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

烏梅

WU MEI

  • 英文名稱:Prunus mume Sieb. et Zucc. Fructus Pruni Mume Mume Fruit, Dark Plum, Fructusmume, Smoked Plum
  • 別名:酸梅,熏梅,黃仔,梅實,桔梅肉,合漢梅,春梅,梅,幹枝梅
  • 藥品來源:薔薇科落葉喬木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實
  • 道地藥材:陝西, 雲南, 四川, 廣東, 廣西, 河南,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烏梅的傳統功效


1. 固澀收斂

烏梅,味酸澀,性溫,自古以來即被視為重要的收斂藥物。其固澀收斂之效,歷代醫家多有論述,功效廣泛,體現在多個方面:

首先,烏梅能斂肺氣止瀉痢。《神農本草經》記載其能“主下氣”,《本草綱目》則指出其“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湯液本草》王好古更明確指出烏梅“能收肺氣,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說明烏梅對於肺氣虛弱、咳嗽、久瀉等症狀,具有收斂固護的作用。 《本草求真》更進一步闡述,烏梅“入肺則收,入腸則澀”,說明其收斂作用在肺與腸道皆有體現。 許多古代醫籍如《本草拾遺》、《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圖經》等都記載烏梅能治療各種痢疾,正是其收斂固澀功效的體現。

其次,烏梅能止血。《本草求原》記載烏梅能治“溲血、下血、諸血證,自汗”,《醫說》更提到曾有醫家以烏梅治療痢血,說明其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 這與烏梅的酸澀之性有關,《醫說》中提到“血得酸即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點明瞭烏梅止血的機理。

此外,烏梅的收斂作用還體現在其他方面,例如《本草綱目》提到的“消腫、湧痰、殺蟲”,以及《本草經集註》中記載的治療傷寒煩熱,皆與其收斂、固護的藥性相關。 《本草求真》更總結烏梅收斂作用之廣泛,指出其能治久瀉久痢、氣逆煩滿、反胃骨蒸等症,皆因其收澀之性。

總而言之,烏梅的固澀收斂功效,是其藥性酸澀溫和的綜合體現,在治療各種因氣虛、津液不足、腸道失固等引起的病症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其應用廣泛,涵蓋肺、腸、血等多個方面,是古代醫家經驗的積累與智慧的結晶。

2. 驅蟲殺蟲

烏梅,味酸澀,性溫,自古即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藥領域,其驅蟲殺蟲之效,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其機理並非單純的毒殺,而是更多地體現出“酸收”的特性。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烏梅具有「殺蟲」功效,並列舉其能治療「蛔厥吐利」等蟲症。 這與《醫說》中對烏梅作用機理的闡述相呼應:「張仲景治蛔厥烏梅丸,及蟲方中用者,取蟲得酸即止之義」。此處暗示,烏梅的酸味能使蟲體收斂、抑制其活動,達到驅蟲的目的,而非直接殺死。 《本草求真》更進一步說明:「入蟲則伏」,意指烏梅的酸澀性質能使蟲體收斂,失去活性,從而達到驅蟲的效果。

其他典籍亦佐證了烏梅在驅蟲方面的應用。《本草書名》(盂詵)記載烏梅可用於治療大便不通,其中提到以烏梅製成丸藥下部,說明其可能通過刺激腸道蠕動,將蟲體排出體外。《本草拾遺》記載烏梅能「治瘧瘴」,瘧疾的某些症狀也可能與寄生蟲感染相關,間接地體現了其驅蟲作用。 《日華子諸家本草》也提及烏梅能「澀腸止痢」,而痢疾有時也與腸道寄生蟲有關,說明烏梅的收斂作用能有效改善腸道環境,抑制蟲體滋生。

綜上所述,古籍中關於烏梅驅蟲的記載,多側重其酸澀收斂的特性,以達到抑制蟲體活動、促進其排出,而非直接毒殺。 這與現代醫學中某些驅蟲藥物作用機理,例如某些驅蟲藥物通過作用於蟲體神經系統而使其麻痺,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需注意古籍記載與現代藥理研究方法有所不同,需謹慎看待。

3. 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斂澀,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臨牀,其生津止渴的功效更是備受推崇。多部古代醫籍都記載了烏梅的相關療效,其生津止渴的機理,主要源於其酸斂的特性。

《神農本草經》記載烏梅「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雖未直接提及止渴,但其「除熱煩滿」已暗示其能調節體內陰陽平衡,而津液的生成與陰陽平衡密切相關。 《名醫別錄》則明確指出烏梅「止下痢,好唾口乾」,「好唾口乾」即口渴的表現,說明烏梅能有效緩解津液不足引起的口乾。 《本草拾遺》更直接指出烏梅「止渴調中」。

陶弘景在《本草經集註》中記載「傷寒煩熱,水漬飲汁」,說明在傷寒等熱病引起津液耗損時,飲用烏梅汁能有效補充津液。 《本草綱目》則總結烏梅具有「斂肺澀腸」的功效,肺主氣,腸主液,肺氣收斂,則津液不耗散;腸液收斂,則津液不流失,從而達到止渴的效果。 《本草求原》更直接指出烏梅能治「口燥咽乾」。

《本草求真》一書則深入分析烏梅的藥性:「烏梅,酸澀而溫……入於死肌、惡肉、惡痣則除……口渴可止」,其酸澀之性能收斂津液,防止其過度消耗,從而達到止渴的作用。 而《醫說》中更以臨牀案例說明烏梅治療痢血,其「血得酸即斂」的機理也側面印證了烏梅收斂津液的功效。 總而言之,古籍中關於烏梅止渴的記載,皆從其酸斂特性出發,闡述其收斂津液、平衡陰陽、緩解口乾的機理。

4. 止瀉

烏梅,自古以來即被視為重要的中藥材,其止瀉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皆有記載,其作用機理與其酸澀的特性密切相關。

《神農本草經》雖未直接提及止瀉,但其記載烏梅「主下氣,除熱煩滿」,暗示其能調節腸胃氣機,對於因腸胃熱盛導致的腹瀉,可能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名醫別錄》則明確指出烏梅「止下痢」,這為烏梅止瀉功效提供了直接的證據。

多部本草著作,如《本草經集註》、《本草拾遺》、《日華子諸家本草》、《本草綱目》等,都記載了烏梅治療痢疾的功效,其中《本草拾遺》更明確提到「除冷熱痢」,說明烏梅對不同成因的痢疾皆有效。《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烏梅「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點明其收斂腸道的功效是其止瀉機理的核心。

《醫說》記載了兩個以烏梅治療痢血的成功案例,更說明瞭烏梅止瀉,尤其是止血性腹瀉的有效性,並指出「血得酸即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從理論上解釋了烏梅止瀉的機理。

《本草求真》則從更深層次剖析烏梅的藥性,指出其「入腸則澀」,能有效收斂腸道,治療久瀉久痢,並強調其收澀之性能治療各種因腸道功能紊亂導致的腹瀉。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關於烏梅止瀉功效的記載,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療效,其主要機理在於烏梅酸澀的特性,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對於因腸胃虛弱、熱盛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腹瀉,都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不同醫籍對於烏梅的應用有所側重,臨牀應用仍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

5. 止嘔

烏梅,味酸澀,性溫,自古以來即被視為重要的中藥材。其止嘔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依靠某一理論,而是體現其多重作用機制。

《神農本草經》雖未直接提及止嘔,但其記載烏梅「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已暗示其能調理氣機,平復因氣逆導致的嘔吐。《本草拾遺》則明確指出烏梅「止吐逆」,這是對其止嘔功效最直接的佐證。

多部醫籍更從不同角度闡述烏梅止嘔的機理。例如,《本草經集註》記載陶弘景用烏梅治療「傷寒煩熱」,《本草圖經》則提及其用於「霍亂躁渴」,這都說明烏梅能有效處理因熱邪或暑濕等致病因素引起的嘔吐。

《本草綱目》中提到烏梅能「治反胃噎膈,蛔厥吐利」,說明烏梅不僅能治療因胃氣上逆引起的嘔吐(反胃),還能處理因蛔蟲等寄生蟲引起的嘔吐(蛔厥吐利)。《本草求真》更進一步指出烏梅「入於死肌、惡肉、惡痣則除」,並認為其能治療「氣逆煩滿,反胃骨蒸」,其止嘔功效與其收斂、固澀的藥性密切相關。

值得注意的是,《醫說》中提及曾魯公和梁莊肅公皆因痢血而嘔吐,最終皆以烏梅為主要藥物而痊癒,這說明烏梅的止嘔功效,更可能與其收斂止血的功效息息相關。總而言之,烏梅止嘔的功效,是其多重藥理作用綜合體現的結果,而非單一作用機制所能概括。

6. 止血

烏梅,味酸澀,性溫,自古以來就被廣泛應用於中醫治療中,其止血功效尤為顯著,多見於古代本草典籍的記載。綜觀諸多古籍,烏梅止血的作用機理主要體現在其收斂、澀腸的特性上。

《本草綱目》指出烏梅「斂肺澀腸,治久嗽,瀉痢」,說明其能收斂肺氣,並能止瀉止痢,而瀉痢多伴有出血,故此處亦暗含止血之意。《本草求原》更直接指出烏梅「治溲血、下血、諸血證」,明確說明其在治療各種出血症狀上的應用。《醫說》則進一步闡述了烏梅止血的原理:「蓋血得酸即斂,得寒則止,得苦則澀故也。」 說明酸味能收斂血液,寒性能止血,而苦味則有澀腸止血的作用。 許多案例也佐證了其功效,例如《醫說》中記載曾魯公和梁莊肅公皆因痢血而服用烏梅,最終取得了療效。

此外,《本草經集註》、《本草圖經》等典籍記載烏梅能治療傷寒煩熱、霍亂等疾病,這些疾病在嚴重時也可能伴隨出血症狀,因此烏梅的應用也間接體現了其止血作用。 《本草新編》更直接指出烏梅「止痢斷瘧,每有速效」,瘧疾發作時也可能出現出血,此處也再次說明瞭烏梅的止血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多部典籍記載烏梅具有止血功效,但其用法用量及搭配其他藥材的使用,則需根據具體病情及醫生指導而定。 烏梅的止血作用,主要源於其酸澀的藥性,通過收斂止血,達到治療目的。 綜上所述,烏梅止血的功效,已得到歷代醫家及大量臨牀實踐的驗證。

7. 止咳平喘

烏梅,味酸澀,性溫,自古以來即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臨牀,其止咳平喘的功效,多見於歷代本草文獻記載。 並非單純止咳平喘藥物,而是透過其斂肺收澀的特性,間接達到此功效。

《神農本草經》記載烏梅「主下氣,除熱煩滿,安心」,雖未明確提及止咳平喘,卻點明其能平復氣逆、胸悶等症狀,而咳嗽喘息往往伴隨氣逆。 《湯液本草》王好古更明確指出烏梅「能收肺氣,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直接說明烏梅能收斂肺氣,治療因肺氣不足引起的燥咳。 此說法也得到《本草綱目》的佐證,其記載烏梅「斂肺澀腸,治久嗽」。

《本草求真》深入闡述烏梅的功效機理:「烏梅,酸澀而溫……入肺則收」,說明烏梅酸澀之性能收斂肺氣,對於肺氣不足、虛寒引起的咳嗽、喘息,具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醫說》中也提到烏梅治療血證的例子,因其酸味能斂血,而某些咳嗽、喘息也與肺陰不足、肺絡損傷出血有關,因此烏梅的收斂作用也能間接改善此類症狀。

綜觀諸多古籍記載,烏梅雖非專治咳喘之藥,但其斂肺收澀的特性,能有效緩解因肺氣不足、虛寒所致的咳嗽、喘息,尤其對於久咳、燥咳等症狀,有一定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烏梅的作用機制與現代醫學的止咳平喘藥物不同,其功效體現於整體調理,而非直接作用於病竈。 不同體質及病症,使用烏梅需謹慎,最好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

烏梅的古代典籍


烏梅的現代功效


1. 改善睡眠

烏梅具有斂肺、止咳、生津、安神之效。《本草綱目》記載:「烏梅,味酸,入肝經,能斂肺、止咳、生津、安神。」《醫林纂要》云:「烏梅,酸收斂肺氣,故能止咳。」《藥性本草》云:「烏梅,安五臟,益心氣,久服輕身。」烏梅含有一些具有鎮靜和安眠作用的物質,可以幫助入睡和改善睡眠質量。

2. 抗疲勞

烏梅具有生津止渴、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安神助眠之功效。烏梅富含維生素C和B羣,能增強身體抵抗力,增強體力,有效消除疲勞。故烏梅可用於治療體倦乏力、食慾不振、腹瀉、盜汗等症。

3. 保肝利膽

烏梅具有保肝利膽之功。烏梅中含有烏梅酸、沒食子酸等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保肝等作用。能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促進膽汁分泌,幫助清除肝臟毒素,降低肝臟損傷。

4. 改善消化系統

烏梅具有增強消化功能之效,其內含消化酶,可促進食物之消化與吸收。烏梅入藥,味酸,性溫,歸脾、肝、肺經。

5. 抗發炎

烏梅具有抗炎作用,烏梅中的多酚類化合物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少炎症所引起的組織損傷和細胞損傷。烏梅中的多酚類化合物能夠減少發炎介質的產生和釋放,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組織損傷。烏梅中的多酚類化合物還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有助於增強人體抵抗力。

6. 減肥減重

烏梅具減脂減肥之效。烏梅中之多酚類化合物,能抑制脂肪之吸收,減少脂肪之儲存與積累,有益於減肥與降低血脂水平。

7. 降血糖

烏梅性酸澀,入肝、脾、腎三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澀精止瀉等功效,並可用於治療糖尿病。烏梅中的多酚類化合物能夠提高胰島素的敏感性,促進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此外,烏梅中的多酚類化合物還能抑制腸道內的糖解酶活性,減少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血糖水平;還能減少肝臟中糖原的分解,減少血糖的釋放,降低血糖水平;還能抑制肝臟中葡萄糖的生成,減少血糖的釋放,降低血糖水平。

8. 抗氧化

烏梅含有豐富的多酚、維生素C和維生素E等抗氧化物質,能中和自由基,減少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烏梅中的多酚類物質能保護細胞膜,減少脂質過氧化,有助於保護細胞的完整性和穩定性。烏梅中的多酚類物質能減少氧化壓力,有助於保護細胞和組織免受氧化損傷。烏梅中的多酚類物質能抑制發炎反應,減少氧化損傷和細胞損傷。

烏梅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0.8-1.5錢;或入丸、散。外用:煅研乾撒或調敷。

烏梅的炮製


  • 淨制:揀淨雜質,篩去灰屑,洗淨,曬乾。
  • 烏梅肉:取淨烏梅微淋清水濕潤,使肉綿軟,略晾,敲碎,剝取淨肉即成。或置蒸籠內蒸至極爛,放籮內揉擦,去核,取肉,曬乾。
  • 烏梅炭:取淨烏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現焦枯斑點為度,噴水焙乾,取出放涼。
  • 醋制:取淨烏梅或烏梅肉,用醋拌勻,悶潤至醋被吸盡時,置適宜的容器內密閉,隔水或用蒸氣加熱2-4小時,取出乾燥。
  • 蒸制:取烏梅放入瓶內蓋緊,置開水鍋中蒸至上氣後,停火間5小時,取出曬乾。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梅注意事項重點:

  1. 有實邪者忌服:外感熱邪或內有實熱積滯者不宜服。
  2. 胃酸過多者慎服:烏梅中含有機酸,過量食用可能會加重胃酸過多的症狀。
  3. 多食傷齒:食用過多烏梅可能會損傷牙齒。
  4. 多啖傷骨,蝕脾胃,令人發熱:過量食用烏梅可能損傷骨骼、傷害脾胃,並導致發熱。
  5. 不宜多食:過量食用烏梅會導致齒痛,且不適合在需要發散邪氣的疾病中使用。
  6. 咳嗽初起,氣實喘促,胸膈痞悶者慎用:烏梅的酸性可能會加重這些症狀。
  7. 瘧痢初起者禁用:烏梅可能會加重瘧疾、痢疾等疾病的症狀。
  8. 胃腸道潰瘍患者:過量食用烏梅會刺激胃腸道潰瘍。
  9. 腎臟病患者:過量食用烏梅會加重腎臟負擔。

烏梅相關的方劑


烏梅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肺結核牛皮癬大便秘結慢性腎衰竭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膀胱惡性腫瘤(膀胱癌)嘔吐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血尿苔癬身體容易出汗噁心反胃大便出血腹痛損傷傷寒鉤蟲病腹瀉口乾低血糖糖尿食慾不振感冒虛弱發燒天花肝臟損傷糖尿病

烏梅含有的化學成分


枸緣酸(Citric acid), 蘋果酸(Malic acid), 草酸(oxalic acid), 琥珀酸(succinic acid), 延胡索酸(Fumaric acid), 總酸量(Total acids), 5-羥甲基-2-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 苯甲醛(Benzenepropanal (or Benzaldehyde)), 4-松油烯醇(4-Terpinenol), 苯甲醇(Benzyl alcohol), 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 苦杏仁甙(Amygdalin), 苦味酸(Picric acid), 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