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安胎和氣散中使用訶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作用:
- 收斂固澀,止瀉安胎:訶子性澀,具有收斂固澀之效,可固攝胎氣,防止滑胎。對於妊娠期間因脾胃虛弱、氣血不足而導致的胎動不安、滑胎等症狀,訶子能起到收斂固澀,止瀉安胎的作用。
- 清熱解毒,潤腸通便:訶子性寒,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解妊娠期間因燥熱而引起的胎動不安、胎熱等症狀。此外,訶子還具潤腸通便之效,能改善孕婦便祕問題,避免便祕造成胎兒宮內缺氧,進而導致胎動不安。
安胎和氣散中包含白朮,其原因如下:
- 補脾益氣,固攝胎元: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孕婦胎氣不足,常有脾虛氣弱、胎動不安、下腹墜脹等症狀,白朮能補脾益氣,固攝胎元,使胎兒安穩著牀,防止流產。
- 燥濕化痰,止咳安胎:白朮亦有燥濕化痰之效,能化解孕婦體內濕痰,減輕咳嗽氣喘等症狀,防止痰濁上擾胎兒,達到安胎之效。
安胎和氣散中加入陳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理氣和胃: 陳皮味辛、苦,性溫,歸脾、肺經,具有理氣和胃、燥濕化痰之效。孕婦懷胎期間,容易出現胃氣不和、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等症狀,陳皮能有效緩解這些不適,使孕婦脾胃功能正常運作,利於胎兒生長發育。
- 安胎止嘔: 陳皮入脾胃經,能調和氣機,使脾胃功能正常,有助於胎兒的穩定。同時,陳皮也具有止嘔的作用,可以緩解孕婦妊娠反應,達到安胎目的。
因此,安胎和氣散中加入陳皮,既能理氣和胃,又能安胎止嘔,可有效改善孕婦體質,促進胎兒健康成長。
安胎和氣散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止嘔: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之功效。孕婦常因氣血虛弱、寒邪內侵而出現妊娠嘔吐,生薑能溫中散寒,止嘔止吐,緩解孕婦的妊娠反應。
- 調和脾胃: 生薑能促進胃液分泌,增強消化功能,有助於孕婦的脾胃運化,促進營養吸收,更好地為胎兒提供營養。
總而言之,生薑在安胎和氣散中起到溫中止嘔、調和脾胃的作用,有助於穩定胎氣,改善孕婦的體質,保障胎兒的健康成長。
安胎和氣散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和胃降逆: 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孕婦懷孕期間,體內氣機易於紊亂,肝氣鬱結,脾胃虛弱,導致胎氣不穩,容易出現腹痛、噁心嘔吐等症狀。木香可以疏肝理氣,和胃降逆,調節氣機,使胎兒穩定安寧。
2. 健脾益氣,固攝胎元: 木香還具有健脾益氣的作用,可以增強脾胃功能,幫助孕婦消化吸收,改善營養狀況,從而為胎兒提供充足的營養,促進胎兒生長發育,防止胎兒流產。
安胎和氣散中加入白芍,主要考量其兩大功效:
- 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懷孕期間,女性容易因荷爾蒙變化而情緒波動,肝氣鬱結,導致胎兒不安。白芍具有養血柔肝功效,可疏肝解鬱,使氣血調和,安撫胎兒。
- 斂陰止血,固攝胎兒: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可斂陰止血,防止孕婦出現先兆流產或出血的情況。同時,白芍能固攝胎兒,防止其滑脫,起到安胎的作用。
白芍的加入,可有效緩解孕婦肝氣鬱結,並穩定胎兒,起到安胎和氣的作用。
安胎和氣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調和脾胃的作用。安胎和氣散中,往往包含一些藥性較烈、容易傷脾胃的藥材,而甘草可以起到緩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對孕婦造成過大的刺激。
- 固本培元,增強體質:甘草除了緩和藥性之外,還有固本培元的功效。孕婦在懷孕期間,身體相對虛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甘草可以補益脾氣,增強身體抵抗力,有助於孕婦抵抗外邪,保障胎兒的健康成長。
主治功效
安胎和氣散之主治功效分析
安胎和氣散,為一經典之安胎方劑,其主治功效在多部醫學典籍中皆有記載,綜觀各家之論述,可知其主要針對妊娠期間因胎氣不穩所致之相關症狀,具體而言,可歸納如下:
一、主治症候
安胎和氣散主要針對以下症狀:
- 胎冷腹脹虛痛:妊娠期間,因體質虛寒或飲食不慎,導致胎氣受冷,腹部出現脹滿、隱痛之感,此為本方主治之核心。
- 兩脅虛鳴:脅肋部位出現虛弱性的鳴響,多因氣機不暢所致,亦與胎氣不穩相關。
- 臍下冷疼欲泄:臍下部位有冷痛感,且伴隨欲瀉之感,此乃脾腎虛寒、下元不固之表現。
- 小便頻數,大便虛滑:小便次數增多,大便稀溏,甚或滑脫,此乃脾腎氣虛、固攝失職之象。
以上症狀之出現,多因孕婦於妊娠期間,飲食不節,貪食瓜果生冷之物,或當風取涼,感受寒邪,以致胎氣受損,子身不安,進而導致母體出現上述不適。
二、治療原理
安胎和氣散之組方,可謂配伍精當,其治療原理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方中高良薑、生薑溫胃散寒,驅除體內之寒邪,配合木香行氣止痛,緩解腹脹疼痛。訶子亦具理氣止痛之功,更能固腎安胎。
- 健脾燥濕,和胃調中:白朮健脾燥濕,以強盛後天之本,陳皮理氣化痰,和胃調中,二藥合用,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使氣機暢達,消除腹脹不適。
- 養血調經,緩急止痛:白芍養血柔肝,可緩解腹部之拘急疼痛,調和氣血,使胎氣安穩。
- 調和諸藥,補中益氣:甘草調和諸藥,並能補中益氣,使全方藥性和諧,增強療效。
- 米炒:陳米炒用,可增強健脾止瀉之功。
綜合觀之,安胎和氣散以溫中散寒為基,兼以理氣止痛、健脾和胃、養血安胎,諸藥合用,共奏溫經散寒、理氣和中、健脾安胎之功,使胎氣安穩,諸症自解。
三、古籍論述
《世醫得效方》、《女科百問》、《女科旨要》、《嚴氏濟生方》、《胎產祕書》、《家傳女科經驗摘奇》、《竹林女科證治》、《婦科玉尺》、《濟生產寶》等諸多醫籍均有提及安胎和氣散,可見其在古代婦科臨牀之應用廣泛,且療效確切。
諸家均指出,此方專治因胎冷導致之腹脹虛痛、兩脅虛鳴、臍下冷痛、小便頻數、大便虛滑等症狀,並強調胎氣既成,若因飲食不慎、感受寒邪,則易致胎氣不安,此時急需服用本方以安胎。
雪巖禪師於《女科旨要》中更提及,初月胎形不穩,虛弱之婦易有胎氣不安之症,此時亦可服用本方。又提及慣墮胎者,可於一月內服用安胎和氣散以保胎。
四、總結
安胎和氣散,其組方平和,藥效穩健,針對胎氣受寒、脾胃虛弱所致之妊娠不適具有顯著療效。通過溫中散寒、理氣和中、健脾安胎等手段,使胎氣安穩,母體康健,實為妊娠期之良方。
傳統服藥法
訶子(煨)1兩,白朮1兩,陳皮半兩,高薑(炒)半兩,木香(煨)半兩,白芍藥半兩,陳米(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5片,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忌生冷。
安胎和氣飲(《奇效良方》卷六十三)、安胎利氣飲(《宋氏女科》)、安和飲(《醫鈔類編》)卷十七)。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可用,但孕期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安胎和氣散, 出處:《女科百問》卷下。 組成:訶子(煨)1兩,白朮1兩,陳皮半兩,高薑(炒)半兩,木香(煨)半兩,白芍藥半兩,陳米(炒)半兩,甘草(炙)半兩。 主治:胎冷,腹脹虛痛,兩脅虛鳴,臍下冷疼欲泄,小便頻數,大便虛滑。
安胎和氣散, 出處:《葉氏女科》卷二。 組成:白朮(蜜炙)1錢5分,廣陳皮(去白,鹽制)1錢,白芍(炒)1錢,黃芩(酒炒)1錢,當歸身1錢6分,茯苓8分,香附(鹽水制)2錢,川芎5分,炙甘草5分。 主治:妊娠4月,倦卧不安,或口苦頭痛,腳弱及腫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