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百問》~ 卷下 (18)
卷下 (18)
1. 第八十三問產後血運
答曰。產後氣血暴虛。未得安靜。血隨氣上。迷亂心神。故眼花。甚者令人迷絕。口噤神昏氣冷。醫者不識。呼為暗風。若作此治。病必難愈。但服清魂散。
澤蘭葉(二分半),人參(二分半),荊芥穗(一兩),川芎(半兩),甘草(炙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熱湯溫酒各半盞調。下咽喉即開眼氣定。人事省。
七寶散。初產後調血和氣。補虛。壓驚悸。治虛運。
硃砂(研),桂心,乾薑(炮),當歸,羚羊角,川芎,人參,茯苓(各半分)
上為細末。若產婦平和。三日以前。直至滿月。每日各取一字。以羌活豆淋酒調下。空心服。若覺心胸煩熱。即減桂姜。冷即加之。腹痛加當歸。心悶加羚羊角。心胸氣短加桂。不下食或噁心加人參。虛顫加茯苓。以意斟酌。日二服。夜一服。不飲酒者。童便酒少許調下。
白話文:
答:產後氣血極度虛弱,又沒得到充分休息,導致血氣跟著往上衝,擾亂心神,所以會眼花。嚴重的話,會讓人昏迷不醒、牙關緊閉、神智不清、四肢冰冷。醫生如果不懂,就會說是得了「暗風」。如果這樣醫治,病情一定很難好轉。只要服用清魂散就可以了。
清魂散的藥方:澤蘭葉(二分半)、人參(二分半)、荊芥穗(一兩)、川芎(半兩)、炙甘草(一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熱開水和溫酒各半杯調和,吞下後很快就能睜開眼睛,氣息平穩,恢復意識。
七寶散:適合產後初期調和氣血、補虛、壓制驚悸、治療因虛弱引起的暈眩。
七寶散的藥方:硃砂(磨成粉)、桂心、乾薑(炮製過)、當歸、羚羊角、川芎、人參、茯苓(各半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如果產婦身體狀況平和,生產後三天內到滿月,每天取一字份量,用羌活豆淋酒調服,空腹服用。如果覺得心胸煩熱,就減少桂心和乾薑的用量;如果覺得冷,就增加用量。腹痛時加當歸,心悶時加羚羊角,心胸氣短時加桂心。如果食慾不振或噁心,就加人參;如果身體虛弱顫抖,就加茯苓。根據情況自行斟酌用藥,每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不喝酒的人,可以用少量童便酒調服。
2. 第八十四問產後口乾痞悶
答曰。產後宮胃太虛。血氣未定。食麵太早。胃不能消化。面毒結聚於胃脘。上熏胸中。是以口乾煩渴。心下痞悶。醫者不識。認為胸膈壅滯。此宜服見晛丸。
薑黃,京三稜,蓽澄茄,人參,青皮,高良薑,莪朮(各等分)
上為末。用細蘿蔔慢火煮令爛。研細。將汁煮糊為丸。桐子大。蘿蔔湯下。不拘時。
木香丸。治婦人有妊傷食。
京三稜(此藥能落胎不可用前胡五分代之產後用之無礙),木香,人參,茯苓(去皮各二錢)
上為細末。麵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熟水送下。
白朮散。治氣不調和飲食。許學士云。妊婦傷食難得藥。惟此二方穩捷。
白朮(炒一兩),乾紫蘇(一兩),白芷(微炒三錢),人參(七錢半),川芎,訶子皮(一本作肉)青皮(各半兩),甘草(二錢半)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煎七分。溫服。不拘時候。
六君子湯。治胸膈痞塞。脾寒不嗜食。燥藥不得服。
枳殼(麩炒),陳皮,人參,白朮,白茯苓,半夏(洗各等分)
上為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五片。煎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白話文:
回答:產後因為子宮和腸胃都太虛弱,血氣尚未穩定,太早吃麵食,導致腸胃無法消化,麵食的毒素積聚在胃部,向上熏蒸胸腔,所以會口乾、煩躁口渴、心下痞悶。醫生如果不了解這個情況,可能會認為是胸膈堵塞。這種情況應該服用見晛丸。
見晛丸的組成: 薑黃、京三稜、蓽澄茄、人參、青皮、高良薑、莪朮,各藥材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小火慢煮蘿蔔至爛,搗成泥。將蘿蔔汁煮成糊狀,再將藥粉與蘿蔔糊製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用蘿蔔湯送服,不拘時辰。
木香丸:治療婦女懷孕期間因飲食不當而引起的傷食。 木香丸的組成:京三稜(此藥能墮胎,不可用,改用前胡五分代替,產後用則無礙)、木香、人參、茯苓(去皮),各二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麵糊製成丸子,如綠豆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開水送服。
白朮散:治療氣機不調,飲食不適。許學士說,孕婦傷食很難找到適合的藥物,只有這兩個方子穩妥有效。 白朮散的組成:白朮(炒過,一兩)、乾紫蘇(一兩)、白芷(微炒,三錢)、人參(七錢半)、川芎、訶子皮(或用訶子肉)、青皮,各半兩、甘草(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加生薑三片,煎至七分。溫服,不拘時辰。
六君子湯:治療胸膈痞塞、脾胃虛寒、食慾不振,不宜服用燥熱藥物的人。 六君子湯的組成:枳殼(麩炒過)、陳皮、人參、白朮、白茯苓、半夏(洗過),各藥材等分。 將以上藥材切成小塊。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二碗,加生薑五片,煎至一碗。去除藥渣,溫服,不拘時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