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更新日:2022-09-18
蒼朮性味辛、苦、溫。主治健脾、燥濕、解鬱、闢穢。治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痺、足痿、夜盲。
蒼朮辛香苦燥,有較好的燥濕健脾作用,用於濕阻中焦,脾失健運之證。為治療脾濕洩痢之要藥,故《珍珠囊》謂其「能健胃安脾,諸濕腫非此不能除」。
蒼朮亦可解鬱,闢穢。治濕盛困脾,倦怠嗜臥,脘痞腹脹,食慾不振,嘔吐,泄瀉,痢疾,瘧疾,痰飲,水腫,時氣感冒,風寒濕痺,足痿,夜盲。
蒼朮燥濕健脾的功效,主要與其對消化系統作用有關。用於濕滯中焦證。本品善燥脾濕,對濕勝中焦,脾失健運而致脘腹脹悶,嘔惡食少,吐瀉乏力,舌苔白膩等症,最為適宜。常與厚朴、陳皮等配伍,如平胃散;若濕熱、濕溫證,則配清熱藥同用,以化濕清熱;若痰飲或濕溢水腫等證,亦可用之。
亦用於風濕痹證。因其辛散苦燥,長於祛濕,痹證濕勝者尤宜,常配獨活、秦艽等同用;若濕熱痹痛,配石膏,知母等,加白虎加蒼朮湯,亦常與黃柏合用,即二妙散,更可用於濕熱瘻辟、下部濕濁帶下、濕瘡、濕疹等。
苦參性味苦、寒。主治清熱燥濕、殺蟲、利尿。 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具有清熱燥濕、殺蟲、利尿功效。用於熱痢,便血,黃疸尿閉,赤白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麻風;外治滴蟲性陰道炎。
《神農本草經》云:「主治心腹氣結, 瘕積聚,黃疸,溺有餘瀝,逐水,消癰腫。」《本草分經》雲:「大苦大寒,沈陰主腎,燥濕勝熱。」
《本草正義》云:「退熱洩降,蕩滌濕火,其功效與黃連、龍膽皆相近。」《本草綱目》:「熱生風,濕生蟲,故能治風殺蟲。」
白癬皮清熱燥濕、又袪風通痹、主治清熱燥溫,瀉火解毒,袪風止癢。用於濕熱瘡毒,濕疹疥癬、皮膚搔癢、黃疸、尿赤、濕熱痹痛。
用於濕熱瘡毒,濕疹疥癬。本品清熱燥溫,瀉火解毒,袪風止癢。用治濕熱瘡毒,肌膚潰爛,黃水淋漓,常與蒼朮、苦參、銀花燥濕解毒之品同用。
治療濕疹、疥癬,皮膚搔癢,常與苦參、防風、地膚子等同用,內服外洗均可。 用於黃疸尿赤,濕熱痹痛,本品既清熱燥濕,又袪風通痹。
《本草正義》:白鮮乃苦寒勝濕之藥,又能通行經隧脈絡。《本經》主頭風者,風濕熱之在上者也;黃疸咳逆,濕熱之在中者也;濕痹死肌,不可屈伸、起止、行步,濕熱之痹於關節、著於肌肉者也。白鮮氣味甚烈,故能徹上徹下,通利關節,勝濕除熱,無微不至也。
治濕熱黃疸,尿赤,配茵陳有利膽退黃之功,治風濕熱痹,關節紅腫熱痛,配蒼朮、黃柏、牛膝,共奏清熱燥濕,扶鳳通痹之效。
《本草原始》: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
厚朴性苦、辛、溫。主治燥濕消痰、下氣除滿。用於濕滯傷中、脘痞吐瀉、食積氣滯、腹脹便秘、痰飲喘咳。
厚朴燥濕消積行氣,辛散苦燥,性溫能祛寒,有燥濕、消積、行氣之功,宜於
濕阻、食積、氣滯所致脾胃不和、院腹脹滿之證。厚朴更兼有「厚腸胃」的作用,對消化性潰瘍亦有較好的保護作用。
用於濕阻中焦,氣滯不利所致的脘悶腹脹,腹痛,或嘔逆等證。本品苦燥辛散,長於行氣、燥濕、消積,為消除脹滿之要藥。常與蒼本、陳皮等同用,如平胃散。 腸胃積滯,脘腹脹滿,大便秘結。
佩蘭性味辛、平。主要功效解暑化濕;闢穢和中。主感受暑濕;寒熱頭痛;濕潤內蘊;脘痞不飢;惡心嘔吐;口中甜膩;消洵
治療濕溫病癥要藥,常與藿香、黃芩、苡仁等藥配合應用。此外,又適用於濕熱內阻、口中甜膩多涎、口氣腐臭之症。用於內蘊、畏寒、發熱、頭脹、胸悶、胃獃等症,常配合藿香、厚樸、荷葉同用。
治五月霉濕,並治穢濁之氣:藿香葉一錢,佩蘭葉一錢,陳廣皮一錢五分,制半夏一錢五分,大腹皮一錢(酒洗),厚樸八分(薑汁炒),加鮮荷葉三錢為引。煎湯服。(《時病論》芳香化濁法)
砂仁性味辛、溫。主治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用於濕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
化濕開胃,溫脾止瀉,理氣安胎。用於濕濁中阻,脘痞不飢,脾胃虛寒,嘔吐泄瀉,妊娠惡阻,胎動不安。用於濕困脾土及脾胃氣滯證。其化濕醒脾,行氣溫中均佳,故濕阻或氣滯所致脾胃不和諸證常用,尤寒濕氣滯者多宜。常與厚朴、陳皮、枳實等同用。
請點選以下中藥按鈕,取得更多詳細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