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梅湯

連梅湯

LIAN ME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4%
心經 14%
大腸經 9%
脾經 9%
腎經 9%
膽經 4%
肝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脾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0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細脈,數脈

舌象舌苔黃膩,舌尖邊紅色

疼痛膝部腫大疼痛,坐骨神經痛

症狀睡眠障礙,身體容易出汗,夜間盜汗,四肢肌膚麻木,發燒,潮熱,心胸煩熱,經常疲勞想睡,口臭,口乾口渴,半身或下肢麻木,心情煩燥

現代疾病大腸激擾綜合症,糖尿病,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

方劑組成解釋

連梅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入肺,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之效。對於肺虛久咳、咳痰稀薄、容易喘息等症狀,烏梅能有效緩解,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止咳作用。
  2. 生津止渴:烏梅性寒,能清熱生津,對於口渴、煩躁、津液不足等症狀,烏梅能起到潤燥生津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緩解因熱邪傷津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

烏梅在連梅湯中,不僅起到止咳化痰的作用,更能生津止渴,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連梅湯中包含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清心除煩的功效。連梅湯以清熱解毒、化痰止咳為主,而麥門冬可滋陰潤肺,緩解肺熱燥咳,與方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2. 生津止渴:麥門冬能生津止渴,緩解因熱病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連梅湯中包含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可能導致身體津液消耗,麥門冬的生津作用有助於補充津液,保持機體平衡。

連梅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生地黃性寒,味甘苦,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連梅湯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分瘀熱的疾病,如痄腮、丹毒、癰疽等。生地黃能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並滋陰潤燥,避免熱毒傷陰,使病情得到緩解。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連梅湯中其他藥物如連翹、金銀花、赤芍等,也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的作用。生地黃的加入,可以協同這些藥物的功效,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連梅湯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阿膠味甘性平,入肺、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補血止血之功效。連梅湯主治熱病後期,陰虛血少,口乾舌燥,咳嗽氣促等症。阿膠可滋陰養血,緩解熱病後期陰虛血燥的症狀,配合其他藥物,共奏滋陰生津、止咳化痰之效。
  2. 固本培元:阿膠能補益氣血,增強機體抵抗力。連梅湯中加入阿膠,不僅能緩解熱病後期症狀,也能促進機體恢復,提高抗病能力,從而達到固本培元之效。

連梅湯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黃連味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腫之效。連梅湯多用於治療熱毒蘊結,心煩口渴,舌紅苔黃,便祕等症,而黃連可清熱解毒,瀉火除煩,並能抑制腸道菌羣的過度生長,達到止瀉的效果,故為連梅湯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方劑介紹


連梅湯

連梅湯是清朝時期的溫病專家吳鞠通,在他的著作《溫病條辨》中所提出的一個中藥方劑。

它的主要功效是「清熱除煩,養陰生津」,清除體內過盛的熱氣、緩解煩躁不安,並滋養體內陰液、促進津液的生成。

這個方劑主要用來治療夏天中暑後,暑氣深入體內,從傷寒的角度來看,是進入「少陰」或「厥陰」階段所引起的症狀。

吳鞠通在《溫病條辨》原文中提到:「暑邪深入少陰,消渴者,連梅湯主之。入厥陰,麻痺者,連梅湯主之。心熱煩躁、神迷甚者,先與紫雪丹,再與連梅湯。」

白話的意思是,如果暑氣進入少陰,導致身體內部出現口乾舌燥、口渴難耐的情況,可以用連梅湯來治療;若暑氣進入厥陰,出現四肢麻木無力的情形,也適合用連梅湯

如果熱氣攻心,導致心神不安、極度煩躁甚至神志不清的情況,先用紫雪丹安神清熱,之後再使用連梅湯幫助調理身體。

連梅湯的適用範圍包括:一些急性外感熱病(例如暑溫、春溫、濕溫等)進展到中後期階段時,病人體內肝腎的陰液被熱邪消耗,而熱仍未退的情形。

暑熱體內陰液被熱邪消耗,可運用連梅湯
暑熱體內陰液被熱邪消耗,可運用連梅湯

常見的症狀包括:發燒不退、煩躁不安、嚴重口渴、一直想喝水、身體疲倦沒力氣、四肢麻木、意識模糊或昏迷、肝火過旺犯胃,出現胃脘部悶痛、嘔酸水、舌苔發黃、舌頭顏色紅、舌邊和尖端有紅點、脈細而快...等。

正如《溫病條辨》中所說:「暑邪深入少陰,火灼陰傷」,這個方劑所對應的關鍵致病原因,是暑熱侵入人體深層的少陰系統(即心與腎),導致體內陰液被灼傷

中醫師馬昆在他的著作《六氣御龍說傷寒》中也提到,這個方劑顯然與「厥陰熱化」的病機關係密切。

因此,古人將烏梅丸中原本屬於溫熱性的藥材都去掉,改而加入像麥冬、生地、阿膠這類具有滋陰補水作用的藥物,使連梅湯成為一個具有「清熱壯水」(清火、補陰)效果的方劑。

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許多人的經絡體質型態發展到後期,都呈現「鐵三角經絡型態化熱」,這是一種典型的「陰虛火旺」經絡型態,與厥陰的概念極為類似

若分析連梅湯的組成,可以從幾個重要且常用的藥對來理解,分述如下:

1.黃連+烏梅

黃連性味苦而寒,有直接壓制心火與胃火的作用,適合用來清除因為天熱或體內上火造成的熱邪。它也有抑制上逆、止嘔的效果,特別適用於因為「肝火上擾」導致的胃酸逆流或嘔吐。

烏梅味酸帶澀,有收斂、生津的功能。酸味有助於把已經流失的體液(津液)收回來,幫助滋養身體,特別適合陰虛體質者。當與黃連搭配時,形成中醫裡所說的「酸苦洩熱」法。黃連的苦味能降火,烏梅的酸味能收斂陰液。

《黃帝內經》中提到「酸甘化陰」,意思是酸味能收斂、甘味能滋潤,兩者合用能產生陰液,滋養身體。

兩藥合用的協同,一方面清除體內過旺的火(黃連),另一方面保護快要枯竭的陰液(烏梅),正好對應中醫中常見的「火旺陰傷」的體質問題,兼顧清火與補陰,是一種調和、雙向作用的配伍。

2.麥冬+生地黃

麥冬味甘、性寒,有滋養肺和胃陰的作用,特別適合用來潤燥、生津。對於因熱邪造成的口乾、煩躁、咽喉乾痛等症狀非常有幫助。

它也能幫助清除心火、安定心神,特別是在黃連引藥入心的情況下,麥冬就能起到輔助清心火、保護心陰的作用。

生地黃同樣味甘性寒,重點在於滋補腎陰,特別是針對腎水被暑熱傷害的情況。它還能清涼血液、去除深層的內熱,對熱入血分、陰虛火旺的情況有良好效果。

這種搭配屬於「甘寒救陰」,兩味藥都性寒味甘,能夠滋養陰液、降火清熱。烏梅的酸配合麥冬、生地的甘寒,能幫助身體生成津液,滋養陰分。

麥冬主要照顧上焦(心、肺),生地黃則補益下焦(肝、腎),上下呼應、全面補陰,對於因暑熱或火熱過旺導致的「三焦陰傷」能起到整體性的修復作用。

最後配上「阿膠」,這是由動物(驢皮)熬製而成,被中醫視為「血肉有情之品」,意思是它來源於動物、營養豐富,能夠直接補充人體血液與陰液的精微物質。

阿膠滋陰作用特別強,對於身體因長期消耗、發燒、出汗過多等情況導致的陰液虧損,有很好的修補作用。

阿膠能補血,也能潤燥,防止陰虛造成的血液枯竭。因為中醫認為「津血同源」,津液與血液都是體內重要的滋潤物質,彼此互相依存,所以補陰的同時也能補血。

運用連梅湯降火滋陰,調補陰虛
運用連梅湯降火滋陰,調補陰虛

這個組方的設計結構非常清晰,從外在症狀到內在根本,再到長期調理都考慮進去,分為三層:

  • 第一層(治標):先把「火」壓下來,緩解症狀(如煩躁、口乾、胃酸)。
  • 第二層(治本):補充陰液,恢復內在平衡。
  • 第三層(防變證):進一步填補深層陰血,避免病情反覆或轉為慢性問題。

若從三焦來理解:

  • 上焦:麥冬滋陰潤肺、黃連清心火,解決心煩、口乾。
  • 中焦:烏梅能生津止渴,改善胃津不足、口渴問題。
  • 下焦:生地黃與阿膠滋腎補血,對肝腎陰虛有調補作用。

方中設計在劑量與藥性上非常講究平衡,黃連劑量較小,是為了能清火但不至於過度,避免「苦寒傷陰」的副作用。滋陰藥用量較大,且都屬於寒性,這樣能滋陰而不會引起內熱,避免「補藥助火」的問題。

綜合以上,「連梅湯」以清熱、滋陰、斂陰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清熱瀉火以祛除暑邪和內生之火,滋陰生津以補充耗損的津液,斂陰固液以防止津液進一步流失。

諸藥合用,共奏清熱滋陰、斂陰止渴之功,從而達到治療暑邪深入少陰消渴、厥陰化熱的目的。

許多女性到了更年期出現燥熱且睡眠障礙
許多女性到了更年期出現燥熱且睡眠障礙

連梅湯除了用於夏季暑熱相關症狀之外,也可以改善許多慢性命,從數十篇現代論文中發現,現代中醫學運用連梅湯於以下疾病運用,相當具有參考價值:

  • 代謝性疾病:糖尿病口渴(黃連降糖+烏梅生津)
  • 神經性紊亂:尤其是女性更年期的焦慮失眠(熱入厥陰證)。更年期女性屬於「腎陰漸虧、陰不制陽」型心腎不交,導致心火偏旺。改善「腎陰虧虛、心火上炎」型失眠。
  • 慢性胃炎:胃酸過多伴黏膜萎縮(抑酸+修復黏膜),黃連降胃火改善肝胃不和。
  • 其他:回腸炎症、結腸炎、輪狀病毒性腸炎熱留傷津型、中毒菌痢、支氣管擴張症穩定期、灼口綜合征、腹瀉、慢性萎縮性胃炎、腸燥症、急性細菌性痢疾、嬰兒久瀉、膽道蛔蟲症、小兒濕熱型腹瀉、外傷性胞瞼腫脹、月經病...等等。

傳統服藥法


雲連2錢,烏梅(去核)3錢,麥冬(連心)3錢,生地3錢,阿膠2錢。
脈虛大而芤者,加人參。
以水5杯,煮取2杯,分2次服。心熱煩躁神迷甚者,先與紫雪丹,再與連梅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治陰虛有熱,虛實夾雜之證,陽虛者不可用。 服藥期間不宜食用辣椒、大蔥、薑、海帶、蛋類等高脂、辛辣食物,應多食蔬菜等食物。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連梅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雲連2錢,烏梅(去核)3錢,麥冬(連心)3錢,生地3錢,阿膠2錢。 主治:暑邪深入少陰消渴者,入厥陰麻痹者,及心熱煩躁神迷甚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