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百問
《女科百問》:南宋婦科醫學的奠基之作
南宋醫家宋仲甫所著的《女科百問》,是中醫婦科學領域中一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著作。本書以問答體裁撰寫,條理清晰地闡述了婦女獨特的生理特點、常見病症的病因病機以及相應的診治原則與方藥。透過對此書核心內容的深入分析,不僅能理解其學術價值,更能體會其對後世中醫婦科發展所產生的深遠影響。
一、男女之本源與天癸之論:生命之始的陰陽觀
《女科百問》開篇即以精闢的論述,奠定全書的理論基礎。作者指出:「男子以精為本,女子以血為源。」此觀點深植於中醫陰陽學說之中,認為男子屬陽,以貯藏和發洩精氣為生理核心;女子屬陰,以化生和調攝陰血為生理根本。陰陽交融、精血互資,構成了人類生命的本源。
書中對「天癸」概念的闡述尤為重要,被視為女子生殖生理成熟的關鍵標誌。作者引述《內經》「二七而癸至」之說,並進一步闡釋,認為女子在二七之年(約14歲)時,腎氣達到全盛,此時腎的精氣充盈,進而推動沖脈與任脈這兩條與女性生殖密切相關的經脈通暢。沖脈主血海,任脈主胞胎,沖任通盛,使得經血開始規律地盈滿並應時而下,此即天癸至的表現。這股「天真之氣」,與水之壬癸之性相類,從北方腎水而來,標誌著女子生殖功能的啟動和成熟。天癸的生成與運行,是女子具有月經和生育能力的前提,此理論為理解婦女生理週期和相關病理變化提供了核心框架。
書中還從精血本源出發,探討了生育的質量問題,認為子女形體肖似父母,源於精血的稟受。若父母精血有所虧虛,可能導致子女體質不全。同時,作者也警示了不當的性行為(如精未通而交,或陰已痿而強行)以及頻繁的性生活與生育對精血的耗損,可能引發多種疾病,乃至影響壽命,體現了對順應自然、節制房事的養生觀念。對於鳥獸無天癸而能生育的特例,作者解釋為其精血往來尾間,儘管生理結構不同,但仍歸於精血化生的普遍原理。
二、古法順應與婦女病因:陰柔體質與情志為病之基
在探討婦女病因之前,宋仲甫回歸古代禮法,提倡「男子三十而娶,女子二十而嫁」的婚育年齡觀。他認為這是順應「天以剛陽為尊,地以柔陰而卑」的自然法則,男子三十而陽氣剛強,女子二十而陰氣柔順,在陰陽平衡、體質最為充盛的時期結合,所生子女健康強壯,是謂「乾坤之體定矣」。若過早或過晚嫁娶,都可能導致陰陽虧損,影響生殖健康。
針對婦人多病且病情複雜難愈的原因,書中提出了深刻的見解。作者認為,婦女體質屬陰,常與濕邪相伴,這是其易感病邪的內在基礎。更重要的是,從青春期「十四以上,陰氣浮溢」開始,婦女在生理上經歷著月經、妊娠、分娩、哺乳等特殊階段,這些生理變化本身就容易耗傷氣血,導致體質波動。此外,婦女在社會生活中常面臨複雜的情感困擾,「百想經心」,「慈戀憎愛疾妒憂恚,染著堅牢,情不自制」,這些強烈或持續的情志刺激會嚴重損害氣血,內傷臟腑,外損容顏,成為許多婦科疾病的深層病因。例如,情志不和可能導致氣機鬱滯,進而影響血液運行,出現月經不調、瘀血停滯等問題。
書中還列舉了一些外在因素和生活習慣對婦女健康的影響,包括飲食不節、勞傷過度、胎產損傷未癒合即行房事、以及感受風寒濕邪(特別是提及在露天廁所便利時容易受風寒侵襲,可導致「十二痼疾」)。這些內外因素相互交織,使得婦女病症表現得複雜多樣,且因情志因素根深,故往往「療之難瘥」,比男子疾病更為棘手。儘管如此,作者也指出,對於非婦女特有的四時節氣、虛實寒熱等外感病,其治療原則與男子相同,唯獨妊娠期間需特別慎用有毒的藥物,以免傷胎。
三、月經病的診治:辨證求本,調和氣血
《女科百問》對月經病的論述是其核心內容之一,詳細分類並提供了具體治療思路與方劑。書中指出,月經病表現多樣,常見的有月經週期異常(或前或後)、經量異常(過多或過少)以及伴隨疼痛等。作者批判當時醫家籠統地稱之為「經病」,未能深入分析其陰陽虛實。
他明確指出,月經的異常是陰陽失調、氣血不和的表現。若「陽氣盛乘陰」,血流散溢,表現為月經量多且提前;若「陰氣盛乘陽」,胞宮寒冷,氣血運行不暢,則表現為月經量少且延後。因此,治療的根本原則是「和其陰陽,調其氣血,以平為福」。
書中針對不同病機提供了經典方劑:
- 陽氣勝陰,經量多而提前: 推薦使用當歸飲和沉香降氣湯。當歸飲中的當歸、熟地、川芎、白芍是補血活血、調和營衛的基礎,加入黃芩清熱瀉火,白朮健脾益氣,意在抑陽助陰,調理經脈。沉香降氣湯中的烏藥、沉香、香附、砂仁等,旨在理氣降逆,通暢氣機,因氣行則血行,對於氣鬱化火或氣逆導致的血熱、血溢有效。
- 陰氣勝陽,經量少而延後: 推薦使用七物湯和紫石英丸。七物湯包含當歸、川芎、白芍、莪朮、川薑、熟地、木香,其中當歸、芎、芍、熟地補血活血,川薑溫中散寒,莪朮、木香行氣破瘀,整體偏於溫養氣血、化瘀散寒,適用於營衛氣虛、胞寒血滯導致的月經不調。紫石英丸更是匯集多味溫陽補腎、化瘀行氣、安神固澀之品(如紫石英、禹餘糧、人參、龍骨、川烏、桂心、杜仲、桑寄生、五味子、遠志、澤瀉、當歸、石斛、蓯蓉、乾薑、甘草、川椒、牡蠣),主治月經量少、延後、腹痛等由胞宮虛寒、氣滯血瘀引起的病症。
此外,書中還提供了處理崩漏不止的金華散和五靈脂散,治療月經不通、疼痛、血瘕的通經丸,以及廣泛用於衝任虛損、月經不調(無論量多或少)、崩漏、產後瘀血、久不受胎等病症的溫經湯。這些方劑多以補氣養血、溫暖胞宮、活血化瘀、理氣調經為主要思路,體現了婦科「經水為病,皆屬肝脾腎」以及「調經即所以種子」的治療理念。
對於月經依時來潮但不暢利的問題,書中分析了其涉及的經脈(沖任、手太陽、手少陰)及其功能(沖任主血海胞胎,手太陽少陰與乳汁、月水有關),認為其病因多為勞傷氣血導致體虛,外受風冷侵襲經絡,寒邪搏於血氣,使血得冷而凝滯,故經行不暢。為此,提出了滋養血海的養榮湯,強調氣血充足、經脈溫暢是月經順利的基礎。
四、妊娠病與產後調理:重視胎元,強調氣血
儘管提供的文段中對妊娠病和產後調理的詳細問答不多,但從第三問關於避毒藥的告誡以及第六問溫經湯適用於「曾經損孕,瘀血停留」來看,《女科百問》對妊娠和產後階段的重視是貫穿全書的。作者強調妊娠期間用藥需格外謹慎,有毒之藥絕對禁用,以保護胎兒,體現了「有胎皆為病」的慎重態度。
書中通過簡要提及妊娠常見的腹痛、氣虛、胎動不安等病症,並提到如養榮湯等方劑,暗示本書對這些問題有深入討論。養榮湯雖在提供的文本片段中與月經不暢相關聯,但其滋補氣血的功效對於妊娠期間氣血虧虛、胎元不固的情況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對於產後調理,書中雖未提供詳細問答,但從其對婦女以血為源、易於血虛的強調,以及溫經湯治療產後瘀血的應用,可以推斷作者非常重視產後氣血的恢復和瘀血的清除,這是防止產後疾病、保障婦女健康的關鍵。如介紹中提到的膠艾湯等方劑,正是中醫常用的溫經止血、養血安胎或化瘀善後的方劑,這些都印證了《女科百問》在產後氣血調養方面的全面性。
五、情志病與內外因素:情緒與健康的緊密聯繫
如前所述,《女科百問》非常重視情志因素在婦女疾病中的作用。第三問中將「慈戀憎愛疾妒憂恚」列為婦女病根深難治的重要原因。儘管提供的文本片段未詳細描述情志疾病本身的症狀和治療方劑,但根據介紹中的說明,本書確實討論了悲喜無度、憂思過度等情志失調如何損害氣血,導致驚悸、恍惚等神志病變。
這部分內容揭示了中醫「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認為心理狀態與生理健康密切相關,尤其是在生理特點敏感、容易氣血失調的婦女體質中表現得更為突出。治療此類病症,需要從調養氣血入手,同時疏解鬱滯的情志。介紹中提及的經濟丹、大棗湯等方劑,推測應具有養血安神、開鬱理氣的功效,用以恢復情志平衡,治療相關病症。
六、其他特色病症的處理:兼顧外感與內傷
除了針對婦女特有生理病理的討論,《女科百問》也兼顧了婦女可能遭受的其他病邪侵襲或內傷所致的病症。書中雖然未在提供的片段中詳細展開,但介紹中提到處理婦女因風寒導致的身體疼痛、頭暈目眩以及消化不良等問題。
這說明《女科百問》並非僅限於婦科專病,而是將婦女視為一個整體的人來看待其疾病。婦女體虛易感外邪(如第三問提及的受風寒濕),可導致經絡痺阻出現疼痛、頭暈等症狀;飲食不節(第三問提及)可導致消化系統問題。對於這些兼夾病症,作者同樣採用了辨證施治的方法。介紹中提及的芎羌散和玉真丸用於頭暈頭痛,顯然著眼於疏風通絡止痛,紫金丹用於腹脹嘔吐則偏重於健脾和胃、消食化積。這些內容補充了《女科百問》的應用範圍,顯示了其治療思路的廣泛性和靈活性。
七、對後世的影響:婦科醫學的寶貴遺產
宋仲甫的《女科百問》在中醫婦科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它系統地整理和發展了前代醫家對婦女疾病的認識,特別是深入闡述了天癸、沖任二脈在婦女生理病理中的作用,將月經不調、崩漏、不孕等常見病症的病因明確歸結為陰陽失調、氣血失和、情志失暢,並提出了以調補氣血、溫養胞宮、疏理情志、活血化瘀為核心的治療原則和具體方藥。
書中的辨證思路清晰,理論與實踐結合緊密,所載方劑療效顯著,為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其對婦女特殊生理的強調,對情志因素致病的深入洞察,以及對月經、妊娠、產後等不同階段病症的分類和處理,都對後來的婦科醫學產生了深遠影響。許多後世著名的婦科著作,如明代的《婦科心法要訣》、清代的《傅青主女科》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繼承和發展了《女科百問》的學術思想,例如對肝脾腎與婦科的關係、氣血在婦科病中的核心地位等論述,都能看到《女科百問》的影子。這使得本書成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重要著作。
結語
綜觀《女科百問》全書,它不僅是一部針對婦科疾病進行問答式診治的實用手冊,更是一部深刻體現中醫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的經典之作。宋仲甫基於陰陽五行、氣血經絡學說,結合婦女獨特的生理病理特點,對常見和疑難婦科病症進行了系統而詳盡的分析。書中對天癸、沖任的闡述,對女性體質易感性及其內外病因的分析,以及針對不同證型提供的具體方劑,都展現了其高超的醫學水平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女科百問》不僅為當時和後世醫家提供了寶貴的診治指南,其蘊含的「以血為源」、「調和氣血」、「重視情志」等思想,至今仍是中醫婦科學的核心理念。儘管時代變遷,但書中對婦女健康問題的深刻洞察和治療原則,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是中醫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