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癬皮

白癬皮

BAI XUAN PI

  • 英文名稱:Dictamnus dasycarpus Turcz. Cortex Dictamni Dasycarpi Radicis Cortex Chinese Dittany Root, Root Bark, Cortex dictamni, Dense Fruit Pittany Root-Bark
  • 別名:白鮮皮,白蘚皮,羊鮮草,八股牛,北鮮皮,臭根皮,蘚皮,山牡丹,野花椒根皮,
  • 藥品來源:蕓香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鮮的根皮。春秋採挖,去鬚根和外部糙皮,縱向剖開,抽去木心,切片,曬乾用。
  • 道地藥材:河北, 甘肅, 四川, 遼寧, 山東,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貴州, 陜西, 內蒙古, 東北地區, 蒙古
  • 生長環境:山坡,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白癬皮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白癬皮,一味清熱解毒良藥,其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尤以《神農本草經疏》的論述為詳盡。該書認為白癬皮具有「苦能泄熱,寒能除熱」的特性,此即其清熱解毒功效的根本所在。

《神農本草經疏》中,作者通過分析白癬皮治療多種疾病的臨牀效果,闡述了其清熱解毒機制。書中指出,白癬皮能治「頭風有火證」,此乃因其苦寒之性,能有效瀉去體內鬱積的熱邪,從而達到清熱的目的。「五疸」乃濕熱蘊結於肝膽所致,白癬皮「性寒而燥,能除濕熱」,可見其清熱之力並兼具除濕之功,此為清熱解毒的另一層面。

此外,書中還提及白癬皮可治療咳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濕痹等症。這些病症雖病因各異,但都與體內濕熱有關。白癬皮通過清熱解毒,散去濕熱之邪,從而達到治療效果。例如,咳逆為實火上沖,白癬皮寒性入肺,能散火降逆;淋瀝、女子陰中腫痛,則皆因下焦濕熱侵犯膀胱腎經,白癬皮清利下焦濕熱,得以緩解症狀。 甚至連小兒驚癇,因熱生風,也能透過白癬皮散濕除熱而獲得改善。 由此可見,白癬皮的清熱解毒功效,並非單純的瀉火,而是涵蓋了清熱、除濕、解毒的多重作用,且在治療不同病症時,其作用機制也各有側重。

2. 止癢

白癬皮,作為單方使用,其止癢功效主要源於其清熱燥濕的特性。古代醫籍對其功效的描述,多側重於其整體的清熱解毒作用,止癢則為其功效之一的體現。

《神農本草經疏》中雖未直接提及白癬皮止癢,但其所述功效已能間接推論其止癢機理。文中提到白鮮皮「苦能泄熱,寒能除熱」,說明其藥性寒涼,具有清除體內熱邪的作用。許多皮膚瘙癢,尤其是濕疹、皮膚炎等,都與體內濕熱蘊結有關。白鮮皮的「除濕熱」功效,正是針對此病機。 書中描述其能治「淋瀝及女子陰中腫痛」,這些症狀也常伴有瘙癢,說明白鮮皮能有效處理因濕熱導致的局部炎症和不適,間接佐證其止癢作用。此外,「濕痹死肌不可屈伸」的描述,也說明其能疏通經絡,改善因濕邪阻滯導致的皮膚病變,而這些病變往往伴隨著瘙癢。

因此,綜合《神農本草經疏》的記載,白癬皮止癢的功效並非單純的表面作用,而是基於其清熱燥濕,疏通經絡的整體療效。通過清除導致瘙癢的濕熱邪氣,以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止癢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此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實際應用需結合患者具體情況,並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3. 清熱瀉火

白癬皮,單方而言,其清熱瀉火之效,主要源於其苦寒的藥性。根據《神農本草經疏》的記載,白鮮皮「苦能泄熱,寒能除熱」,這正是其清熱瀉火功效的根本。書中列舉多種病症,皆與體內熱邪有關,而白鮮皮皆能有效應對。

例如,「頭風有火證」,指的是因熱邪上衝頭部而引起的頭痛等症狀;「五疸」,則是指因濕熱鬱積於肝膽而引起的黃疸;「咳逆」,則被理解為實火上衝導致的咳嗽。這些病症,皆屬於不同部位的熱證,但白鮮皮都能透過其苦寒的藥性,達到泄熱、清熱之效。

此外,《神農本草經疏》更指出白鮮皮能治療「淋瀝及女子陰中腫痛」、「時行腹中大熱」等症狀。這些病症,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其病機都與濕熱有關。白鮮皮的「性寒而燥,能除濕熱」,能有效清除體內積聚的濕熱之邪,從而達到清熱瀉火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提及白鮮皮「婦人產後餘痛,非所宜也」,說明其寒性較強,對於某些特殊情況,例如產後虛弱者,則不宜使用。總而言之,《神農本草經疏》中對於白鮮皮清熱瀉火功效的論述,多從其苦寒藥性出發,並結合不同病症的病機,佐證其藥效。

4. 燥濕

白鮮皮,單方使用時,其燥濕功效主要體現在其寒涼的藥性上。根據《神農本草經疏》的記載,白鮮皮「性寒而燥,能除濕熱」。這句話精闢地概括了其燥濕機理:其寒性能清熱,而燥性則能乾燥濕邪。

書中列舉了許多白鮮皮治療濕熱證候的例子,例如「五疸」。五疸是古代醫書中對黃疸的總稱,多由濕熱蘊結所致,白鮮皮寒涼燥濕的特性,正好可以清熱利濕,解決病竈。此外,「淋瀝及女子陰中腫痛」也屬於濕熱下注的範疇,白鮮皮能透過寒涼之性清解下焦濕熱,緩解症狀。

更值得注意的是,書中提到白鮮皮能治「濕痹死肌不可屈伸」。這說明白鮮皮的燥濕作用不僅侷限於內臟,也延伸到肌肉關節。濕邪阻滯經絡,導致肌肉關節疼痛、活動受限,白鮮皮能通過乾燥濕邪,疏通經絡,從而改善症狀。這也佐證了白鮮皮燥濕功效的廣泛性,並非僅限於某一類型的濕熱病證。

總而言之,《神農本草經疏》中對白鮮皮燥濕功效的描述,並非單純地指其乾燥濕氣,而是通過其寒涼藥性,來清解體內蘊結的濕熱之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其作用機制涵蓋了內臟、肌肉關節等多個層面,展現出其在燥濕方面的多樣性與有效性。

白癬皮的古代典籍


白癬皮的現代功效


1. 抗發炎

白癬皮之主要有效成分皮膚素具抗炎之效,能減炎症反應、損傷。可制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痤瘡等疾病,緩解相關炎症反應及症狀。亦可治癒濕疹、牛皮癬、皮膚瘙癢等皮膚病,緩解相關炎症反應和症狀。

2. 抗菌抗病毒

白癬皮中的皮膚素可消滅或抑制綠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細菌,並對手足癬、股癬等真菌感染有療效。

白癬皮的炮製


除去雜質,洗凈,稍潤,切厚片,乾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癬皮注意事項重點:

  1. 虛寒證忌服:虛寒證患者體質虛弱,不宜服用具有寒涼性質的白癬皮。
  2. 本草經集註:白癬皮不宜與螵蛸、桔梗、茯苓、萆薢等藥材一同使用。
  3. 本草經疏:下部虛寒者不宜使用白癬皮,即使有濕證也不可用。
  4. 孕婦慎用:孕婦應避免使用白癬皮,以免對胎兒造成影響。
  5. 個體過敏:對白癬皮過敏者應避免或減少使用。
  6. 脾虛便溏:脾虛便溏者不宜使用白癬皮,以免加重病情。
  7. 外傷出血:白癬皮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外傷出血時應避免使用。

白癬皮相關的方劑


白癬皮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損傷牛皮癬黃疸股癬皮膚搔癢痢疾頭痛皮膚炎痤瘡白癬疥癬濕疹足癬

白癬皮含有的化學成分


白鮮鹼(Dictamnine), 白鮮內酯(Dictamnolide), 谷甾醇(Sitosterol), 黃柏酮酸(Obacunonic acid), 胡蘆巴鹼(Trigonelline), 膽鹼(Choline), 梣皮酮(Fraxinellone),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茵芋堿(Skimmianine), γ-崖椒堿(γ-Fagarine), 白鮮明堿(Dasycarpamin), 補骨脂素(Psoralen), 花椒毒素(Xanthotoxin), 東莨菪素(Scopoletin), 槲皮素(Quercetin), 異槲皮素(Isoquercetin), 前茵芋堿(Preskimmianine), O-乙基-降-白鮮鹼(O-Ethylnordictamnine), O-乙基-降-γ-崖椒堿(O-Ethylnor-γ-fagarine), O-乙基-降-茵芋堿(O-Ethylnorskimmianine), 異斑點沸林草堿(Isomaculosidine), 吳茱萸苦素(Rutaevin), 白鮮醇(Dictamnol), pregnenolone(Pregnenolone), 秦皮酮(Fraxinellone), 黃柏酮(Obacunone), 檸檬苦素(Limonin), 檸檬苦素地奧酚(Limonindiosphenol), 白鮮二醇(Dictamdiol), 皁甙(Saponins)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