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石膏湯

Zhu Ye Shi G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其他名稱:人參竹葉湯,石膏竹葉湯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2%
胃經 32%
心經 15%
脾經 12%
小腸經 2%
心包經 2%
腎經 2%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小腸經
心包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3-07-23

主治功效(症狀或疾病)


脈象數脈,虛脈

舌象舌紅沒有津液,舌頭出現裂痕

疼痛咽喉痛,舌頭痛,眼睛紅痛

症狀睡眠障礙,口臭,發熱(發燒),氣喘,身體消瘦,夜間頻尿/多尿,腹瀉,咳嗽,暈眩,嘔吐,排尿困難,咳血,幼兒嘔吐,打嗝呃逆,發燒及發冷

現代疾病熱中暑,上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結膜炎,青光眼,霍亂,尿失禁,痤瘡,慢性鼻炎,支氣管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低血壓,心肌炎,心包炎,百日咳,原發性高血壓

方劑介紹


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的主要功用是「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主治傷寒、溫病、暑病後,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

症狀是身熱多汗、心胸煩悶、氣逆欲嘔、嘔逆煩渴、口乾唇燥、喉乾咳嗽、虛煩不得眠、舌紅少苔、脈虛數。

此方出自於漢朝的《傷寒雜病論》,原文是:「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 」

此方主要改善感冒熱病之後,體內還有餘熱,而造成氣津兩傷,胃氣不和。凡熱病過程中、發熱不退、氣陰兩傷之證皆可使用

所謂的「虛羸少氣」,虛羸是指形體消瘦。由於熱病後期,體內還有餘熱未盡,所以依然「身熱」(通常是低熱)。

熱邪逼出體內津液,所以「多汗」。熱阻經絡,造成「心胸煩悶」,餘熱內擾,胃氣不和而上逆,所以「氣逆欲嘔」。

病後體內餘熱,形體消瘦傷津口渴
病後體內餘熱,形體消瘦傷津口渴

熱傷陰津,所以口舌燥。熱擾心神,所以虛煩不寐(睡眠障礙)。熱邪最易傷津耗氣,氣津兩傷所以出現舌紅少苔、脈虛數或細等。

「竹葉石膏湯」經常被用於「熱證」治療,是常用的熱病後期的調理方,有清熱養陰的功效,適用於發熱性疾病以及體質瘦弱者的長期低熱、久咳、食欲不振、多汗等。

而「少氣」,是指氣短、乏力;氣逆欲吐者,是指咳嗽、乾嘔。往往咳則痰涎膠著難去,或張口抬肩,或咽喉枯燥不適。

本方證病為病後餘熱未盡,氣津兩傷,治療方法如果只清熱而不益氣生津,則氣津難於恢復,若只益氣生津而不清熱,則邪熱容易死灰復燃。

所以必須清補並行,既清熱生津,又益氣和胃,運用大寒之石膏,內清肺胃之熱以除煩,外解肌膚之熱且生津止渴。

竹葉具有清熱除煩,生津利尿之功,《名醫別錄》認為其「主胸中褻熱,咳逆上氣」。人參、麥冬潤肺養陰,益胃生津,清心除煩。三藥相合,既可清熱除煩又能益氣生津。

佐以半夏降逆止嘔,梗米甘平益胃。半夏雖然是溫熱藥物,但配合寒藥中,其溫燥之性去除且能運化脾氣,轉輸津液,使人參、麥冬益氣生津而不膩滯,與梗米之甘平益胃,又可防石膏寒涼傷胃。

甘草可助人參益氣和中,又有調和諸藥伴之作用。諸藥合而用之,清熱而兼和胃,補虛而不戀邪,使熱清煩除,氣津兩復,胃氣和降,諸症自愈。

竹葉石膏湯是清補兩顧之劑,其的組方特點,一是清熱藥與補氣、養陰藥並用,清餘熱兼養氣陰,補虛而不戀邪邪去正亦復。二是於寒涼清熱中,注意顧護胃氣,有石膏、竹葉之清熱,又有人參半夏、梗米、甘草之調和。

此方是由白虎湯衍化而來的。白虎湯證為正盛邪實,本方證為大熱已衰、餘熱未清,而氣津兩傷。故去白虎湯的知母,加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和胃。諸藥合用、既能清未盡之餘熱、又可補已耗之氣陰、邪正兼顧、為一清補之劑。

在實際運用中,凡熱病過程中見氣津已傷、身熱有汗不退、胃失和降等均可使用。對於暑溫病發熱,氣津兩傷者尤為適合。

現代運用於流行性腦炎後期、夏季熱、中暑等屬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者。主要用於熱病後期調養,糖尿病的乾渴多飲屬胃熱陰傷者,亦可應用。

傳統服藥法


上七味,用水1升,煮取600毫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200毫升,日三服。

方劑組成解釋


方中竹葉、石膏清熱除煩以祛熱邪為君;人參麥冬益氣生津以補正虛為臣;半夏和逆止嘔,其性雖溫但與清熱生津之藥配伍、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能轉輸津液、恢復脾運、並行人參、麥冬之滯而調和胃氣為佐;甘草、粳米調養胃氣為使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清涼質潤,如內有痰濕,或陽虛發熱,均應忌用。 熱病開盛邪實,大熱未哀,氣陰未傷者,不宜使用本方。

竹葉石膏湯的經絡型態


進入夏季之後,從大量現代人的經絡數據中發現,肺經、三焦經與大腸經的能量到達了頂點,體內火熱之氣,容易傷到肺臟與胸部的經絡氣血,因此有機會運用竹葉石膏湯。

可以參考肺經三焦經大腸經的經絡圓運動現象,亦可自行驗證之。

肺經的圓運動現象
肺經的圓運動現象

相關證候


相同名稱方劑


竹葉石膏湯, 出處:《誠書》卷六。 組成:淡竹葉7片,軟石膏3錢,大黃(煨)1錢半,陳皮1錢,藿香葉2錢。 主治:繭唇。

竹葉石膏湯, 出處:《保嬰撮要》卷十五。 組成:竹葉3錢,石膏(煅)3錢,甘草2錢,人參2錢,麥門冬5錢。 主治:小兒胃經氣虛內熱,患瘡作渴。

竹葉石膏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三。 組成:竹葉、石膏、知母、花粉、麥冬、甘草。 主治:瀉心清肺。主治:麻發於心肺,肺虛胃熱,口乾咳嗽,心煩。

竹葉石膏湯,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石膏1兩,知母3錢,麥冬1兩,甘草1錢,茯苓2錢,人參5錢,竹葉100片,粘米1撮。 主治:胃火沸騰,大便閉結,煩躁不寧,口渴舌裂,兩目赤突,汗出不止。

竹葉石膏湯, 出處:《痧疹輯要》卷二。 組成:竹葉3片,紅花3分,生地2錢,煅石膏3錢,花粉8分,陳皮5分,甘草5分,黃連5分(微炒),僵蠶5條,連翹6分,玄參1錢,牛蒡子6分,桑皮1錢。 主治:痧疹見形2-3日,肉色紅,出不透快。

竹葉石膏湯, 出處:《痘科辨要》卷九。 組成:石膏自1-5兩,知母自1-2錢,竹葉30片或100片,粳米、麥門冬自2-5錢,玄參2錢,薄荷2錢,西河柳1兩許(1方加當歸5錢)。 主治:麻疹火鬱毒深,邪熱壅於胃,乘於肺。疹視色紫赤而如煙火,肌膚乾枯暗晦,喘滿氣急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