痰利氣,散結通絡」。
- 針對痰滯經絡之病機,其辛散之力能化皮裡膜外之痰,尤其適合痰濕流注肢節引起的痹痛。
2. 臣藥:木鱉子(麩炒)
- 苦微甘、有毒(麩炒可減毒),功能「散結消腫、通絡止痛」。
- 輔助白芥子強化散結作用,兼能疏通經絡瘀滯,緩解牽引性疼痛。
3. 佐藥:沒藥、桂心、木香
- 沒藥:活血散瘀,與白芥子、木鱉子共奏「痰瘀並治」之效。
- 桂心:溫陽通脈,助氣血運行,化解經絡寒凝。
- 木香:行氣止痛,氣行則痰消血活,貫徹「治痰先治氣」原則。
4. 使藥:溫酒送服
- 酒性辛熱,能引藥上行至肢體,兼增強行氣活血之效。
整體配伍邏輯
- 痰氣同治:白芥子、木鱉子祛痰散結為主,木香調氣為輔。
- 溫通並行:桂心溫陽、沒藥活血,共解寒凝瘀阻。
- 標本兼顧:祛痰治標(緩解痹痛),行氣溫陽治本(調節榮衛)。
三、現代潛在應用方向
此方組成思路可對應現代醫學「肩周炎」「神經根型頸椎病」或「慢性筋膜疼痛」等病症,屬痰瘀交阻型者。其所治「似癱瘓」之症,可能類似神經壓迫導致的暫時性肢體無力或麻痛。
總結而言,白芥子散通過化痰、行氣、溫通、活血的多重機制,針對痰瘀痹阻型肢體疼痛,體現中醫「通則不痛」的辨證論治思想。
傳統服藥法
真白芥子2兩, 木鱉子2兩(麩炒), 沒藥(別研)半兩, 桂心半兩, 木香半兩。
上為細末,入研藥令勻。
每服1錢,溫酒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發汗解表的作用,因此不宜在感冒發熱、體溫較高時服用。
-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因此孕婦及月經期間的女性不宜服用。
- 本方具有祛痰止咳的作用,因此有痰濕體質的人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芥子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五。 組成:白芥子。 主治:小兒瘡疹,痘。
白芥子散, 出處:《婦人良方》卷三。 組成:真白芥子2兩,木鱉子2兩(麸炒),沒藥(别研)半兩,桂心半兩,木香半兩。 主治:榮衛之氣循行失度,痰滯經絡,與正氣相搏,以致臂痛外連肌肉,牽引背胛,時發時止,發則有似癱瘓。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