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潤肺飲中加入麥門冬,是基於其潤肺生津的功效。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清心除煩的功效。
肺燥津傷,易引起咳嗽、痰少、口乾咽燥等症狀。麥門冬能滋陰潤燥,生津止渴,緩解肺燥所致的各種不適。同時,麥門冬亦可清心除煩,改善因肺燥引起的失眠、心煩等症狀,與潤肺飲整體功效相輔相成。
潤肺飲方劑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潤肺: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肺的功效。對於肺熱燥咳、咽喉腫痛、口乾舌燥等症狀,玄參能清熱解毒,滋養肺陰,緩解不適。
- 配伍增效: 玄參常與其他清熱解毒、滋陰潤肺的中藥材配伍使用,例如麥冬、生地等,共同發揮清熱潤肺、滋陰生津的功效,使方劑療效更佳。
潤肺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調和藥性,緩解燥性: 潤肺飲多以滋陰潤肺為目的,但某些藥材可能帶有燥性,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藥性,減輕燥性,避免傷陰。
二、甘草本身具備潤肺止咳功效: 甘草入肺經,能清熱解毒,潤肺止咳,且其甘味能緩解藥材的苦味,提高患者服藥的舒適度。因此,加入甘草可以提升潤肺飲的整體療效。
潤肺飲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潤肺飲常用於治療肺燥咳嗽、痰多粘稠等症,而半夏可有效祛除肺部濕熱,化解痰液,使痰液易於排出,達到潤肺止咳的作用。
- 和胃降逆:半夏還可和胃降逆,緩解咳嗽時伴隨的噁心嘔吐等症狀。肺燥咳嗽時,往往會出現胃氣上逆,導致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情況,半夏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有助於恢復機體的正常運作。
潤肺飲中包含桔梗,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宣肺化痰: 桔梗味辛性平,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祛痰的功效。其宣散肺氣,有助於緩解肺氣鬱滯所致的咳嗽、痰多等症狀,配合潤肺藥物,可更有效地達到潤肺止咳的效果。
- 引藥下行: 桔梗能引藥下行,促進藥力直達肺部,使其潤肺止咳的功效更為顯著。同時,桔梗的宣散作用也有助於其他藥物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使藥效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潤肺飲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清熱除煩: 淡竹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對於肺熱所致的口渴、煩躁、咳嗽等症狀,淡竹葉能有效緩解。
二、利尿通淋: 淡竹葉同時也具有利尿通淋的功效,能幫助排除體內多餘的水分,減少痰液的產生,對於肺熱引起的痰多咳嗽,也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因此,在潤肺飲中加入淡竹葉,可以起到清熱潤肺、生津止渴、利尿通淋的作用,有利於緩解肺熱咳嗽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潤肺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春日感冒風寒,肺熱逼胃,身熱譫語」,其病機關鍵在於「風寒外束」與「肺胃陰虛內熱」相搏。春日風寒侵襲,然患者素體肺陰不足,風寒化熱入裡,灼傷肺津,進一步波及胃陰(肺胃陰液互資),致虛火上炎。肺熱內壅則身熱;熱擾心神則譫語;風寒未盡或陰虛風動,可見目中癢甚。全方以「養陰潤肺、清降虛火」為法,兼顧祛風止癢,標本同治。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沙參、麥門冬:
- 沙參(南沙參為宜)甘微寒,專補肺陰,清肺火;麥門冬甘潤微苦寒,既滋肺胃之陰,又清虛熱。二藥相須,直補肺陰不足,針對陰虛內熱之本。
地骨皮、生地黃:
- 地骨皮甘寒,清降肺中伏火,透熱除蒸;生地黃甘苦寒,涼血滋陰,助瀉胃熱(肺熱逼胃)。此配伍瀉火不傷陰,契合「虛火」病機。
當歸尾:
- 當歸尾活血通絡,取其「血行則熱自散」之意。陰虛熱灼易致血滯,少量當歸尾既可防養陰藥滋膩壅滯,又能助熱邪外透。
荊芥穗(加減):
- 目中癢為風邪未盡或虛風內動,荊芥穗辛溫輕揚,疏風止癢。其性温而不燥,用量極輕(1.5克),既免助熱,又收「火鬱發之」之效。
全方特色
- 滋清並用:以沙參、麥冬潤肺為主,地骨皮、生地清降為輔,陰液得充則虛火自降。
- 兼顧表裡:當歸尾活血透熱,荊芥穗祛風解表,針對表邪未盡或陰虛風動之標證。
- 肺胃同調:肺胃陰虛互為因果,方中麥冬、生地兼顧胃陰,阻斷「肺熱逼胃」之傳變。
此方體現「養陰為清熱之本」的治療思路,適用於外感風寒引動內傷陰虛之證,後世亦拓展用於慢性咳嗽、乾眼症等屬肺陰不足者。
傳統服藥法
沙參9克,麥門冬9克,地骨皮9克,生地9克,當歸尾6克。
目中癢甚,加荊芥穗1.5克,以祛風止癢。
養陰潤肺,以降虛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不宜服用。
- 對本方過敏者禁用。
- 服用本方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油膩、生冷等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潤肺飲, 出處:《辨證錄》卷五。 組成:麥冬5錢,玄參5錢,甘草1錢,半夏1錢,桔梗2錢,竹葉50片。 主治:春日感冒風寒,肺熱逼胃,身熱譫語。
潤肺飲, 出處:《張皆春眼科證治》。 組成:沙參9g,麥門冬9g,地骨皮9g,生地9g,當歸尾6g。 主治:養陰潤肺,以降虛火。主治:赤絲虯脈。肺陰不足,目乾澀而癢,絲脈細而色淡者。
潤肺飲, 出處:《醫宗必讀》卷九。 組成:貝母(糯米拌炒)3錢,天花粉3錢,桔梗1錢,甘草5分,麥門冬(去心)1錢半,橘紅(去日)1錢半,茯苓(去皮)1錢半,知母(酒炒)7分,生地黃2錢半。 主治:肺經燥痰,脈澀面白,氣上喘促,灑淅寒熱,悲愁不樂,其痰澀而難出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