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百問》~ 卷上 (26)
卷上 (26)
1. 第四十八問大小便不通
答曰。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傳者。傳其不潔之物也。上與肺合。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化者。化其溲便之泄注也。內與腎合。或臟腑不和。營衛不調。使陰陽二氣失升降之道。致大小二腸為秘結之患。巢氏云。熱則秘結。寒則鴨溏。熱搏於大腸。
則大便不通。熱結於小腸。則小便不通。令大小便不通者。是大小二腸受客熱所結也。小腸受熱化物不出。是致膀胱不能使溲也。故便血尿血者。皆繇熱之所使也。
枳杏丸。治臟腑堅秘澀少。
杏仁(一兩湯泡去皮尖別研),枳殼(二兩先研為末)
上為細末。神麯為丸。桐子大。每服四十或五十丸。食前米飲薑湯下。麻仁丸。治津液虧少。大便結秘。
麻仁(二兩去皮),枳實(四兩去白麩炒),芍藥(四兩),大黃(炮四兩),厚朴(二兩),杏仁(二兩)
上為末。蜜丸桐子大。米飲下二十丸。未通加至三十丸。
石韋飲子。治氣淋。小遺澀痛。
石韋(浸刷皮一兩),瞿麥,木通(各一兩),陳皮,茯苓,芍藥,桑白皮,人參,黃芩(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溫服。㕮咀亦得。
真珠丸。常觀血之流行。起自於心。聚之於脾。藏之於肝。此三經者。皆心血所繫之處也。若三經守節。則血濡養而安和。苟一臟有傷。則血散溢而為咎。指迷方云。小便赤色。不痛不澀者。非熱非淋。繇經氣乘心。心氣散溢。血無所歸。滲入下經。故治之多用心藥。宜服真珠丸。
真珠母(三分研如粉),柏子仁(研),當歸(各一兩),人參,沉香(半兩),酸棗仁(炒去皮研)犀角(鎊),熟地(酒浸洗蒸乾一兩半),茯神(去木),龍齒(各半兩)
上為細末。蜜丸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四十丸加至五十丸。金銀薄荷湯下。日午臨臥時各一服。
白話文:
答:大腸是負責傳導的器官,食物經過消化後產生變化,其作用是傳送體內不需要的廢棄物。大腸向上與肺相連。膀胱是儲存體內液體的器官,當氣化作用正常時,就能順利將液體排出體外,其作用是轉化尿液的排泄。膀胱向下與腎相連。如果臟腑功能失調,導致體內的營養與防禦系統不協調,使得陰陽之氣的升降功能失常,就會導致大腸和小腸產生便秘的問題。巢氏說過,身體有熱就會導致便秘,身體寒冷則會導致腹瀉。熱邪侵入大腸,就會造成大便不通;熱邪積聚在小腸,則會導致小便不通。導致大小便不通的原因,是大小二腸受到外來熱邪的影響而積結。小腸受熱導致廢物無法排出,進而導致膀胱無法正常排尿。因此,大便或小便帶血的情況,都是由於熱邪所造成的。
以下提供幾種藥方:
枳杏丸: 治療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的大便乾硬、排便困難。 配方:杏仁(一兩,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另外研磨),枳殼(二兩,先研磨成粉末)。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神曲做成藥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四十或五十丸,飯前用米湯或薑湯送服。
麻仁丸: 治療體內津液不足導致的大便乾結。 配方:麻仁(二兩,去皮),枳實(四兩,去白麩後炒過),芍藥(四兩),大黃(炮製後四兩),厚朴(二兩),杏仁(二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如桐子大小。每次用米湯送服二十丸,如果沒有效果可增至三十丸。
石韋飲子: 治療氣淋,小便不暢、澀痛。 配方:石韋(浸泡後刷洗去皮一兩),瞿麥、木通(各一兩),陳皮、茯苓、芍藥、桑白皮、人參、黃芩(各三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五片,煎煮至剩七分,去渣後溫服。也可以直接咀嚼服用。
真珠丸: 觀察血液的運行,源於心臟,聚集於脾臟,儲藏於肝臟。這三條經脈都與心血息息相關。如果這三條經脈功能正常,血液就能滋養全身,保持身體健康。如果任何一個臟器受損,血液就會外溢而產生問題。指迷方提到,小便呈現紅色,但不痛不澀的情況,並非熱淋,而是由於經氣侵擾心臟,導致心氣散溢,血液沒有歸宿,滲入下焦所致。這種情況應多用補心之藥治療。建議服用真珠丸。 配方:珍珠母(三分,研磨成粉),柏子仁(研磨)、當歸(各一兩),人參、沉香(半兩),酸棗仁(炒過後去皮研磨)、犀角(磨碎)、熟地(用酒浸泡後洗淨蒸乾,一兩半),茯神(去木)、龍齒(各半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藥丸,如桐子大小,並用辰砂包裹。每次服用四十丸,如果沒有效果可增至五十丸,用金銀花薄荷湯送服。每日中午和睡前各服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