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百問》~ 卷下 (19)
卷下 (19)
1. 第八十五問產後乍寒乍熱
答曰。陰陽不和。敗血不散。皆令乍寒乍熱。產後血氣虛損。陰陽不和。陰勝則乍寒。陽勝則乍熱。陰陽相勝。則或寒或熱。若因產勞傷臟腑。血弱不得宣越。故令敗血不散。入於肺則熱。入於脾則寒。醫人誤作瘧疾治。謬矣。陰陽不和。宜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宜奪命丹。又問二者何以別之。答曰。時有刺痛者。敗血也。但寒熱無他證者。陰陽不和也。
增損四物湯
白話文:
回答說,陰陽不調,敗血不散,都會導致忽冷忽熱。產後血氣虛弱,陰陽不調,陰盛則忽冷,陽盛則忽熱,陰陽相勝,則時冷時熱。如果因為生產勞累損傷了臟腑,血氣虛弱,不能宣通,就會導致敗血不散。入肺則熱,入脾則寒。醫生誤診為瘧疾治療,這是錯誤的。陰陽不調,應增損四物湯。敗血不散,應服奪命丹。又問這兩種情況如何區別。回答說,有刺痛感的是敗血。只有寒熱而沒有其他症狀的是陰陽不調。
當歸,芍藥,人參,川芎,乾薑(各一兩),甘草(炙四分)
白話文:
當歸、芍藥、人參、川芎、乾薑(各6克),炙甘草(2.4克)
上為㕮咀。每服二錢。水一盞。薑五片。煎六分。去滓。熱服。
增損柴胡湯。治婦人產後虛羸。發寒。飲食少。腹脹。
白話文:
上方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兩錢。用水一碗,加薑五片,煎至六分滿,去渣,趁熱服下。
增損柴胡湯,用於治療婦女產後體虛,畏寒,食慾不振,腹部脹滿。
柴胡(三錢),人參,甘草,半夏,白芍,陳皮,川芎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水盞半。薑三片。棗一枚。煎七分。溫服。食後。日三服。
白話文:
柴胡(九公克),人參,甘草,半夏,白芍,陳皮,川芎。
豬腎湯。治產後日淺。久坐。視聽言語多。或運動勞力。遂覺頭項及肢節皮肉疼痛。乍寒乍熱。此是蓐勞。
白話文:
豬腎湯。治療產後日淺。長久坐下。視聽說話過多。或運動勞力。忽然感到頭頸和四肢的皮膚肌肉疼痛。忽冷忽熱。這是蓐勞。
豬腎(一對去脂膜),當歸,芍藥,生薑(各三兩),桂心,蔥白(二合)
白話文:
豬腎一對,去除脂肪膜。當歸、芍藥、生薑各三兩。桂心、蔥白各二合(合,古代計算容量的單位,合,容量比升少一倍)。
上以水八升。緩火煮腎汁六升。澄清內入諸藥。煮取二升。分三次溫服。
加減八珍湯
白話文:
先用八升水,慢火煮到腎汁剩下六升,過濾清澈後加入各藥材,再煮到剩下兩升,分三次溫服。
當歸(一錢半),川芎(一錢),熟地(薑汁炒五錢),白朮(一錢),白茯苓(一錢),人參(三分)益母草(一錢),陳皮(五分),砂仁(五分)
白話文:
當歸(1.5錢),川芎(1錢),熟地(用薑汁炒過5錢),白朮(1錢),白茯苓(1錢),人參(0.3錢)益母草(1錢),陳皮(0.5錢),砂仁(0.5錢)
上為㕮咀。水一鍾半。煎七分。食前溫服。二劑後。與益母丸間服。服益母丸用芎歸湯送下。
白話文:
將頂部切碎。水一碗半。煎七分。飯前溫熱服用。二劑後。與益母丸交替服用。服用益母丸時,用芎歸湯送服。
2. 第八十六問產後四肢虛腫
答曰。產後敗血乘虛。停積於五臟。不行經絡。流入於四肢。留滯日深。卻還不得。腐壞如水。故令四肢面目浮腫。醫人不識。便作水氣治。凡治水氣。多用導水藥。極虛。夫產後既虛。是謂重虛。往往因致夭枉。但服調經散。自然血行腫消。
調經散(此方百發百中)
白話文:
回答說。產後身體虛弱,敗血便會乘虛而入。停積在五臟六腑中,無法在經絡中運行,流入四肢,滯留時間越久,就越難排出體外。腐壞成水,因此導致四肢和麪部浮腫。醫生不認識,往往當成水腫來治療。凡治療水腫,多用排水的藥。極其虛弱。產後本就虛弱,再加上水腫,就是重虛。往往因此導致死亡。只要服用調經散,自然氣血運行,腫脹就會消失。
沒藥(研),琥珀(研各一分),官桂,赤芍,當歸(各一兩),細辛,麝香(研各半分),甘草(炙二錢嚴氏方中多此一味藥)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七。生薑汁溫酒各少許調服。
白話文:
沒藥(研磨成粉末),琥珀(研磨成粉末,各一份),官桂,赤芍藥,當歸(各一兩),細辛,麝香(研磨成粉末,各半分),甘草(炙烤過的,二錢,嚴氏方中多了此藥材)
正脾散。治大病之後。脾氣虛弱。中滿腹脹。四肢虛浮。狀若水氣。此藥治之。及產後四肢浮腫。
白話文:
正脾散。治療大病過後,脾氣虛弱,腹中飽脹,四肢浮腫,好像得了水氣。這帖藥可以治療以上的症狀。也適用於產後四肢浮腫。
莪朮,香附,茴香(炒),甘草(炙),陳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煎燈心木瓜湯調下。
白話文:
莪朮、香附、茴香(炒過)、甘草(炙過)、陳皮(各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