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解急蜀椒湯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利用其辛熱的特性來治療寒邪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花椒味辛,性熱,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行氣止瀉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客於腸胃,導致脘腹冷痛、腹瀉、嘔吐等症狀,花椒可以起到溫中散寒、止痛止瀉的作用。
此外,花椒還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肢體麻木等也有很好的療效。
解急蜀椒湯方中使用附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之功效。蜀椒辛溫,亦能溫中散寒。此二藥合用,可溫暖陽氣,驅散寒邪,對於因寒邪入體導致的腹痛、嘔吐、腹瀉等急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 助藥力,增強療效:附子性溫,能引導藥力深入臟腑,促進其他藥物的吸收和發揮作用。蜀椒辛溫,善於行氣止痛,附子溫陽散寒,二者協同作用,可增強解急蜀椒湯的整體療效,快速解除患者的急痛。
解急蜀椒湯中加入大米,是為了緩解藥性之燥烈,保護脾胃。
蜀椒性溫燥,對於寒性腹痛、嘔吐、泄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但其燥性較強,易傷脾胃。而大米性甘平,味淡,具有健脾和胃、益氣生津的功效。加入大米,可以中和蜀椒的燥熱,減輕對脾胃的刺激,使藥性更柔和,更容易被身體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同時,大米也能起到緩解藥物刺激腸胃,減少腹痛等副作用的作用。
解急蜀椒湯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之效。蜀椒性溫,亦能溫中散寒。兩者合用,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寒邪客胃引起的急腹痛、嘔吐、腹瀉等症狀。
- 助陽化氣:乾薑能溫補脾陽,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化解寒邪,促進消化吸收。蜀椒亦具溫陽散寒之效,兩者配合,可溫陽化氣,使脾胃功能恢復正常,達到解急止痛的效果。
解急蜀椒湯中加入半夏,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 降逆止嘔: 半夏性辛溫,具有降逆止嘔的功效,可以緩解因寒邪犯胃、脾胃虛弱引起的噁心嘔吐,配合蜀椒溫中散寒,起到協同作用,有效緩解胃氣上逆。
- 化痰止咳: 半夏亦能燥濕化痰,對於痰多咳嗽、胸悶氣喘等症狀亦有輔助治療作用,與蜀椒溫肺散寒相輔相成,進一步提升方劑的療效。
解急蜀椒湯中加入大棗,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辛辣: 蜀椒辛溫燥烈,易傷脾胃,而大棗性甘溫,能緩和蜀椒的辛燥之性,保護脾胃,避免藥物對胃腸造成刺激。
- 補益脾氣: 大棗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和胃之效。蜀椒辛溫,容易耗傷脾氣,大棗則能補益脾氣,使藥效更溫和,不易傷及正氣。
解急蜀椒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蜀椒性溫燥,容易傷陰,甘草性甘平,可緩解蜀椒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保護脾胃不受損傷。
- 增強療效: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使蜀椒藥力更易發揮,促進藥效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治療效果。
甘草的加入,不僅可以調和藥性,還可以增強藥效,使其更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
主治功效
解急蜀椒湯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病症
解急蜀椒湯主治寒疝,症見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
病機分析
寒疝的病機主要是寒邪凝滯,氣機阻滯,經脈不通。寒邪侵襲,凝滯於經脈,導致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故出現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的症狀。寒性收引,經脈拘急,故疼痛劇烈。寒邪傷陽,陽氣不能溫煦肌表,衛外不固,則白汗出。病情嚴重者,陽氣衰微,可出現欲絕的危象。
治療原理
解急蜀椒湯的治療原理是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 花椒、附子、乾薑:溫中散寒,溫通經脈。花椒溫中止痛,附子散寒除濕,乾薑溫中散寒,三藥合用,加強溫中散寒之力,溫通經脈,祛除凝滯之寒邪。
- 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在此方中,半夏協助溫中散寒藥物,降逆止嘔,緩解因寒邪凝滯、氣機上逆所致的嘔吐等症。
- 大米:滋陰潤燥、補虛養血,在此方中可以保護胃氣,防止辛溫燥熱藥物傷及胃陰。
- 大棗、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藥性。大棗益氣生津,甘草調和諸藥,二藥合用,既能緩解辛溫燥熱藥物的燥性,又能調和藥性,使諸藥協同作用。
古文依據與分析
《小品方》
- 原文:「解急蜀椒湯,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絞痛,腹中盡痛,白汗自出,欲絕方。」
- 分析:明確指出解急蜀椒湯的主治病症為寒疝,症狀包括心痛、臍周絞痛、腹痛、出冷汗、甚至有生命危險。
《醫心方》
- 原文:「《小品方》解急蜀椒湯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絞痛,腹中盡痛,白汗自出欲絕方:」、「《小品方》云:解急蜀椒湯,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絞痛,腹中盡痛,白汗自出欲絕方:」
- 分析:引自《小品方》,再次強調解急蜀椒湯的主治病症和症狀。
《雜病廣要》、《外臺秘要》
- 原文:「《小品》解急蜀椒湯,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方。」
- 分析:同上,引自《小品方》。
《方劑辭典》
- 原文:「解急蜀椒湯,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方。(外臺)」
- 分析:引自《外臺秘要》,同上。
《救急選方》
- 原文:「小品解急蜀椒湯(外臺),主寒疝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自汗出欲絕。」
- 分析:引自《外臺秘要》,同上。
《皇漢醫學》
- 原文:「此方雖與小建中湯方意大異,然因有膠飴一味,建中之意明了矣,治寒氣腹痛者,莫如此方也。蓋因大腹痛而衝胸有嘔狀,腹中如塊凝結為目的,故諸積痛甚,自下而上者,用之有妙效。解急蜀椒湯,治此方證之更劇者。」、「求真按:『解急蜀椒湯,本方中去人參、膠飴,而與附子粳米湯之合方也。此種去加法,後世家之淺見也。』」、「求真按:『於前證,用上合方而得奇效。後世家去此合方中之人參、膠飴,名解急蜀椒湯,不可從之。』」、「一女子十九歲,小腹有塊,自心下至小腹,拘急而痛,時時衝逆,而痛甚不可按,默默不欲飲食,脈微細,足微冷。醫為鬱勞,與藥不愈,余曰:『寒疝也。』乃與解急蜀椒湯,服數日,衝逆止,小腹之塊稍減,但腹裡拘急,飲食不進,因與小建中湯加蜀椒,漸次快愈。求真按:『用解急蜀椒湯,非也,當用附子粳米湯與大建中湯之合方。』」
- 分析:湯本求真認為解急蜀椒湯去人參、膠飴不妥,應該用附子粳米湯與大建中湯合方,並用醫案佐證其觀點。
- 討論:這裡提到了解急蜀椒湯與小建中湯、附子粳米湯、大建中湯的關係。湯本求真認為解急蜀椒湯是附子粳米湯與大建中湯的合方去人參、膠飴而成,主要針對寒氣腹痛,尤其適合腹痛劇烈,伴有衝胸、嘔吐、腹中如有塊狀物凝結的症狀。他通過一個醫案說明,單用解急蜀椒湯效果不佳,而應用附子粳米湯與大建中湯合方才能取得奇效。這提示我們,在臨床應用時,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靈活運用方劑。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原文:「於本方內。加宿姜白朮。(粳米。作倉米。)又小品。解急蜀椒湯。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又療心腹痛。困急欲死。解結逐寒。上下痛良。於本方內。加蜀椒乾薑。三因脹滿門。附子粳米湯。治憂怒相乘。神志不守。思慮兼併擾亂。臟氣不主傳導。使諸陽不舒。反順為逆。中寒氣脹。腸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不食。即於本方。加乾薑。百一選方。附子粳米湯。補虛生胃氣。逐冷痰和五臟。快胸膈止瀉利。於本方內。加人參黃耆白朮川薑木香。去大棗。用陳倉米。(活人事證方。名附子倉廩湯。)」
- 分析:此段內容主要討論了附子粳米湯的加減變化和應用。其中提到了解急蜀椒湯是在附子粳米湯的基礎上加蜀椒、乾薑而成,也進一步證實了解急蜀椒湯與附子粳米湯的密切關係。
《經方例釋》
- 原文:「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案〕此亦瀉心之類。以《內經》半夏秫米湯為主,以粳米易秫米,佐以甘、棗,如諸經方之例,古經方必有以半夏、粳米、甘草、大棗四味為方者,此方即加附子為之耳。諸症皆半夏主之,附子特治中寒之因;何以言此為瀉心類也?半夏瀉心湯,除乾薑、黃連、黃芩、人參四味自成一湯外,適半夏、甘草、大棗三味,故知為同類也。方以附子粳米命名,亦以此。《外臺》引張仲景《傷寒論》曰:霍亂四逆,吐少嘔多者,附子粳米湯主之,此《傷寒論》逸文,義與此同。又引《小品》解急蜀椒湯,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即此方加蜀椒、乾薑,是合用大建中之半也。此與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三方皆主氣逆,故並以半夏秫術湯為主;麥門冬湯,治虛氣逆;竹葉石膏湯,治熱氣逆;此方治寒氣逆,三方分際如此。」
- 分析:將附子粳米湯和解急蜀椒湯與半夏秫米湯相類比,認為是同類方劑,都是治療氣逆的,半夏主治諸症,附子針對中寒這個病因。解急蜀椒湯是附子粳米湯加大建中湯的一半(蜀椒,乾薑)而成,進一步佐證了解急蜀椒湯與附子粳米湯,大建中湯之間的密切關係。
- 討論:作者認為解急蜀椒湯、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湯三方均以半夏秫米湯為基礎,分別治療虛氣逆、熱氣逆和寒氣逆,這提示我們在理解和運用經方時,要抓住方劑的核心組成和主治病機,才能更好地辨證施治。
總結
綜合以上古文內容,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 解急蜀椒湯主治寒疝,症見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欲絕。
- 其病機為寒邪凝滯,氣機阻滯,經脈不通。
- 治療原理為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 解急蜀椒湯與附子粳米湯、大建中湯關係密切,可能是附子粳米湯加蜀椒、乾薑而成,也可能是附子粳米湯與大建中湯的合方去人參、膠飴而成。
- 臨床應用時,需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辨證施治,靈活運用方劑。
傳統服藥法
蜀椒200枚(炒出汗),附子1枚(炮),粳米半升,乾薑半兩,半夏12枚(洗),大棗20枚,甘草1兩(炙)。解結逐寒。
上切。
以水7升,煮取3升,澄清,熱服1升,不愈,更服1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解急蜀椒湯, 出處:《外台》卷七引《小品方》。 組成:蜀椒200枚(炒出汗),附子1枚(炮),粳米半升,乾薑半兩,半夏12枚(洗),大棗20枚,甘草1兩(炙)。 主治:解結逐寒。主治:寒疝氣,心痛如刺,繞臍腹中盡痛,白汗出,困急欲死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