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竹葉湯

JIA WEI ZHU Y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0.42)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3%
肺經 21%
胃經 14%
腎經 10%
脾經 8%
肝經 8%
小腸經 6%
心包經 6%
心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竹葉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心氣: 竹葉湯以清熱除煩為主,但若患者心氣虛弱,單用清熱藥易傷正氣,導致氣虛乏力。人參性溫,味甘,能補益心氣,使心氣充盈,增強抵抗力,更好地配合竹葉湯清熱瀉火,避免虛寒之弊。
  2. 增強藥效: 人參具有增強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提高機體抵抗力,減輕疾病帶來的損害。加入人參,可以增強竹葉湯的清熱解毒功效,更好地達到治療效果。

加味竹葉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生津,潤肺止咳: 麥門冬味甘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與竹葉、石膏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效力,更有效緩解熱病煩渴、肺燥咳嗽等症狀。
  2. 滋陰養胃,緩解心煩: 麥門冬亦可滋陰養胃,緩解心煩不寧。與生地黃、玄參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滋陰降火,緩解因熱邪內擾而引起的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等症狀。

總而言之,麥門冬的加入,既增強了加味竹葉湯的清熱生津、潤肺止咳功效,又提升了滋陰養胃、緩解心煩的效果,使其更全面地治療熱病煩渴、肺燥咳嗽、心煩失眠等症狀。

加味竹葉湯中添加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養血生津: 竹葉湯主治熱病煩渴,但其寒涼之性可能損傷津液,阿膠性甘平,可滋陰潤燥,養血生津,緩解竹葉湯的寒涼之弊,使藥效更溫和,更易被機體吸收利用。
  2. 固本培元,增強療效: 阿膠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能夠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功能。對於熱病患者來說,體質往往虛弱,阿膠的加入可以幫助患者恢復元氣,促進疾病痊癒。

加味竹葉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竹葉湯本身偏於清熱利濕,加入生地黃可加強清熱涼血之力,對於熱邪入血、血熱妄行所致的發熱、出血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2. 滋陰潤燥:生地黃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的作用。竹葉湯的燥性較強,加入生地黃可以緩解其燥性,防止傷陰,並滋養肝腎,使清熱解毒的效果更溫和持久。

因此,加味竹葉湯中加入生地黃,不僅能增強清熱解毒的效果,還能滋陰潤燥,使其更適合於熱邪入血、血熱妄行,兼有陰虛內熱的患者。

加味竹葉湯中包含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利尿: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具有清熱利尿的功效,可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並促進水分代謝,有助於緩解因熱邪蘊結導致的尿赤、淋痛、小便不利等症狀。
  2. 生津止渴: 淡竹葉亦具生津止渴的作用,能滋養津液,緩解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熱病常見的症狀。

因此,加味竹葉湯中加入淡竹葉,不僅能增強其清熱利尿之效,更能同時兼具生津止渴的作用,使其更能全面調理因熱邪所導致的不適。

加味竹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竹葉湯中包含多味藥物,甘草可以調和各藥材的藥性,使之相輔相成,發揮最佳療效。
  2. 增強療效: 甘草能補氣益脾,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以增強整體療效。例如,甘草與竹葉、麥冬等藥材配合,能更有效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緩解熱病引起的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

主治功效


加味竹葉湯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分析

加味竹葉湯由人參、麥門冬、阿膠、生地黃、淡竹葉、甘草組成。各藥物功效如下:

  • 人參: 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 麥門冬: 養陰潤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煩。
  • 阿膠: 補血滋陰,潤燥,止血。
  • 生地黃: 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 淡竹葉: 清熱除煩,利尿。
  • 甘草: 調和諸藥,補脾益氣,清熱解毒。

古文內容分析與治療原理

從古文記載中,加味竹葉湯主要用於治療妊娠期間的以下症狀:

  1. 子煩 (妊娠心煩):

    • 病機: 心肺虛熱,或痰熱內擾,導致心神不寧。
    • 症狀: 心驚膽怯,煩悶不安,頭目昏重,或吐涎惡食,嚴重者可致胎動不安。
    • 治療原理: 加味竹葉湯中,淡竹葉清心除煩,麥門冬養陰清熱,人參補益心肺之氣,阿膠、生地滋陰涼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滋陰清熱,益氣安神,以緩解子煩症狀。
  2. 五心煩熱:

    • 病機: 陰虛內熱,津液虧虛。
    • 症狀: 手足心及心胸煩熱,口乾,夜間尤甚。
    • 治療原理: 生地、麥門冬滋陰清熱、生津止渴,阿膠滋陰補血,淡竹葉清心火,共奏滋陰清熱之效。
  3. 妊娠汗下後熱不除:

    • 病機: 汗下後,津液耗傷,陰虛內熱,虛熱留戀。
    • 症狀: 身熱不退,虛煩,口乾,脈濡數。
    • 治療原理: 人參益氣生津,麥門冬、生地、阿膠滋陰清熱,淡竹葉清熱利尿,甘草調和諸藥。全方益氣養陰,清熱除煩,適用於汗下後陰虛內熱之證。

總結

綜合上述,加味竹葉湯以滋陰清熱、益氣安神為主要治療原則,適用於妊娠期間因陰虛內熱或心肺虛熱所致的心煩、五心煩熱、汗下後熱不除等症。方中人參、麥門冬、阿膠、生地黃滋陰補虛,淡竹葉清熱除煩,甘草調和諸藥,共奏良效。古文記載也強調了本方對於“虛煩,脈濡數”的針對性,提示本方更適合於虛證。

從多篇古文反覆提及的“汗下後”與“子煩”,可以推測加味竹葉湯在古代常用於孕婦因不當使用汗法或下法後,出現陰虛內熱、心神不寧的症狀,也可能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限制,孕婦容易因感染或其他疾病導致發熱,並在治療過程中耗傷陰液,進而出現類似症狀。

傳統服藥法


生地、 白芍、 地骨皮、 竹葉、 茯苓、 人參、 浮小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睡眠障礙心情煩燥心胸煩熱妊娠心煩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竹葉湯, 出處:《盤珠集》卷上。 組成:生地、白芍、地骨皮、竹葉、茯苓、人參、浮小麥。 主治:妊娠傷寒汗下後,熱不止。

加味竹葉湯,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白茯苓1錢半,麥門冬(去心)2錢半,黃芩1錢,人參1錢,竹葉5片,粳米1撮。 主治:妊娠心煩不解。

加味竹葉湯, 出處:《廣嗣紀要》卷十。 組成:人參1錢,麥冬1錢,炙甘草1錢,阿膠1錢,生地黃1錢,水竹葉12片。 主治:妊婦傷寒汗下後,熱不除,屬虛者,虛煩,脈濡數者。

加味竹葉湯,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淡竹葉3錢,北沙參3錢,鮮生地5錢,麥冬3錢,炒阿膠3錢,炙甘草5分。 主治:妊娠傷寒汗下後,津液暴亡,虛煩不眠,胎孕不安,脈濡數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