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過敏膏

抗過敏膏

KANG GUO MIN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1%
肝經 11%
心經 11%
大腸經 7%
腎經 7%
三焦經 3%
心包經 3%
膽經 3%
膀胱經 3%
脾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抗過敏膏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

烏梅味酸、性涼,入肝、脾、肺經。其酸收之性,可收斂止癢,緩解皮膚過敏引起的瘙癢症狀。其清熱解毒之效,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因熱毒引起的過敏反應有輔助治療作用。此外,烏梅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能幫助消炎止痛,減輕皮膚炎症反應。

因此,烏梅在抗過敏膏中發揮著收斂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緩解過敏症狀,促進皮膚恢復。

方劑中加入防風,主要基於其 祛風止癢 的功效,用於抗過敏膏中,可有效緩解過敏引起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

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散風寒、止癢、解表的作用。當過敏反應引發風邪侵襲肌膚時,防風可以驅散風邪,緩解瘙癢,同時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達到改善過敏症狀的效果。

抗過敏膏中加入柴胡,主要是利用其疏肝解鬱、升陽散寒的功效。柴胡能調節肝氣,使之疏通順暢,避免肝氣鬱結而引發過敏反應。同時,柴胡還能提升陽氣,驅散體內的寒邪,減少過敏因子的入侵。

此外,柴胡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過敏反應中的炎症因子釋放,減輕過敏症狀。因此,柴胡在抗過敏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改善過敏體質,緩解過敏症狀。

抗過敏膏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清熱解毒:甘草性甘平,入脾、肺經,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炎症的功效。過敏反應常伴隨發紅、腫脹、瘙癢等炎症反應,甘草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抑制過敏反應的進一步發展。
  2. 調和藥性:甘草在中藥配伍中常作為“使藥”,能調和藥性,減輕其他藥物毒性或副作用。抗過敏膏中可能含有其他藥性較烈或偏寒涼的藥材,加入甘草能中和其藥性,使藥效更溫和,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抗過敏膏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固表止汗,減少過敏原接觸: 五味子性酸收斂,能固表止汗,減少體表汗液分泌,從而降低過敏原透過汗腺進入體內的機會,減輕過敏反應。
  2. 益氣養陰,增強抵抗力: 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益氣養陰、斂肺止咳之功效。當過敏反應發生時,身體會消耗大量氣血,導致免疫力下降。五味子能補充氣陰,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從而抵抗過敏原,減輕過敏症狀。

抗過敏膏中加入白癬皮,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止癢消腫的功效。白癬皮為多種真菌的乾燥子實體,性寒,味苦,歸肺、肝經。其藥性可以抑制過敏反應,減輕紅腫、瘙癢等症狀。

白癬皮含有豐富的活性成分,如真菌多糖、生物鹼等,這些成分可以調節免疫系統,抑制過敏原釋放,並減少炎症反應。此外,白癬皮還能促進皮膚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

抗過敏膏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膚止癢:杏仁性味甘平,入肺經,具有潤膚止癢的功效。其富含油脂,可滋潤皮膚,減輕過敏引起的乾燥、瘙癢等症狀。
  2. 清熱解毒:杏仁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緩解過敏反應引起的發紅、腫脹等炎症。

因此,在抗過敏膏中加入杏仁,可以發揮潤膚止癢、清熱解毒的功效,有效緩解過敏症狀,改善皮膚狀況。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抗過敏膏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風熱蘊結脾濕風毒」所致的皮膚疾患,其核心症狀包括:

  1. 風濕疙瘩時起時伏:對應現代「過敏性皮膚病、荨麻疹」等發作不定、遊走性丘疹或風團之表現,古代歸因於「風邪」善行數變的特性。
  2. 周身刺癢:風邪挾濕熱鬱於肌表,刺激血絡,發為瘙癢。
  3. 怕冷發熱:反映外邪(風熱或風寒)未盡,營衛不和之表證。
  4. 骨節酸痛:濕邪流注關節,阻滯氣血所致。

整體病機為 風、熱、濕三者相搏,鬱於肌膚腠理,治法以 清熱祛濕、散風止癢 為主,兼調和營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烏梅(5兩)

  • 酸收斂邪:烏梅味酸,傳統用於「斂肺安蛔」,此處取其收斂之性,緩解過敏性瘙癢(類似「熄風」作用),現代研究顯示烏梅含有機酸可抗組織胺,抑制過敏反應。
  • 生津潤膚:配伍蜂蜜製膏,能滋潤皮膚,緩解乾燥性瘙癢。

2. 臣藥:防風(3兩)、柴胡(3兩)、白鮮皮(5兩)

  • 防風:辛溫散風,為「風藥中之潤劑」,既能解表(針對怕冷發熱),又能祛肌膚濕毒,止癢。
  • 柴胡:疏肝解鬱、透表退熱,調和少陽樞機(針對反覆過敏、邪在半表半里),亦能升清降濁,助脾運濕。
  • 白鮮皮:苦寒清熱燥濕,專治皮膚風熱濕毒,《藥性論》載其「治一切熱毒風、惡風、風瘡」,現代藥理證實其抗炎、抗過敏作用。

3. 佐藥:五味子(醋制3兩)、苦杏仁(3兩)、生甘草(3兩)

  • 五味子:酸澀收斂,醋制增強其入肝經之力,助烏梅斂肺止癢,並固表防外邪復入。
  • 苦杏仁:宣肺利氣,開泄腠理,與烏梅一散一收,調節氣機;肺主皮毛,杏仁亦能透達皮膚鬱熱。
  • 生甘草:清熱解毒,調和諸藥,與蜂蜜同用可緩急和中,減輕過敏性黏膜刺激。

4. 使藥:蜂蜜(1斤)

  • 緩急潤燥:蜂蜜製膏既能矯味,亦能滋養脾胃,潤澤肌膚,緩解瘙癢脫屑。

方劑配伍特點

  1. 散收並用:柴胡、防風散外風,烏梅、五味子斂內風,調節免疫過亢反應。
  2. 表裡同治:解表(防風、柴胡)與清裡(白鮮皮、甘草)並行,針對過敏性疾病的複雜病機。
  3. 肺肝同調:杏仁宣肺開表,柴胡疏肝達邪,符合「肺主皮毛」「肝主風動」的傳統理論。

此方體現中醫「祛風先活血,血行風自滅」及「扶正祛邪」的思路,通過調節氣血、清理濕熱,達到抗過敏止癢之效。

傳統服藥法


烏梅5兩,防風3兩,柴胡3兩,生甘草3兩,五味子(醋制)3兩,白鮮皮5兩,苦杏仁3兩。
清熱去濕,散風止癢。
上藥加蜜一斤,製成稠膏,每瓶裝二兩。
每服5錢,熱開水沖服,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麻疹蕁麻疹怕吹到風

相同名稱方劑


抗過敏膏, 出處:《北京市中成藥規範》第二冊。 組成:烏梅5兩,防風3兩,柴胡3兩,生甘草3兩,五味子(醋制)3兩,白鮮皮5兩,苦杏仁3兩。 主治:清熱去濕,散風止癢。主治:風熱蘊結脾濕風毒引起的風濕疙瘩時起時伏,周身刺癢,怕冷發熱,骨節酸痛,過敏性皮膚病,蕁麻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