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散風寒]功效的中藥清單(2023年更新)
雲端中醫編輯組 - 最後更新:2025-04-16關於散風寒
「風寒」是指「風」和「寒」相結合的病邪。風邪為百病之長,為外邪致病的主因,易與他邪相合,不同的季節,每與時令之氣相合傷人,而表現不同證候。
《黃帝內經》題泡:「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秋冬寒冷季節,或是夏季冷氣房,會造成風與寒結合,形成外感風寒證。所謂「寒主收引」、「主凝滯」,易閉塞皮毛,邪郁於肺衛,肺失宣降,衛陽失於溫煦,而出現一系列症狀。
當人體感受到外在的風寒後,會出現怕冷、怕風、頭痛、全身痛、鼻塞流涕、喉嚨癢、咳嗽、舌苔薄白、脈浮緊等症狀。這時候運用祛風散寒的中藥,不論是中藥內服或外用都有一定的效果。
關於散風寒的11種常見中藥或食物
1. 生薑

生薑性味辛、溫。主治主風寒感冒、惡寒發熱、頭痛鼻塞、嘔吐、痰飲喘咳、脹滿、泄瀉。
生薑,味辛性溫,自古以來就被廣泛運用於中醫治療,其散風寒的功效更是受到歷代醫家推崇。多部經典醫籍都記載了生薑驅散風寒的藥理作用及其機制。 《神農本草經》簡潔地指出生薑「去臭氣,通神明」,暗示其具有驅除體內寒邪,恢復機體正常功能的功效。《本草經集註》的陶弘景則更進一步闡述:「歸五臟,去痰下氣,止嘔吐,除風濕寒熱。」說明生薑不僅能散風寒,還能調理臟腑,化痰止嘔。 《傷寒明理論》的成無己認為生薑「味辛甘,專行脾之津液而和營衛」,說明生薑能調和人體的氣血運行,而營衛調和,則風邪自然難以侵犯。《蘭室祕藏》的李東垣則引述孫真人之言:「薑為嘔家聖藥」,指出其辛散之性可有效化解氣逆不暢所引起的嘔吐,這也與散風寒的機理相通,因為風寒之邪往往也會造成氣機阻滯。 《本草新編》更直接地指出:「生薑性散,能散風邪,傷風小恙,何必用桂枝」,並建議以生薑配伍薄荷治療風寒感冒。這說明在古代,生薑就被單獨或配伍使用於治療風寒表證。 諸如《藥品化義》、《本草綱目》等典籍,也從不同角度論述了生薑散風寒、解表邪的功效,並提及其與其他藥材配伍的應用。 總而言之,生薑散風寒的功效,並非單純的發汗,而是透過辛溫之性,促進氣血運行,驅除風寒邪氣,最終達到調理臟腑,恢復人體正氣的作用。
2. 香薷

香薷性味辛、性微溫。主治發汗解暑、行水散濕、溫胃調中。治夏月感寒飲冷、頭痛發熱、惡寒無汗、胸痞腹痛、嘔吐腹瀉、水腫、腳氣。
香薷,其散風寒之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暑熱病症的治療。其功效並非單純的「散風寒」,而是藉由特殊的藥性,達到疏通經絡,調節臟腑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香薷常被用於治療因乘涼飲冷導致的暑邪,這種暑邪表現為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甚至嘔吐洩瀉、霍亂等症狀。李時珍認為,香薷在此能「發越陽氣,散水和脾」,驅散寒邪,恢復人體陽氣。然而,他也強調,香薷適用於外感風寒的暑症,而非因勞倦內傷導致的暑熱,後者需要使用其他藥方,否則會加重病情。這點也從《本草正義》中得到印證,其指出香薷適合治療輕症寒霍亂,而非真寒直中之陰症。 《本草衍義》則強調香薷「徹上徹下」之功,能有效治療水腫。其認為香薷能通過疏通肺氣,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利尿消腫的效果。 《本草匯言》更進一步闡述了香薷的功效機理,認為其辛溫利水,能開通經絡,並能和脾,調和臟腑功能,最終達到散風寒、利水消腫的目的。《本經逢原》則指出,香薷「先升後降」,熱服發散暑邪,冷服則解熱利小便。 總體而言,古籍記載中香薷散風寒的功效,並非單純地驅散表邪,而是通過其辛溫、發散、利水的藥性,調節人體陽氣,疏通經絡,促進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治療各種因風寒、暑邪導致的病症,例如傷暑、霍亂、水腫等。 其應用需根據病症輕重、體質虛實而定,不可盲目使用。
3. 荊芥

荊芥性味辛、微苦、性微濕。主治祛風解表、透疹止癢、理血、炒炭止血。治感冒發熱、頭痛、咽喉腫痛、中風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産後血暈、癰腫、瘡疥、瘰癧。
荊芥,其散風寒的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得到歷代醫家的肯定。 《神農本草經》中便提到其「主寒熱」,暗示其能治療風寒導致的寒熱症狀。而《藥性論》更詳細地闡述了其功效:「治惡風賊風,口面喎邪,遍身頑痹」,說明荊芥能治療由風寒引起的各種痹症,如肢體麻木、疼痛等,並能驅除外感邪氣。 《本草書名》引述《食性本草》,指出荊芥可治「傷寒頭痛,頭旋目眩」,這些都是風寒侵襲頭部所致的症狀。 《日華子諸家本草》則提到荊芥能「治頭風並汗出,豉汁煎治暴傷寒」,進一步說明荊芥在治療風寒感冒方面的應用,尤其是在伴隨頭痛、出汗等症狀的情況下。 此外,《本草圖經》記載其能治「頭風,虛勞」,說明荊芥不僅能治療外感風寒,還能調理因風寒導致的虛弱體質。 綜觀以上各家醫籍,荊芥散風寒的功效體現在多個方面:它不僅能驅散外邪,治療風寒表證,還能緩解風寒引起的頭痛、身痛、肢體麻木等症狀,部分文獻還提及其能調理因風寒導致的虛弱狀態。 值得注意的是,各家本草對荊芥功效的描述有所側重,但都肯定了其在治療風寒方面的作用。 荊芥的散風寒功效,並非單純的發汗解表,而是涵蓋了驅邪、止痛、調理等多個層面。
4. 防風

防風性味辛、甘、性微溫。主治袪風解表、除濕、解痙、止癢、止瀉、止血。用於感冒頭痛、風疹瘙癢、外感風寒、頭痛身痛、風濕痹痛、骨節酸痛、腹痛泄瀉、腸風下血、風疹瘙癢等症。
防風,其散風寒功效歷來受到重視,古籍中多有記載。 《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認為其可治療「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這已涵蓋了風寒侵襲人體多個部位所造成的症狀。 《名醫別錄》則進一步指出防風能治療「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說明其能疏通經絡,緩解因風寒導致的疼痛和肢體不適。 《日華子諸家本草》更誇張地稱其「治三十六般風」,儘管誇大其詞,但也反映了古人對其治療風寒疾病廣泛療效的認知。 《本草匯言》則精闢地總結了防風的散風寒機制:「防風,散風寒濕痹之藥也」,並指出其能治療「諸風周身不遂,骨節痠痛,四肢攣急,痿躄癎痙等證」。 同時,該書也提到防風的應用範圍廣泛,可配合其他藥物治療不同類型的風寒疾病,例如與羌活、獨活配伍治療腰膝風寒,與當歸配伍治療血虛風寒等等。 《本草正義》則指出防風「通治一切風邪」,認為其為風藥之首,並強調防風雖有散風寒之效,但需根據患者體質,謹慎使用,尤其體質虛弱者需注意其溫燥之性。 《蘭室祕藏》李東垣的觀點,更指出防風在治療風寒導致的全身疼痛方面功效顯著,並強調其潤澤的特點,即使用於補益脾胃也無礙其功效。 總而言之,古籍記載表明防風具有明顯的散風寒功效,其作用機理是疏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從而緩解疼痛、痺痛等症狀。 但其應用需考慮患者體質和病症的具體情況,不可一概而論。
5. 細辛

細辛性辛、溫、小毒。主治祛風、散寒、溫肺化痰、鎮咳通鼻竅、行水、開竅。治風冷頭痛、鼻淵、齒痛、痰飲咳逆、風濕痹痛。少陰引經藥、治少陰頭痛牙痛。
細辛,味辛性溫,歷代醫家皆認其有散風寒之功,其功效在於其辛溫發散之性,能驅逐體內寒邪。從多部古代醫籍中,我們可以窺探其散風寒的機理與應用。 《神農本草經》記載細辛「主咳逆,頭痛腦動,百節拘攣,風濕痹痛,死肌」,已點明其治療風寒濕痺的功效。其辛溫之性,能使寒邪從經絡中排出,從而緩解諸如咳嗽、頭痛、肢體拘攣等症狀。 《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風性升,升則上行,辛則橫走,溫則發散」,說明細辛的辛溫之性使其能向上、向外發散,驅除體內風寒之邪。 《蘭室祕藏》中李東垣提到:「細辛,治邪在裏之表」,說明細辛適用於風寒表證。 其在麻黃附子細辛湯中的運用,便是佐證。麻黃發汗解表,附子溫陽補火,細辛則助其辛散寒邪,協同作用,使邪氣得以排出。 《本草綱目》則更詳細地論述細辛的功效,指出其能治療「諸風寒風濕頭痛、痰飲、胸中滯氣、驚癇」等,並說明其辛能洩肺、補肝、潤燥,說明細辛的散風寒作用不僅限於表證,也涉及內在臟腑功能的調節。 《藥品化義》則提及細辛可用於寒邪入裡的狀況,佐以其他藥物,能更有效地發散寒邪。 總而言之,古籍中對於細辛散風寒功效的論述,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藥性及作用機理,並提供了豐富的臨牀應用經驗。其辛溫發散的特性,使其成為治療風寒感冒、頭痛、咳嗽等症狀的常用藥物。 但需注意,古籍中也屢次強調用量不宜過大,需謹慎使用。
6. 麻黃

麻黃性辛微苦溫。主治宣肺氣、散風寒、發汗解表、平喘止咳、利水消腫。可治療風濕痹痛關節痛、頭痛鼻塞、咳嗽氣喘、風疹瘙癢...等等。
麻黃,其散風寒功效在歷代醫家論述中多有提及,其作用機理與應用原則也各有側重。 《神農本草經》首載麻黃「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奠定了其散風寒的基礎地位。《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風寒濕之外邪,客於陽分皮毛之間,則腠理閉拒,榮衛氣血不能行,故謂之實,此藥輕清,故能去其壅實,使邪從表散也。」這說明麻黃之所以能散風寒,是因為其輕清的特性,可以疏通閉塞的腠理,使外邪從體表宣洩而出。李東垣在《蘭室祕藏》中也提到麻黃「輕可去實」,與外邪導致的陽分實證相對應。 《湯液本草》將麻黃與桂枝區分,認為麻黃「治衛實上藥」,主治衛氣鬱滯的表實證。而《本草正義》則指出麻黃「專疏肺鬱,宣洩氣機」,其散寒作用並非單純驅逐寒邪,而是透過疏通肺氣,使邪氣得以宣洩。 《珍珠囊藥性賦》則精煉地概括為「洩衛中實,去營中寒」,說明麻黃不僅能疏解衛氣之實,也能消除營血之寒。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麻黃散風寒功效的理解,並非僅僅停留在驅除寒邪的層面,而是從疏通經絡、宣洩肺氣、調整榮衛等多個角度闡釋其作用機理。其臨牀應用需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以及患者的體質狀況謹慎施治。 不同的醫家根據自身的臨牀經驗,對麻黃的使用方法和配伍也提出了不同的見解,體現了中醫理論的靈活性和辨證論治的精髓。
7. 桂枝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桂枝,其散風寒的功效在歷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被廣泛應用於臨牀。其散風寒作用機理,可從古籍中窺見一斑。 《新修本草》指出桂枝「輕薄而能發散」,並特別提到「柳桂」,即桂樹嫩枝,更適合治療上焦風寒。這說明桂枝的質地輕盈,具有良好的發散性,能有效驅散表邪。而《傷寒雜病論(宋本)》更直接指出桂枝湯主治「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此即典型風寒表證,明確肯定了桂枝散風寒的療效。 《本經疏證》則從更深層次闡述桂枝的功效,認為其「溫經通脈」是根本,而散風寒僅是其多種作用之一。其「和營」作用,即調和營氣,可有效緩解風寒侵襲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進而達到散寒的目的。《本草備要》則簡潔地概括其功效為「溫經通脈,發汗解肌」,「發汗解肌」正是驅散風寒的具體體現。 《名醫別錄》與《長沙藥解》則更進一步地描述了桂枝的藥性及作用機理。《名醫別錄》記載其「主治脅風」,而《長沙藥解》則詳細說明桂枝能「解風邪」、「去濕寒」,並通過「通經絡」等作用,緩解風寒所致的疼痛、痹澀等症狀。總而言之,桂枝散風寒的功效,源於其輕揚發散的藥性,以及溫經通脈、調和營氣的藥理作用,使其成為治療風寒表證的重要藥物。
8. 白芷

白芷性味辛、溫。主治去風解表、散風、通竅止痛、消腫排膿、燥濕止帶、解蛇毒、通鼻竅。用於外感風寒、頭痛、鼻塞、鼻淵、牙痛、白帶、瘡瘍腫痛。
白芷,其散風寒之功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綜觀《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神農本草經疏》、《蘭室祕藏》、《湯液本草》、《本草匯言》等諸多古代醫籍,可歸納其散風寒的機理與應用如下: 首先,白芷氣味辛溫,芳香走竄,能通達九竅。《蘭室祕藏》李東垣謂其「療風通用,其氣芳香,能通九竅,表汗不可缺也」,點明瞭白芷疏通經絡、宣散風寒的特性,尤其在治療表證時,常配合發汗之品使用。 《湯液本草》王好古則指出白芷與辛夷、細辛配伍治療鼻病的經驗,「入內託散用長肌肉」,說明其不僅能疏散表邪,更能深入臟腑,驅除內在的寒邪。 《神農本草經疏》對白芷的藥性分析最為詳盡,認為其「性善祛風,能蝕膿」,並指出其走氣血二分,升多於降,具有明顯的溫陽特性。因此,能治療因風寒侵襲引起的諸多症狀,如頭風、目淚、寒熱、頭痛、肢體麻痛等。其辛香之性,能散結止痛,溫和之性,則能調和營衛,從而達到祛風散寒的效果。《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指出,白芷「疏風散寒,上行頭目清竅,亦能燥濕升陽」,強調其藥性之溫和升散。 《滇南本草》更直接提及白芷能「祛皮膚遊走之風,止胃冷腹痛寒痛,周身寒濕疼痛」,說明其在治療外感風寒及寒濕痹痛方面的應用。總之,歷代醫家皆肯定白芷在散風寒方面的功效,其機理主要在於其辛溫走竄的藥性,能疏通經絡,宣散風寒之邪,並溫煦陽氣,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但需注意的是,《本草匯言》與《本草正義》也提示,白芷辛散之性,需謹慎使用於非風寒濕邪引起的疾病。
9. 蒼耳子

蒼耳子性味苦、甘、辛、溫、小毒。主治散風、通竅。有很好的收縮鼻黏膜的作用。通竅止痛散風除濕用於鼻淵頭痛、風寒頭痛。
蒼耳子散風寒之功效,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溫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 《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疏》均記載蒼耳子「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說明其能有效治療由風寒濕邪引起的頭痛、關節疼痛等症狀。 這與《本草備要》中所述「善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相符,說明其藥力能上達頭部,下達四肢,貫穿全身,驅散表裡之風寒濕邪。 《本草蒙筌》更指出蒼耳子「止頭痛善通頂門,追風毒任在骨髓」,強調其治療頭痛的功效,並能深入骨髓,驅除深層的風寒濕邪。 《本草正義》則進一步闡述其藥性:「溫和疏達,流利關節,宣通脈絡」,並將其與其他散風寒藥材作比較,認為其溫和有效,且無辛燥之弊,更適合治療風寒濕痹。 《本草匯言》則從藥性角度分析:「甘能益血,苦能燥濕,溫能通暢」,說明其溫和的藥性,既能滋養氣血,又能燥濕散寒,達到通暢經絡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表明蒼耳子散風寒的功效主要通過溫通經絡,驅散風寒濕邪來實現,其藥性溫和,藥力滲透性強,能有效治療各種由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痹症等病症。 不同典籍從不同角度闡述其功效,共同印證了蒼耳子在散風寒方面的藥用價值。
10. 羌活

羌活性辛、苦、溫。主治散表寒、祛風濕、利關節。主治感冒風寒、頭痛無汗、風寒濕痹、項強筋急、骨節酸疼、風水浮腫、癰疽瘡毒。
羌活,一味獨具散風寒功效的中藥,其效用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堪稱祛風寒的要藥。 《湯液本草》中明確指出羌活「氣雄」,氣勢強盛,能有效治療由風濕之邪侵犯足太陽膀胱經所引起的病症。此經絡循行於背部及腿部,故其症狀常表現為頭痛、四肢關節疼痛,甚至全身疼痛。而羌活正因其氣勢雄厚,能直達病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故被認為是治療此類疾病不可或缺的良藥,對於頑固的風寒痹痛,尤其有效。 《本草易讀》則更進一步闡述了羌活的功效,指出其能治療由風寒導致的失音、言語障礙,以及奔豚(胸腹脹痛)、癇痙(抽搐)等病症。這說明羌活的散風寒作用不僅限於肢體疼痛,更能作用於全身,驅除肌膚表層的風邪,緩解周身百節的疼痛。 這與《湯液本草》所述相輔相成,更全面地展現了羌活在治療風寒病證中的多樣化應用。 綜觀以上兩部古籍,我們可以看出羌活散風寒的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強大的驅邪能力上。它能有效地祛除侵犯人體的風寒之邪,從而緩解由風寒引起的各種症狀,其作用範圍廣泛,從頭痛、肢體疼痛到更為複雜的失音、抽搐等,皆有涉及,彰顯了其在傳統醫學中的重要地位。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本草易讀》也提到血虛頭痛者忌用羌活,使用時需謹慎。
11. 紫蘇葉

紫蘇葉性味辛、溫。主治發表散寒、開宣肺氣、行氣寬中理氣、主治感冒風寒、惡寒發熱、咳嗽、氣喘、胸腹脹滿。胎動不安、解魚蟹毒。
紫蘇葉,歷代醫家皆認為其具有良好的散風寒功效,其作用機理在諸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茲以現代白話文作一簡要分析。 《本草綱目》記載紫蘇「味辛,入氣分,其色紫,入血分」,說明其辛溫走竄的特性,可達氣血兩分。文中更指出紫蘇可與其他藥材配伍,發揮不同的功效,其中與麻黃同用則「發汗解肌」,正說明其能疏通經絡,驅散體表風寒。 《藥品化義》則直接點明紫蘇葉「專解肌發表,療傷風傷寒」,認為其辛溫之性,能發散表邪,是治療外感風寒的要藥。丹溪翁(朱丹溪)更常用紫蘇葉配伍其他藥物治療春分後濕熱夾雜風寒的病症,說明紫蘇葉不僅能單獨使用,也能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本草正義》則深入闡述紫蘇葉「外開皮毛,洩肺氣而通腠理」,能疏通毛孔,使體內風寒之邪得以排出。其「上則通鼻塞,清頭目,為風寒外感靈藥」,則更具體地指出了紫蘇葉治療風寒感冒鼻塞、頭痛等症狀的功效。 此書並指出葉、莖、子功效略有不同,葉偏於宣散,更適宜治療風寒表證。 《長沙藥解》則認為紫蘇葉「發散風寒,雙解中外」,能同時治療表裡證,顯示其作用的全面性。 綜上所述,古籍中對紫蘇葉散風寒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辛溫解表、疏通經絡、驅散風寒的機理,為其臨牀應用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需注意,以上僅為古代醫籍記載之分析,並非現代醫學觀點。
關於散風寒的50種中藥清單
請點選以下中藥按鈕,取得更多詳細資訊...
關於散風寒的8種食物清單
請點選以下食物按鈕,取得更多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