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粳米湯中包含附子,是基於以下原因:
- 寒邪入脾胃: 附子性熱,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粳米則性平,能健脾益氣、和中緩急。二者合用,能溫脾散寒,緩解因寒邪入侵導致的脾胃虛寒症狀,如腹痛、腹瀉、四肢冰冷等。
- 陽氣不足: 附子能溫補元陽,振奮心陽,改善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面色蒼白、精神倦怠等症狀。粳米則能補益脾胃,使藥力更好地吸收利用,相輔相成,更有效地溫陽補氣。
附子粳米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和胃降逆:半夏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功效。附子性熱,易於燥烈,而半夏可以調和附子的燥性,避免其傷及脾胃,同時也能抑制因附子溫陽而上逆的氣機,起到和胃降逆的作用。
- 保護心陽:半夏能燥濕化痰,而痰濕阻滯心陽則會導致心悸、胸悶等症狀。附子溫補心陽,而半夏則有助於去除阻礙心陽的痰濕,使附子溫補心陽的效果更加顯著,從而達到保護心陽的作用。
附子粳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腎之功效。粳米性平,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胃、和中緩急之功。甘草性甘,味平,入心、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之效。甘草能調和附子的辛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並緩解附子對脾胃的刺激,避免產生副作用。
- 增強功效: 甘草本身具有益氣補脾、緩解疼痛、解毒等功效。其與附子、粳米配合使用,能增強其溫補心腎、健脾益胃之效,更能有效緩解寒邪入侵所致的腹痛、嘔吐、肢冷等症狀,提高治療效果。
附子粳米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附子性熱,粳米性平,大棗甘溫,可以中和附子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避免過於辛燥,減輕對脾胃的刺激。
二、增強補益:大棗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可以與附子、粳米共同作用,增強補益效果,改善因脾胃虛弱導致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等症狀。
因此,大棗在附子粳米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調和藥性,又能增強補益作用,使藥效更佳。
附子粳米湯中加入粳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附子性溫熱,容易燥烈傷陰,而粳米性甘平,能中和附子的燥熱之性,緩和其藥力,避免對脾胃造成損傷。
- 益氣健脾: 粳米爲米穀類,富含碳水化合物,可爲人體提供能量,補益脾胃之氣,增強人體對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療效。
總之,附子粳米湯中加入粳米,既能起到緩和藥性,又能益氣健脾的作用,是提高藥效,避免副作用的有效手段。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附子粳米湯」
附子粳米湯是一種中醫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附子、半夏、甘草、大棗、大米等,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主治肚子裡有寒氣,肚子裡雷鳴般的疼痛,胸脅部因胃氣上逆而飽滿,伴有嘔吐。
附子粳米湯的組成介紹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入肺、腎經,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入肺、胃經,具有溫化寒痰、止咳化痰、止嘔、降氣、燥濕、利水消腫、散結等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心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補脾、益氣生津、清熱利尿、除煩渴、止瀉止痢、強筋骨等功效。
**大米:**性平味甘,歸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補脾、益氣生津、清熱利尿、除煩渴、止瀉止痢、強筋骨等功效。
附子粳米湯的功效
**溫裡溫中:**附子、半夏、甘草、大棗等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
**散寒止痛:**附子、半夏、甘草、大棗等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
**回陽救逆:**附子、半夏、甘草、大棗等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溫暖身體,促進血循,增強心臟功能,加速新陳代謝,排毒。
附子粳米湯的禁忌
孕婦禁用。
陰虛火旺者禁用。
服用附子粳米湯期間,不宜吃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總結
附子粳米湯是一種中醫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附子、半夏、甘草、大棗、大米等,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主治肚子裡有寒氣,肚子裡雷鳴般的疼痛,胸脅部因胃氣上逆而飽滿,伴有嘔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補脾胃陽氣、散寒止嘔的功效,適合於脾胃陽虛、寒邪內侵所致的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的患者。
- 本方中附子有毒,用量不宜過大,以免引起中毒。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耗傷陰津。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粳米湯, 出處:《證治要訣類方》卷一。 組成:薑汁炮附子2錢(切作片)。 主治:胃中寒甚,呃逆不已,或復加以嘔吐者。
附子粳米湯, 出處:《濕病條辨》卷二。 組成:人參3錢,附子2錢,炙甘草2錢,粳米1合,乾薑2錢。 主治:脾虛土敗,自利不渴,甚則噦者。
附子粳米湯, 出處:《金匱》卷上。 組成:附子1枚(炮),半夏半升,甘草1兩,大棗10枚,粳米半升。 主治:勝寒氣,和內外。主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
附子粳米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 組成:中附子1枚,粳米5合,半夏半升,乾薑1兩,甘草1兩,大棗10枚。 主治:喜怒憂思,擾亂臟氣,胸腹脹滿,腸鳴走氣,嘔吐不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