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救胃自焚湯中使用石膏,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胃自焚症狀多由胃熱灼傷所致,伴隨口渴、胃痛、灼痛、甚至吐血等症狀。石膏性寒,入肺、胃經,能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應用於本方中,可清泄胃中熱邪,涼血止痛,緩解胃痛灼痛等症狀,達到清熱止血、緩解胃灼傷的目的。同時,石膏亦可輔助其他藥材,增強藥效,促進病患康復。
「救胃自焚湯」中使用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 玄參味苦甘,性寒,入心、肺、腎經。其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可有效緩解胃熱、胃火上炎所致的口乾舌燥、胃痛灼熱等症狀。
- 滋陰潤燥,養胃生津: 玄參亦能滋陰潤燥,養胃生津,對於因胃陰不足、津液虧損所致的胃痛、口渴、便祕等症狀,亦有緩解作用。
因此,在「救胃自焚湯」中加入玄參,可有效治療胃熱、胃陰不足所導致的胃痛、灼熱、口乾舌燥等症狀,達到清熱解毒、滋陰潤燥的功效。
「救胃自焚湯」中使用白芥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胃散寒: 白芥子性溫,入肺、胃經,能溫散寒邪,有助於緩解胃寒引起的胃痛、胃脹、消化不良等症狀。對於因胃寒所致的胃部灼熱感,白芥子也能起到溫和緩解的作用。
- 行氣消積: 白芥子亦具有一定的行氣消積功效,能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消除積滯,改善消化功能。對於因飲食不節或脾胃虛弱導致的食積不化,白芥子有一定的輔助作用。
總而言之,白芥子在「救胃自焚湯」中,既能溫胃散寒,又能行氣消積,有助於改善胃寒、消化不良等症狀。但實際應用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和體質,在醫師的指導下合理使用。
「救胃自焚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降逆止嘔: 半夏味辛、性溫,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對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的症狀,半夏可以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在「救胃自焚湯」中,半夏可以幫助穩定胃氣,減少嘔吐的發生。
2. 化痰止咳: 半夏還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痰多咳嗽的症狀,半夏可以幫助化解痰液,緩解咳嗽。在「救胃自焚湯」中,半夏可以幫助排除肺部積痰,改善呼吸道症狀。
「救胃自焚湯」方劑中加入知母,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知母味苦寒,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降火的功效。對於胃熱灼傷、胃痛泛酸、口乾舌燥等症狀,知母能有效清熱降火,保護胃黏膜,緩解胃部不適。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知母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互配合,能夠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療效。例如,與黃連、黃柏等寒涼藥物合用,可以加強清熱瀉火之功;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物合用,可以更有效地滋陰降火,保護胃陰。
「救胃自焚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胃痛,保護胃黏膜:甘草性味甘平,具有緩解疼痛、保護胃黏膜的作用。對於因胃火灼傷或胃酸過多引起的胃痛,甘草可起到緩解疼痛、修復胃黏膜的功效。
- 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甘草被稱為「藥王」,具有調和藥性、解毒護胃的作用。在「救胃自焚湯」中,甘草可以調和其他藥物的性質,使其發揮更佳的療效,同時也能減輕藥物的毒副作用,保護胃黏膜。
「救胃自焚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滋陰潤燥: 麥門冬性寒,入心、肺經,具有滋陰生津、潤肺止咳的功效。胃火上炎導致胃痛、口乾舌燥,麥門冬可滋陰降火,緩解胃部灼熱感。
- 養胃護陰: 胃火傷陰,導致胃液分泌減少,消化功能下降。麥門冬滋養胃陰,促進胃液分泌,改善消化功能,保護胃黏膜,減少胃痛。
總之,麥門冬在「救胃自焚湯」中起到滋陰降火、養胃護陰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胃火上炎的症狀,恢復胃部健康。
「救胃自焚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利濕:淡竹葉性寒,味甘,入心、胃經,具有清熱利濕、除煩止渴的功效。胃熱上炎,容易出現口渴、煩躁、胃脘灼痛等症狀,淡竹葉能清熱降火,利濕解毒,緩解胃熱所致的症狀。
二、止嘔降逆:淡竹葉還具有止嘔降逆的功效,對於胃熱上逆所致的嘔吐、泛酸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緩解作用。
因此,淡竹葉在「救胃自焚湯」中,起到清熱利濕、止嘔降逆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於胃熱上炎的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救胃自焚湯」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益氣健脾:胃自焚多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所致。人參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補氣益血、健脾和胃的功效,能增強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從根本上改善胃自焚的症狀。
- 扶正固本:胃自焚屬於脾胃虛弱之證,人參能夠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病情反覆。
主治功效
救胃自焚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症狀
根據古籍記載,救胃自焚湯主治以下症狀:
- 熱病發狂
- 登高而歌
- 棄衣而走
- 見水而入
- 駡詈葉噓
- 殺人之語不絕
- 舌如芒刺
- 飲水不休
- 痰色光亮
- 面目火腫
治療原理
救胃自焚湯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清熱瀉火、滋陰生津、降逆和胃的原則。
方中各藥物的作用如下:
- 石膏:大寒之品,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為主藥。
- 玄參:鹹寒,滋陰降火,解毒散結,能制約石膏之燥。
- 知母:苦寒,清熱瀉火,滋陰潤燥,與石膏相須為用,增強清熱瀉火之功。
- 麥門冬:甘寒,養陰生津,潤肺清心,與玄參合用,加強滋陰之效。
- 淡竹葉:甘淡寒,清心除煩,利尿,協助清熱。
- 白芥子:辛溫,雖與方中諸寒藥藥性相反,但具有豁痰利氣、散結消腫的功效,在此方中起到反佐作用,防諸寒藥凝滯,制約胃氣上逆。
- 半夏:辛溫,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在此方中與白芥子作用相近,皆為反佐藥,且半夏更能和胃降逆。
- 甘草:甘平,調和諸藥,並能益氣和中,緩解石膏、知母等大寒藥物對胃的刺激。
- 人參:甘溫,大補元氣,健脾益肺,在此方中作用是扶正以祛邪,防止清熱瀉火過度耗傷正氣。
綜合上述分析,救胃自焚湯以清熱瀉火為主,滋陰生津為輔,並佐以豁痰利氣、降逆和胃之品。其治療的核心是清除體內亢盛之熱邪,同時保護陰液,恢復正常的生理機能。
古文內容分析
根據《石室秘錄》的記載,對於熱病發狂、極度口渴的患者,先隨其意願給予大量飲水,待其飲盡入睡後,再使用大劑量的玄參和麥門冬煎湯,醒後再飲此湯,反覆幾次。之後再用熟地、麥門冬、玄參、山茱萸等滋陰補腎之品善後,以鞏固療效。
這段古文主要強調了以下幾個治療要點:
- 大量飲水:針對患者極度口渴的症狀,先滿足其生理需求,避免進一步的損傷。
- 重用玄參、麥門冬:這兩味藥都是滋陰降火的要藥,大劑量使用可以迅速補充陰液,制約亢盛的火邪。
- 分階段治療:先以清熱瀉火為主,後以滋陰補腎收尾,體現了中医辨证论治、分步调理的原則。
- 辨證用藥:如「彼即不若從前之肯服,亦不必強,聽其自然可也。」這句話體現了用藥的靈活性,要根據病人的反應來調整治療方案。
總之,救胃自焚湯的治療思路清晰,用藥精準,符合中醫理論,對熱病發狂等症有顯著療效。而古文內容進一步補充了具體的治療方法和注意事項,具有重要的臨床指導意義。
傳統服藥法
石膏半斤,元參1斤,白芥子3兩,半夏3兩,知母1兩,甘草1兩,麥冬5兩,竹葉數片,人參1兩。
先用糯米半斤煎湯,去其米粒,用湯半鍋將前藥煎之,取數碗。彼索水時與之飲,隨索隨與,飲盡必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熱病發狂的症狀。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救胃自焚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一。 組成:石膏半斤,元參1斤,白芥子3兩,半夏3兩,知母1兩,甘草1兩,麥冬5兩,竹葉數片,人參1兩。 主治:熱病發狂,登高而歌,棄衣而走,見水而入,駡詈葉噓,殺人之語不絕,舌如芒刺,飲水不休,痰色光亮,面目火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