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冬甘草湯

麥冬甘草湯

MAI DONG G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杏苑》卷三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4%
心經 24%
肺經 16%
小腸經 8%
腎經 8%
心包經 8%
脾經 8%
胃經
心經
肺經
小腸經
腎經
心包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麥冬甘草湯方劑中,以麥門冬而非麥冬,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藥材區別: 麥門冬與麥冬為兩種不同藥材,前者為百合科植物麥門冬的塊根,後者則為百合科植物麥冬的塊根。兩者功效相近,但麥門冬藥性更強,擅長滋陰潤肺,生津止渴,更能清熱除煩,更適合用於本方治療的症狀。
  2. 方劑名稱: 麥冬甘草湯,以麥門冬為名,更有利於區分與其他以麥冬為藥材的方劑,如麥冬湯,避免混淆。

因此,麥冬甘草湯方劑中,以麥門冬為藥材,更能精準地體現其藥性特點和臨牀應用,體現了中藥學的精準用藥原則。

麥冬甘草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麥冬寒性: 麥冬性寒,單獨服用易傷脾胃,而甘草性甘溫,能緩解麥冬的寒性,避免其過於寒涼而損傷脾胃。
  2. 增強滋陰效果: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諸藥的作用。加入甘草,能使麥冬的滋陰功效更加顯著,同時避免其過於偏寒。

因此,甘草在麥冬甘草湯中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增強滋陰功效的重要作用,使藥物功效更為全面。

在中藥方劑「麥冬甘草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是利用淡竹葉清熱利水、解毒的功效。淡竹葉能夠清熱利水、解毒,對於治療熱毒內盛所致的小便不利、熱毒膿腫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熱毒內盛導致的疾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麥冬甘草湯主治「外感病癒後勞役,復煩熱不退」,其核心病機為餘熱未清、氣陰兩傷

  1. 外感病癒後勞役
    外感病(如風熱、溫病)初癒,正氣未復,過早勞役(體力勞動或過度消耗),導致正氣受損,餘熱復燃。

  2. 煩熱不退

    • 「煩」為虛熱內擾心神,多因陰液不足。
    • 「熱」為餘邪未淨,或氣虛生熱。
      此證屬虛實夾雜,以陰虛內熱為主,兼有氣虛或餘熱。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分析

  1. 麥門冬(3錢)

    • 養陰清熱:甘寒質潤,滋肺胃之陰,清虛火,針對陰虛煩熱。
    • 生津潤燥:外感後津液耗傷,麥冬能補充陰液,緩解口乾、煩渴。
  2. 甘草(3錢)

    • 益氣和中:甘平補脾肺之氣,助恢復正氣,治勞役後氣虛。
    • 清熱解毒:生用能清解殘餘熱毒,與麥冬協同清熱。
  3. 竹葉(15片)

    • 清心除煩:輕清上行,導心經虛熱下行,治「煩」之主藥。
    • 利尿瀉火:使熱從小便出,符合「治熱以寒,透熱外出」原則。
  4. 大棗(2枚)

    • 補脾和營:甘溫補氣血,防麥冬、竹葉寒涼傷胃,兼顧中焦。

(二)組方邏輯

  1. 標本兼治

    • 治本:麥冬滋陰、甘草補氣,修復氣陰兩虛之本。
    • 治標:竹葉清心利尿,速除煩熱之標。
  2. 清補並行
    麥冬甘寒配甘草甘平,補而不滯;竹葉輕清透熱,無苦寒傷正之弊,契合「病後虛熱」之需。

  3. 臟腑定位

    • 肺胃:麥冬主潤肺胃,治外感後肺陰不足。
    • :竹葉清心,治虛熱擾神之煩。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甘寒清補為法,透過養陰益氣、輕清透熱,使氣陰得復、餘熱得清,適用於:

  • 氣陰初傷:病後正氣未復,陰液略不足。
  • 虛熱偏上:熱勢不劇,以心煩、低熱為主,非實火亢盛。

三、現代潛在應用推論

此方結構簡潔,符合「輕劑調和」原則,現代或可用於:

  1. 感冒後遺症之低熱、疲倦、口乾。
  2. 輕度暑熱傷陰,或熬夜後虛煩失眠。
  3. 化療後氣陰兩虛的輔助調理。

(註:此推論基於古籍方義,實際應用需依具體證候調整。)

傳統服藥法


麥門冬3錢,甘草3錢,竹葉15片。
上銼一帖。
加大棗2枚,用水煎熟,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外感病癒後勞役,復煩熱不退的症狀,但陰虛火旺、口乾咽燥、小便短赤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麥冬甘草湯, 出處:《杏苑》卷三。 組成:麥門冬3錢,甘草3錢,竹葉15片。 主治:外感病癒後勞役,復煩熱不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