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仲甫

《女科百問》~ 卷下 (14)

回本書目錄

卷下 (14)

1. 第七十五問小便或有利者或有不通

答曰。小腸為盛受之府。膀胱乃州都之官。啟玄子云。位當孤府。故謂都官。居下內空。故藏津液。若得氣海之氣。則能泄注也。或受熱滲於脬。脬屈擗而系轉。故使小便不通利也。或腎胞有冷。不能溫制於水道。故小便日夜十數行。甚者至於亂夢恍惚。寒者宜大建中湯蓯蓉丸。熱者琥珀散。方見指迷方。

萆薢丸。益腎固氣。小便頻數。

白話文:

答說:小腸是盛受五穀的地方,膀胱是儲存津液的官員。啟玄子說:膀胱的位置像是孤獨的府邸,所以稱為官府。膀胱位於下方,內部是空心的,所以可以儲藏津液。如果膀胱得到氣海的氣,就能夠排洩津液。有些人因為熱邪滲透到膀胱,導致膀胱屈曲、扭曲,轉動不靈,因此小便不通利。有些人因為腎臟有寒邪,無法溫養水道,所以小便日夜頻繁,甚至出現亂夢、恍惚的症狀。如果病人屬於寒證,則應該服用大建中湯或蓯蓉丸。如果病人屬於熱證,則應該服用琥珀散。具體的方劑請參考《指迷方》。

萆薢(青鹽三銖水半盞煮熟秤取半兩),金毛狗脊(炮三分),益智子(捶碎鹽炒半兩),肉蓯蓉(一兩切焙),菟絲子(半兩酒浸研),巴戟(半兩),杜仲(麩炒半兩),黃耆(一錢)

白話文:

  • 萆薢:用三銖青鹽和半盞水煮熟,秤取半兩。

  • 金毛狗脊:炮製三分。

  • 益智子:捶碎後用鹽炒半兩。

  • 肉蓯蓉:切片後焙製一兩。

  • 菟絲子:用酒浸泡後研磨半兩。

  • 巴戟:半兩。

  • 杜仲:麩炒半兩。

  • 黃耆:一錢。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淡鹽湯米湯下。冬葵子散。治妊娠胎不安。小便淋瀝。小肚疼痛。

白話文:

  1.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淡鹽湯或米湯下。

現代文: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酒糊,做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四十丸,空腹時用淡鹽湯或米湯送服。

  1. 冬葵子散。治妊娠胎不安。小便淋瀝。小肚疼痛。

現代文:冬葵子散,治療妊娠胎兒不安,小便淋漓,小腹疼痛。

冬葵子(炒),柴胡,桑白皮,赤茯苓,赤芍,當歸(各等分)

白話文:

冬葵子(炒過)、柴胡、桑白皮、赤茯苓、赤芍、當歸(各等分)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水盞半。薑五片。蔥白七寸。煎七分。去滓溫服。車前子散。除下焦留熱。小便不通。淋瀝作痛。

白話文:

上為㕮咀,每次服用四錢,水半盞,薑五片,蔥白七寸,煎至七分,去渣溫服。車前子散,可以消除下焦留熱,治療小便不通,淋漓作痛的症狀。

車前子,檳榔,木通,陳皮,赤芍,赤茯苓,當歸,滑石,石韋(炙去毛各一兩)

白話文:

車前子、檳榔、木通、陳皮、赤芍、赤茯苓、當歸、滑石、石韋(均須炙去毛,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一盞。溫服。以利為度。未利者再服。食前。忘憂散。治心經蓄熱。小便赤澀不通。淋瀝作痛。

白話文:

上半身偏寒症。每次服用五錢藥材。加入二杯水。煎成一杯藥。溫熱服用。以大便通暢為準。若大便不通暢則再服用一次。在飯前服用。忘憂散。治療心經積蓄熱氣。小便赤黃澀痛不通。淋漓滴瀝作痛。

琥珀(不拘多少)

上為細末。每服五分。濃煎萱草根湯調下。食前。

白話文:

琥珀(用量不限)

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分。用濃煎的萱草根湯送服。飯前服用。

2. 第七十六問大便或利或秘

答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獨受陰陽之濁。化其糟粕。傳不潔之道。若三焦不調。臟腑不和。受熱則津液竭燥。腸胃痞澀。大便不通。有寒則腹痛腸鳴。水穀並下。故熱則宜清而通之。寒則宜溫而固之。

白話文:

答說:大腸是傳輸和排泄的器官,各種變化都由此產生。大腸獨自接受陰陽之濁,改變糟粕,傳輸不潔之物。如果三焦不調,臟腑不和,受到熱則津液耗盡乾燥,腸胃壅塞不通,大便不通。受到寒則腹痛腸鳴,水穀並下,因此熱則宜清熱通便,寒則宜溫補固腸。

建中散。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宿寒留飲。停積不消。心腹刺痛。脅肋膨脹。嘔吐痰涎。逆噫氣。吞酸。腸鳴泄痢。水穀不化。肢體倦怠。不思飲食。

白話文:

建中散。治療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老寒留有飲積。停積物不消失。心腹刺痛。脅肋腫脹。嘔吐痰涎。打嗝放屁。吞嚥酸水。腸鳴瀉痢。水穀不消化。四肢疲倦。不想吃飯。

青皮(一本無青皮),棗子(一斤),厚朴(一斤),甘草,半夏(湯泡洗浸五兩),陳皮(八兩),乾薑(炮五兩)

以上六味。用水三斗煮。令水盡焙乾。

白話文:

  • 青皮:沒有提到

  • 棗子:一斤

  • 厚朴:一斤

  • 甘草:沒有提到

  • 半夏:五兩,先用熱水浸泡後清洗洗

  • 陳皮:八兩

  • 乾薑:五兩,先用火炮製過

人參(去蘆一兩),藿香(一兩),訶子(炮取二兩),白朮(一兩),白茯苓(一兩),草豆蔻(去皮一兩)

上為飲子。每服二錢。水二盞。薑三片。煎六分。去渣溫服。食前。

白話文:

人蔘(去蘆兩)

藿香(一兩)

訶子(炮取二兩)

白朮(一兩)

白茯苓(一兩)

草豆蔻(去皮一兩)

四味換腸丸。治便下覺臟腑疼痛。泄痢飲食不美。因多思所致。或寒氣積。遂成其痢。(一名白朮止痢丸)

白話文:

四味換腸丸。治療大便時感覺臟腑疼痛。腹瀉痢疾,飲食不佳。因思慮過多引起。或因寒氣累積,最終形成痢疾。(別名:白朮止痢丸)

白朮(三分),訶子(炮去核取肉三分),肉豆蔻(三分),鍾乳粉(一兩)

白話文:

白朮(三錢),訶子(去殼取肉三錢),肉豆蔻(三錢),鍾乳粉(一兩)

上為細末。入鍾乳粉拌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熟水送下。止進三兩服便效。

熱者。服四順飲子。治大便不通。面赤身熱。

白話文:

上面的藥材磨成細粉。加入鍾乳石粉和麵糊混合做成丸狀,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時用溫水吞服。只需服用二到三次即可見效。

若患者有發熱症狀,應服用四順飲子,用於治療大便不通、臉色紅赤、身體發熱。

大黃,白芍,甘草,當歸(各等分)

白話文:

大黃:幫助瀉下積熱,緩解疼痛,清利尿道。

白芍:能平抑肝火,緩解疼痛。

甘草:能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緩解疼痛。

當歸:能補血活血,緩解疼痛,增強免疫力。

上為粗散。每服五錢。水盞半。煎一盞。去滓溫服。不拘時。

麻仁丸。治腸中受風。津液燥少。往往大便秘。

白話文:

上方為粗散。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一碗。去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麻仁丸。治療腸道受風。津液乾燥不足。常常會有大便乾結的情況。

麻仁(去皮研二兩),枳實(四兩麩炒),白芍(四兩),大黃(四兩炮),厚朴(二兩),杏仁(二兩)

上為細末。蜜丸梧桐子大。米飲下二十丸。未通。加至三十丸。

白話文:

麻仁(去皮研磨,二兩),枳實(四兩用麩皮炒過),白芍(四兩),大黃(四兩炮製過),厚朴(二兩),杏仁(二兩)。

寒者。理中湯。治腸胃冷熱濕。泄瀉注下。水穀不分。腹中雷鳴。及傷時氣。裡寒外熱。霍亂吐痢。手足厥冷。胸脾心疼。逆氣結氣。並皆治之。

白話文:

寒性疾病。理中湯。用於治療腸胃冷熱濕。腹瀉排泄物氾濫成災。水穀不分。腹部隆隆作響。及損傷時令之氣。內寒外熱。霍亂嘔吐腹瀉。手腳冰冷。胸脾疼痛。逆氣結氣。均可治療。

人參,甘草,白朮,乾薑(炮各二兩),肉豆蔻,砂仁(各二兩)

上為飲子。每服三錢。水盞半。煎一盞。去滓熱服。食前。

煮樸丸。治臟寒泄痢。

北棗(半斤),川芎(四兩),生薑(切片四兩)

白話文:

人參、甘草、白朮、乾薑(各二兩炒過)、肉豆蔻、砂仁(各二兩)。

以上藥材製成飲子。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煎煮至一碗。去除渣滓後趁熱服用。飯前服用。

煮樸丸,用於治療腸胃虛寒引起的腹瀉痢疾。

北棗(半斤)、川芎(四兩)、生薑(切片,四兩)。

以上三味。水三碗煎乾。將生薑厚杵爛。入棗肉一處。再杵令細。以麻油塗手。擔如小錢。慢火焙乾。入後藥。

白話文:

以上三種藥物,加水三碗煎至水乾。將生薑搗碎,加入棗肉一起再次搗碎,直到混合物細膩均勻。然後將雙手用麻油塗抹,將混合物捏成小丸,並用慢火烘乾。最後將烘乾的丸藥加入後續的藥物中。

蒼朮(米泔浸),茴香(炒),甘草(炙),官桂(去皮新者),神麯,麥櫱,(炒淨秤),莪朮(煨各四兩),砂仁,良薑(炒各二兩),肉豆蔻(煨二兩),丁香(一兩),川薑(二兩)

白話文:

蒼朮(用米泔水浸泡),茴香(炒熟),甘草(炙烤過),官桂(去除樹皮且較新的),神曲,麥麩(炒淨後秤重),莪朮(煨製,各四兩),砂仁,良薑(炒過,各二兩),肉豆蔻(煨製,二兩),丁香(一兩),川薑(二兩)

上為細末。水煮薄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百丸。米飲湯下。不拘時。

豆蔻橘紅散。溫脾養胃。消穀嗜食。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末。用水煮成稀糊狀,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米湯送服,不拘時間。

豆蔻橘紅散,具有溫暖脾臟、養護胃部、促進消化和增加食慾的功效。

丁香,木香(一兩),白豆蔻(仁),人參,白朮,厚朴,神麯,乾薑(炮),半夏曲(炒),陳皮(去白),藿香葉(去土),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薑三片。棗一個。煎七分。去滓空心溫服。

白話文:

丁香、木香(一兩) 、白豆蔻(果仁)、人參、白朮、厚朴、神曲、乾薑(炮製)、半夏曲(炒過)、陳皮(去除白色的內皮)、藿香葉(除去泥土)、甘草(炙燒過)(各半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