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的傳統功效
1. 止瀉痢
大米,作為日常飲食中的主食,在古代醫籍中亦被記載具有止瀉痢的功效。多部醫書記載了大米,尤其是粳米,的藥用價值。
《食鑒本草》中明確指出粳米能「止洩痢」,並認為其功效在眾多米種中最佳。 《名醫別錄》也簡潔地記載其「主益氣,止煩,止洩」。這些都說明古人很早就認識到大米具有止瀉的功效。
然而,不同醫籍對大米止瀉的機制和適用情況有不同闡述。《本草蒙筌》則從不同方劑的角度切入,說明大米在傷寒方劑中常被使用,以其甘味來補益正氣,或緩解藥物作用。這暗示著大米止瀉的作用可能與其補益脾胃、調整氣機有關。
《本草綱目》則更進一步探討了不同產地、收穫時間的粳米性質差異,指出其性味受氣候影響,並提及粳米粥能「利小便」,這與止瀉的原理或有聯繫,因為某些腹瀉也伴隨尿少。 《隨息居飲食譜》則更側重於大米不同烹飪方式下的功效差異,例如炒米燥熱,不適閤中寒便瀉者,而米粥則為溫和的補益之物,適合虛證患者。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關於大米止瀉的記載,並非單純指其具有直接殺菌止瀉的功效,而是基於其補益脾胃、調整氣機的特性,從而達到緩解腹瀉症狀的目的。 大米止瀉的功效,更多體現在其作為食物的調理作用,而不是藥物治療作用。 其效果可能因個人體質、病症類型及烹飪方式而異。
2. 除煩渴
大米,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除煩渴」的功效,並非單純依靠其味甘,更與其滋養作用以及調理臟腑功能息息相關。
《名醫別錄》明確指出大米「主益氣,止煩,止洩」,這是大米除煩渴功效的最早記載。其後,《本草綱目》更進一步說明「粳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煩渴,通常與體內津液不足或代謝失調有關。大米性味甘平,能益氣健脾,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良好,則氣血充足,津液代謝正常,自然能緩解煩渴症狀。《本草蒙筌》中提到,大米在許多傷寒方劑中被使用,例如桃花湯、竹葉石膏湯及白虎湯,皆取其甘味以補益正氣,或緩解病情,間接說明大米能調節體內平衡,進而達到除煩渴的目的。
《食鑒本草》將大米的功能歸納為「補脾,益五臟,壯氣力」,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其除煩渴的機理。脾主運化水液,脾氣健運,則水液代謝通暢,減少了煩渴的發生。 《神農本草經疏》更將大米譽為「五穀之長」,認為其滋養全身,而「益氣止煩止洩」只是其附加功效,說明大米的作用是全面的,並非單一針對煩渴。 綜上所述,大米「除煩渴」的功效,並非單純的「甘能解渴」,而是通過整體調理臟腑,益氣生津,改善水液代謝失衡,最終達到消除煩渴的目的。
3. 補氣健脾
大米,作為日常主食,在中醫典籍中亦被記載具有補氣健脾之效。其功效並非單純依靠某種特定成分,而是源於其溫和的特性及對人體的整體滋養作用。
多部古代醫籍都肯定了大米的益處。《食鑒本草》稱粳米(即白米)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洩痢」,並認為其功效最佳。《本草蒙筌》則指出大米在許多傷寒方劑中被使用,以其甘味「補正氣」、「益不足」,顯示其具有調節氣血平衡的作用。
《本草綱目》更詳細地說明瞭不同產地、不同收穫時間的大米,其性味略有差異,但都具有藥用價值。書中提及粳米粥能「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炒米湯則「益胃除濕」,顯示大米的調理方式也會影響其功效。《隨息居飲食譜》則將米粥譽為「世間第一補人之物」,並強調其滋補作用,特別適合虛弱者及產婦食用。
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千金食治》、《日華子本草》、《滇南本草》、《食療本草》、《神農本草經疏》等,也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大米益氣、健脾、養胃、強身等功效。例如《神農本草經疏》將大米稱為「五穀之長」,認為其滋養作用遍及全身。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大米的補氣健脾功效有高度的共識,並根據其不同炮製方法和食用方式,描述了其多樣的保健作用。 雖然現代醫學對此機理的闡述尚需深入研究,但這些古籍記載為我們理解大米在傳統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寶貴的參考。
4. 強筋骨
大米,作為日常主食,在古代中醫典籍中也被記載具有多種藥用價值,其中「強筋骨」的功效尤為引人注目。多部醫籍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大米滋養筋骨的機理。
《日華子諸家本草》明確指出大米「壯筋骨」,這與其補益脾胃的功效息息相關。脾胃為後天之本,運化水穀精微,提供營養物質滋養全身,包括筋骨。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指出,大米「為五穀之長」,其甘平無毒的特性,能滋養五臟,使「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 「強筋骨」並非大米的主要功效,而是其整體滋養作用的結果,正如《本草經疏》所述,益氣、止煩、止洩等功效只是大米的「餘事」。
《滇南本草》更進一步將大米的功效提升到「強陰壯骨」的層次,並與生津、明目、長智等功效並列,體現了大米對於整體身體機能的提升作用。 雖然《本草蒙筌》中提及大米在傷寒方中應用,著重於其甘味補益正氣,但這也間接說明瞭其對於身體虛弱狀態下,提升整體機能,包括筋骨強健的潛在作用。 不同醫籍雖然側重點不同,但都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大米對於增強體質、強健筋骨的潛在益處。 需注意的是,此處論述僅基於古代醫籍記載,並非現代醫學結論。
5. 補中益氣
大米,作為日常主食,在古代醫籍中也被視為一味重要的藥材,其「補中益氣」的功效,並非單純指能量補充,而是涵蓋了多層次的滋養作用。
《食鑒本草》認為大米,尤其是粳米,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洩痢」,直接點明其補益作用遍及全身。 《本草蒙筌》則從方劑運用角度闡述,指出大米在許多傷寒方劑中被使用,例如桃花湯、竹葉石膏湯等,皆取其甘味以「補正氣」或「益不足」。其甘味,能緩和藥性,滋養身體,此處的「氣」更接近於人體的元氣和正氣。
《本草綱目》則從品種和產地角度分析大米藥性,指出不同產地、收穫時間的大米,藥性略有差異,但都具有補益作用。此外,文中更引述其他醫家觀點,認為米粥能「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從利水消腫到滋養腸胃,展現了大米的全面性。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指出,大米「為五穀之長」,其甘平無毒的特性,雖主要作用於脾胃,但最終能使「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得到滋養強健,而「益氣止煩止洩」只是其額外功效。
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千金食治》、《日華子諸家本草》、《滇南本草》、《食療本草》等,也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大米的益氣、補脾、健胃、強身等功效。 綜觀古籍記載,大米「補中益氣」並非單純的能量補充,而是通過滋養脾胃,促進氣血生化,最終達到強健身體的目的,其功效之全,實非等閒之物。
6. 補氣
大米,作為日常主食,在古代醫籍中卻被賦予了重要的藥用價值,尤其其「補氣」功效,更被歷代醫家所重視。
從多部醫籍記載來看,大米,尤其是粳米,具有補益脾胃之效。如《食鑒本草》言其「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本草綱目》更指出其能「養腸胃」。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旺,則氣血充足,自然能達到「補氣」的效果。《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無毒,雖專主脾胃,而五臟生氣,血脈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膚,因之而強健。」這說明大米補益脾胃的作用,最終能促進全身氣血運行,增強體質。
此外,《本草蒙筌》指出大米在傷寒方劑中常用,以其甘味「補正氣」、「益不足」,說明大米能透過甘味之性,溫和地補充人體元氣,緩解虛損狀態。《名醫別錄》則簡潔地概括其功效為「主益氣,止煩,止洩」,直接點明其補氣作用。《千金食治》提及其「平胃氣,長肌肉」,也從側面印證了大米能增強體力,改善氣虛的症狀。《食療本草》更指出大米能「溫中,益氣,補下元」,顯示其補氣作用涵蓋了中焦脾胃及下元腎氣。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大米的「補氣」功效,並非單純指提升元氣的某種特定物質,而是透過其溫和的滋補脾胃的功能,間接達到補益全身氣血,增強體質的目的。 這也說明,看似平常的大米,在傳統醫學觀點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保健價值。
7. 清熱利尿
大米,看似平凡的糧食,在中醫典籍中卻展現出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尤其在清熱利尿方面,古人亦有記載與應用。
多部醫籍提及大米(多指粳米)的功效,例如《食鑒本草》認為其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洩痢」,而《名醫別錄》則記載其「主益氣,止煩,止洩」。這些記載說明大米具有益氣健脾的功效,脾胃功能的改善,自然有助於體內水液代謝的平衡,間接達到利尿的效果。
《本草綱目》進一步闡述了大米與氣候的關係,指出北方產的大米性涼,南方產的大米性溫,需選擇適宜的品種入藥。更重要的是,《本草綱目》也明確指出「粳米粥:利小便,止煩渴,養腸胃」,直接點明瞭大米粥的利尿功效。此功效與其「氣薄味談,陽中之陰」的特性有關,正如羅天益《寶鑒》所述,這種特性使其能「談滲下行,能利小便」。 《本草蒙筌》則指出大米在一些經典方劑中被運用,例如桃花湯、竹葉石膏湯及白虎湯,這些方劑皆具有清熱解暑、利尿的功效,顯示大米在這些方劑中發揮著協同作用,輔助清熱利尿。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關於大米清熱利尿功效的記載,並非單純強調其直接的利尿作用,而是基於其益氣健脾、滋陰的特性,通過調整脾胃功能,促進體內水液代謝,從而達到間接的清熱利尿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品種的大米,其性味和功效可能略有差異,需根據自身情況及季節氣候選擇合適的品種。
8. 健脾胃
大米,在中醫典籍中被廣泛記載,其健脾胃功效得到歷代醫家肯定。單就大米而言,其功效並非單純的「補」,而是兼具調理和修復的作用。
從多部古代醫籍的記載可見,大米,尤其是粳米,被認為具有補益脾胃的功效。《食鑒本草》認為粳米「能補脾,益五臟,壯氣力,止洩痢」,並將其功效列為諸米之首。《本草蒙筌》則指出大米在傷寒方劑中常用,以其甘味補益正氣、緩解病情。其應用方式並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病症靈活運用。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闡述了不同產地、收穫時間的大米,其性味略有差異,南方溫熱,北方則相對涼寒,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選用。《隨息居飲食譜》則強調大米煮粥的益處,認為粥是「世間第一補人之物」,尤其適合虛弱者、產婦等,並提到炒米性燥,不宜多食。
其他典籍如《名醫別錄》、《千金食治》、《日華子本草》、《滇南本草》、《食療本草》等,也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大米益氣、止煩、止洩、平胃氣、長肌肉、補腸胃等功效。而《神農本草經疏》則將大米定位為五穀之長,認為其雖專主脾胃,但也能滋養五臟,強健筋骨。
綜上所述,古代醫家普遍認為大米具有溫和健脾胃的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的滋補,而是通過調節脾胃功能,達到益氣、止瀉、消煩渴等作用,其應用方式也應根據個人體質和病症而定。 大米作為日常飲食中常見的食物,其「健脾胃」功效值得肯定,但需注意其性味及烹調方法對功效的影響。
9. 止瀉
大米,作為日常主食,在古代醫籍中亦被記載具有止瀉功效。其作用機理並非單純藥理作用,更多體現於其營養與調理作用。
《食鑒本草》中提到粳米(即白米)能「止洩痢」,且功效最佳。這說明大米本身就具備一定的止瀉能力,其溫和的性質,能緩解腸胃不適。 《名醫別錄》也簡潔地記載其「主益氣,止煩,止洩」,進一步肯定了其止瀉功效。
然而,不同古代醫籍對大米的止瀉功效闡述各有側重。《本草蒙筌》指出大米在傷寒方中常被運用,其「甘」味能補益正氣,緩解腸胃虛弱引起的洩瀉。這說明大米止瀉的機制,與其補益脾胃的功能密切相關。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功能健運,則水穀精微得以吸收,大便才能成形,減少腹瀉。
《本草綱目》則詳細記述了不同收穫時間的粳米性質差異,並引述其他醫籍論述米粥的特性,認為其「陽中之陰」的特性,具有溫和滋潤的作用,能緩解腸胃的紊亂,從而達到止瀉的效果。 《隨息居飲食譜》則更進一步指出,米湯雖有補益作用,但對於某些急性腸胃疾病(如霍亂)並不適用,因為其補益性質可能反而阻礙腸道運作。此處也點明瞭大米止瀉作用的適用範圍,更應針對虛證而非實證。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中關於大米止瀉的記載,多從其補益脾胃、溫和滋潤的角度來解釋。 大米的止瀉作用,並非具有強效的藥物作用,而是基於其營養價值與調理作用,對於某些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輕度腹瀉,可能具有一定的緩解功效。 需要強調的是,不同種類的大米、烹飪方法以及病症的嚴重程度,都會影響其止瀉效果。
大米的現代功效
1. 降膽固醇
大米富含維生素B1、B2、B6等,有助於代謝膽固醇,降低血液膽固醇。膳食纖維可吸附膽固醇,並將其排出體外,降低血液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故常食大米,可有效降膽固醇,預防心血管疾病。
2. 豐富維生素和礦物質
大米富含多樣營養素,有益人體健康。其碳水化合物是人體能量主要來源,蛋白質參與組織修復和激素合成,脂肪供應熱量並保護內臟。此外,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E、維生素PP、鈣、磷、鐵、鋅、硒等多種營養素,各司其職,促進代謝、骨骼生長、血液生成等重要生理過程。
3. 改善消化系統
大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備健脾養胃、補中益氣之功,適用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大米中富含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祕;大米富含γ-氨基丁酸,能促進腸道菌羣平衡,改善消化系統;大米富含維生素B1,可促進胃腸道分泌消化液,幫助消化。
4. 降血糖
大米降血糖
古云:“粳米和中,益氣除煩,止渴益精。”現代研究證實,大米含有γ-氨基丁酸,此物能降血糖,改善胰島素抵抗,有利於糖尿病患者控糖。
大米降血糖機制有三:一、碳水化合物吸收慢,血糖不易飆升;二、蛋白質促胰島素分泌,助降血糖;三、維生素、礦物質改善胰島素抵抗,血糖下降。
然糖尿病患者食之須注意四點:一、限量,勿多食;二、食糙米、黑米等粗糧比精白米降糖效果好;三、忌高糖食物同食;四、食用時避免高糖食物相伴,以免抵消降糖效果。
5. 補充能量
大米,稻穀之實。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強志。
大米補中益氣之功,源於其性平味甘,入脾胃經,能益氣健脾,化生氣血,從而增強人體正氣,提高抗病能力。
大米健脾養胃之功,源於其性平味甘,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生津止渴,從而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
大米益精強志之功,源於其性平味甘,入脾胃經腎經,能益氣補腎,強健筋骨,益精明目,從而增強人體精氣神,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
大米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大米是一種常見的糧食作物,可以用於各種烹飪方法。以下是一些大米的運用方法:
- 煮飯:煮飯是將大米煮熟的最常見方法。一般來說,每杯大米需要用兩杯水。將大米和水倒入鍋中,煮沸後轉小火,蓋上鍋蓋,煮至水分吸收完畢即可。
- 蒸飯:蒸飯可以使大米更加鬆軟可口。將大米洗淨,放入蒸鍋中,加入適量水,蓋上鍋蓋,蒸熟即可。
- 炒飯:炒飯是一種快捷方便的烹飪方法。將大米洗淨,瀝乾水分,加入食材炒熟即可。
- 煲粥:煲粥可以使大米更加軟爛,營養更易吸收。將大米洗淨,加入適量水,加入食材,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煲至熟爛即可。
- 做甜品:大米可以用來製作各種甜品,如米糕、年糕、湯圓等。
- 做菜餚:大米可以用來製作各種菜餚,如炒飯、炒菜、煲湯等。
大米的用量根據烹飪方法和個人喜好而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每人每天的米飯攝入量約為200-300克。以下是一些大米烹飪的注意事項:
- 大米要清洗乾淨,去除雜質。煮飯時,水量要適量,一般為每杯大米兩杯水。
- 煮飯時,要注意火候,不要煮過火。
- 炒飯時,要注意食材的搭配,不要放太多油。
- 煲粥時,要注意時間,不要煲太久。
- 做甜品時,要注意配料的比例。做菜餚時,要注意調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大米的注意事項
- 會動氣:新熟的大米會促進氣血運行,不宜一次食用過多。
- 熱中、脣口乾:常吃乾飯容易導致體內燥熱,出現口脣乾裂等症狀。
- 忌與蒼耳同食:大米與蒼耳一起食用可能造成心痛。
- 忌與馬肉同食:大米與馬肉同食會誘發痼疾(長期存在的疾病)。
- 不易吸收礦物質:大米中的植酸會影響鐵、鋅等礦物質的吸收,食用時應避開含有這些礦物質豐富的食物。
- 適當食用:大米屬於高碳水化合物食物,過量食用會導致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建議每日攝取200-300克。
- 避免過敏反應:大米含有麩質蛋白質,有些人會對麩質過敏,應避免食用大米。
大米相關的方劑
大米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