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白虎湯

加味白虎湯

JIA WEI BAI H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四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7

熱/寒比例

偏寒 (0.6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胃經 23%
心經 17%
脾經 16%
腎經 9%
小腸經 3%
心包經 3%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白虎湯的組成中,加入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扶正:白虎湯以石膏、知母清熱瀉火為主,容易傷津耗氣。人參性溫補氣,能補氣益血,緩解白虎湯的寒涼之性,避免傷及正氣。
  2. 益氣生津:白虎湯用於治療熱病煩渴,而人參有益氣生津之效,能促進津液生成,改善口渴症狀,提高療效。

總之,人參的加入,可以使加味白虎湯兼具清熱瀉火和益氣生津之效,使治療更全面,更能達到預期效果。

加味白虎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白虎湯本為清熱解表之劑,加入石膏更能加強其清熱瀉火之力,適用於熱病高熱煩渴、口乾舌燥、脈洪數等症。
  2. 降溫解毒: 石膏能降低體溫,並具有解毒作用。當患者因熱毒熾盛,導致高熱不退、神志不清時,加入石膏可有效降低體溫,解除毒素,緩解患者的症狀。

加味白虎湯中加入知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瀉火: 知母性寒,味苦甘,入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滋陰潤燥的功效。白虎湯本為清熱瀉火之劑,加入知母可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更有效地退熱解暑。
  2. 滋陰生津: 知母兼具滋陰生津之效,可緩解白虎湯清熱過度而導致的津液不足,有助於維持機體水液平衡,避免出現口渴、咽乾等症狀。

因此,知母的加入既能增強加味白虎湯的清熱瀉火之功,又能避免其過於燥烈,使之更安全有效。

加味白虎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濕: 白虎湯主治熱病,而茯苓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可將體內積聚的熱邪和濕氣排出,減輕熱病的症狀。
  2. 健脾和中: 茯苓亦能健脾和中,有助於增強脾胃功能,促進營養吸收,利於機體恢復。

茯苓的加入,可增強加味白虎湯的清熱利濕效果,並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脾胃功能,使藥效更加全面。

加味白虎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生津,潤肺止渴:麥門冬性寒,入肺、心經,具有清熱生津、潤肺止渴的功效。白虎湯主治熱病傷津,症見高熱煩渴,口乾舌燥,脈洪數等。麥門冬的加入,有助於清熱生津,緩解口渴,並滋潤肺燥,增強療效。
  2. 養陰益氣,降低毒性:白虎湯中石膏性寒涼,長期服用可能耗傷陰氣。麥門冬味甘,質地滋潤,能養陰益氣,與石膏相配,可減輕其寒涼之性,降低藥物對機體的損傷,使治療更安全有效。

加味白虎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白虎湯以石膏、知母、粳米等寒涼藥為主,容易傷及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過寒而損傷脾胃。
  2. 增強藥效: 甘草能調和諸藥,使各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並能協同石膏清熱解毒,知母清熱瀉火,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效果。同時,甘草也有助於緩解石膏的燥性,避免口渴乾燥。

加味白虎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化痰: 半夏性溫,味辛,入脾、肺經,具有燥濕化痰之效。白虎湯以石膏清熱瀉火為主,但若病患兼有痰濕阻滯,則僅清熱不足以解除病患之苦。半夏加入後,可助石膏清熱解表,並同時化解痰濕,使清熱之效更顯著。

2. 和胃降逆: 半夏亦具和胃降逆之功效,可緩解因熱邪犯胃引起的嘔吐、反胃等症狀。白虎湯主治熱病,而熱邪易傷胃,導致胃氣上逆。半夏的加入,可抑制胃氣上逆,幫助患者緩解不適,進一步提高療效。

加味白虎湯中加入淡竹葉,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熱瀉火: 淡竹葉性寒,味甘淡,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的功效。白虎湯本身以石膏、知母、甘草為主,清熱瀉火力強,加入淡竹葉可增強清熱之力,更能有效治療熱病高熱、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等症狀。

二、利尿通淋: 淡竹葉還具有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促進體內水液代謝,有利於排出體內熱毒,降低體溫,緩解熱病患者的尿少、小便不利等症狀。

加味白虎湯中添加糯米,其主要原因為:

  1. 清熱生津:糯米性甘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的功效。在白虎湯清熱瀉火的基礎上,糯米可以幫助緩解燥熱傷津所致的口渴、咽乾、氣短等症狀,起到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的作用。
  2. 和中緩急:糯米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可以緩解白虎湯清熱瀉火所致的腸胃不適,起到和中緩急的作用。

總之,加味白虎湯中添加糯米,不僅可以增強清熱生津的效果,同時還可以緩解因清熱瀉火所致的腸胃不適,使藥效更全面、更溫和。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白虎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傳統中醫典籍,針對「陽明胃經火旺」之實熱證,見「熱極發狂」等亢盛症狀。其病機為陽明經熱邪熾盛,內擾神明、外蒸津液,表現為:

  1. 神志異常:登高而呼、棄衣而走——乃火熱擾心,神明失守。
  2. 氣津兩傷:氣喘、大汗如雨——熱迫津泄,氣隨津脫。白虎湯本擅清瀉陽明氣分大熱,此處「加味」意在強化清熱兼顧陰液,標本同治。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

    • 石膏(3錢):辛甘大寒,直清陽明氣分熾熱,為瀉火之核心。
    • 知母(1錢):苦寒潤燥,助石膏清熱,兼滋胃陰,解決「大汗傷津」之弊。
  2. 臣藥

    • 生地(1錢半)、麥冬(1錢):養陰生津,針對熱邪耗傷陰液。尤其生地涼血,防熱入血分。
    • 黃芩(1錢)、葛根(1錢):清肺胃之熱,葛根升津舒筋,緩解氣喘肌肉緊張。
  3. 佐使藥

    • 人參(1錢):補元氣,防大熱大汗後氣脫,寓「扶正祛邪」之思。
    • 烏梅(半個):酸斂生津,與甘寒藥配伍,酸甘化陰,固攝津液。
    • 甘草(5分):調和諸藥,緩和石膏、知母寒涼之性。

全方配伍特點

  • 清補並行:白虎湯清熱基礎上,加入生地、麥冬、人參,兼顧陰液與氣虛。
  • 標本兼治:既瀉火解毒以治狂躁,又滋陰益氣以固本,防熱邪復燃。
  • 辛寒與甘潤結合:石膏辛散透熱,配合甘潤養陰之品,避免苦燥傷津,契合「存得一分陰液,便有一分生機」之理。

此方設計緊扣「陽明熱盛傷津」病機,以清熱為主力,輔以滋養,體現中醫「熱者寒之」「燥者潤之」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生地1錢半, 黃芩1錢, 麥冬1錢, 人參1錢, 知母1錢, 葛根1錢, 石膏3錢, 甘草5分, 烏梅半個。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氣喘糖尿病瘧疾癲狂狂躁多痰心情煩燥心胸煩熱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白虎湯, 出處:《赤水玄珠》卷七。 組成:白虎湯加瓜蔞仁、枳殼、黃芩。 主治:熱痰喘嗽,火迫肺金。

加味白虎湯,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生石膏12g,連翹9g,知母6g,黃連3g,黃柏6g,元參9g,蟬蛻6g。 主治:漆性皮炎。

加味白虎湯, 出處:《簡明醫彀》卷四。 組成:石膏3錢,知母1錢半,人參1錢,甘草5分,黃芩1錢,杏仁1錢,梔子1錢,麥冬2錢,五味子15粒(打)。 主治:上焦消渴熱甚。

加味白虎湯, 出處:《廣嗣紀要》卷十一。 組成:生地1錢半,黃芩1錢,麥冬1錢,人參1錢,知母1錢,葛根1錢,石膏3錢,甘草5分,烏梅半個。 主治:妊娠痎瘧,熱多寒少者。

加味白虎湯, 出處:《醫醇剩義》卷一。 組成:石膏5錢,知母1錢,人參1錢,茯苓2錢,山藥3錢,麥冬2錢,石斛3錢,甘草4分,粳米1合(煎湯代水)。 主治:傷暑,汗多體倦,渴而引飲,心煩脈虛。

加味白虎湯, 出處:《辨證錄》卷四。 組成:人參2兩,石膏3兩,知母5錢,茯苓5錢,麥冬3兩,甘草1錢,半夏3錢,竹葉200片,糯米1撮。 主治:陽明胃經火旺,熱極發狂,登高而呼,棄衣而走,氣喘,發汗如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