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附桂地黃湯中使用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陰,滋腎精:熟地黃為地黃經炮製而成,性溫而不燥,可溫補腎陰,滋養腎精,更適合虛寒體質者。方中因有附子溫陽,桂枝助陽,故需以熟地黃滋陰以制其燥,保持陰陽平衡。
- 相輔相成,增強藥效:熟地黃與附子、桂枝等藥物相配伍,可增強其補腎壯陽之效。熟地黃滋陰,能使附子、桂枝溫陽之力更加溫和,避免燥烈傷陰,達到溫而不燥、補而不虛的效果。
附桂地黃湯中包含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熱病陰虛: 附桂地黃湯為溫腎助陽之劑,其用附子、桂枝溫陽化寒,地黃、熟地滋陰補血,但過於溫燥,易耗陰傷津。白芍性微寒,可緩解溫燥之性,保護陰液,避免滋陰過度耗損。
- 調和藥性: 方中桂枝辛溫,附子大熱,地黃甘寒,藥性偏於溫燥,白芍性微寒,味酸收斂,可調和藥性,使藥力平和,避免燥熱傷陰,兼顧補益和調和之效。
附桂地黃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助陽,回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甘,歸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救逆、回陽補火、散寒止痛之功效。地黃性寒,滋陰養血,與附子搭配,可溫陽而不燥,補陰而不寒,達到溫陽補腎,回陽救逆的效果,尤其適合陽氣虛衰,寒凝血瘀,心腎陽虛等症。
-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桂枝性溫,味辛甘,歸心、脾、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絡、溫陽化氣之效。附子與桂枝合用,可增強溫陽散寒之力,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血瘀,提高藥效。同時,附子也可溫煦脾陽,有助於桂枝的發汗作用。
附桂地黃湯中加入澤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 澤瀉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除煩的功效。附桂地黃湯中含有地黃、熟地等滋陰補血藥物,容易導致體內濕氣積聚,而澤瀉的利水滲濕作用可幫助消除體內濕氣,避免藥物滋膩生濕,保持藥性平衡。
- 配合桂枝溫陽: 桂枝性溫,溫陽通脈,與地黃、熟地等滋陰藥物配伍,容易出現溫寒不調的情況。澤瀉性寒,可緩解桂枝的溫燥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溫燥傷陰,達到溫陽而不燥熱的效果。
附桂地黃湯中加入黨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 附桂地黃湯主要用於治療腎虛,而腎虛往往伴隨氣虛血虛。黨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的功效,可改善腎虛導致的氣短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 協調藥性: 附桂地黃湯中含有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性偏寒涼,容易造成脾胃虛寒。黨參性溫,能溫補脾胃,協調藥性,避免藥物過寒,維持脾胃運化功能,促進藥效發揮。
附桂地黃湯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陽溫腎: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腎陽、助陽氣之效。附桂地黃湯以滋陰補腎為主,但若腎陽不足,則滋陰難以奏效。肉桂的溫陽作用可促進腎陽,助腎精生化,使滋陰補腎的效果更佳。
2. 溫通心陽:肉桂能溫通心陽,改善心氣虛弱、心悸氣短等症狀。附桂地黃湯中的生地黃、熟地黃等藥物滋陰涼血,若心陽不足,則易出現心寒、手足冰冷等情況。肉桂溫通心陽,可防止滋陰藥物過寒傷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桂地黃湯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慢驚,口燥舌焦,陰症似陽者」。
- 慢驚:指小兒慢驚風,屬虛寒證,多因脾胃陽虛或腎陽不足,引發筋脈失溫而抽搐。
- 口燥舌焦:雖似熱象,然「陰症似陽」提示其本質為真寒假熱,乃陰寒內盛、虛陽浮越所致。
- 陰症似陽:陽虛至極,陰寒內盛,逼殘陽外越,出現口乾、面赤等假熱之象,實為危候。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溫補下元,引火歸原
- 熟地(三錢):滋補腎陰,填精益髓,為陰中求陽之基。
- 肉桂(二分,去皮另燉):少量用之,溫通命門之火,引浮越之虛陽下歸腎宅。
- 附子(六分,制):大熱之品,助肉桂溫補腎陽,散內寒而救厥逆。
二者相伍,補火助陽,以解陰寒內盛之本。
2. 臣藥:輔助補益,調和陰陽
- 黨參(一錢,米炒):補中益氣,助脾胃生化之源,協附子振奮中陽。
- 白芍(一錢五分,酒炒):斂陰和營,柔肝止痙,兼防桂、附燥烈傷陰。
3. 佐使藥:泄濁利水,標本兼顧
- 澤瀉(一錢,鹽水炒):滲利腎濁,導虛陽上浮之濕熱下行,反佐桂、附之溫燥。
整體方義:
此方以「金匱腎氣丸」化裁,去丹皮、山茱萸之瀉肝,茯苓之滲利,加黨參、白芍強化補脾斂陰之力。全方溫腎陽為主,兼顧滋腎陰,適用於陰寒內盛、虛陽浮越之假熱證。
治療原理:
- 溫補下焦:桂、附直入腎經,激發命門之火,散內寒而固根本。
- 引火歸原:肉桂導浮越之虛陽下潛,熟地滋陰涵陽,使陰平陽秘。
- 調和肝脾:白芍柔肝止痙,黨參健脾益氣,以治慢驚抽搐與中焦虛弱。
- 反佐制約:澤泄利水泄濁,防溫補過壅;鹽制加強引藥入腎之效。
適用邏輯:
真寒假熱證本質陽虛,若誤投寒涼則危殆。此方以溫陽為核心,少量肉桂「引火」而不助火,搭配滋陰之品,使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故能治「陰症似陽」之險候。
傳統服藥法
熟地3錢,白芍(酒炒)1錢5分,附子(制)6分,澤瀉(鹽水炒)1錢,黨參(去蘆,米炒)1錢,肉桂(去皮,另燉)2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桂地黃湯, 出處:《不知醫必要》卷三。 組成:熟地3錢,白芍(酒炒)1錢5分,附子(制)6分,澤瀉(鹽水炒)1錢,黨參(去蘆,米炒)1錢,肉桂(去皮,另燉)2分。 主治:慢驚,口燥舌焦,陰症似陽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