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GUI ZHI WITHOUT SHAO YAO JIA FU Z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3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18%
肺經 17%
心經 16%
腎經 11%
膀胱經 6%
肝經 6%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中包含桂枝,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溫陽散寒,通經活絡: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此方症狀多為寒凝血瘀,肢體疼痛,桂枝溫陽散寒,可緩解寒邪凝滯,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的目的。
  2. 調和營衛,協調陰陽: 桂枝具有調和營衛,協調陰陽的作用。本方中,桂枝與其他藥物配合,可使營衛調和,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方中桂枝溫通陽氣,附子溫腎壯陽,皆屬熱性藥,易於燥烈傷陰。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燥烈,使藥物溫而不燥,起到保護陰液的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與桂枝、附子相配,可增強藥效。甘草能調和脾胃,使藥物更易於吸收,並能引導藥力直達病所,發揮其溫陽化寒、止痛止瀉的功效。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陽氣生髮: 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的作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以溫陽散寒為主,生薑的加入可增強溫陽之力,助附子、桂枝等藥物溫陽散寒,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
  2. 調和藥性,提高療效: 生薑性溫,可調和桂枝、附子等藥物的辛熱之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對身體造成負面影響。同時,生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藥物更快速地到達病竈部位,提高療效。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中,加入大棗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緩解桂枝、附子之燥熱: 桂枝、附子皆屬溫熱藥性,容易引起口乾舌燥,大棗性甘溫,具有潤燥生津的功效,能中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二、 調和藥性,增強補益效果: 大棗味甘,入脾胃經,能補中益氣,與桂枝、附子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陽溫經、散寒止痛的療效。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溫陽散寒:附子性溫熱,能溫陽散寒,溫通經絡,對於桂枝湯去芍藥後,寒邪更易侵襲陽氣,附子的加入可有效驅散寒氣,改善體內陽氣不足之症。
  2. 回陽救逆:附子具有回陽救逆之效,可治療陽氣衰微、脈微欲絕、四肢厥冷等危急重症,對於桂枝湯去芍藥後,陽氣虛衰,可能出現的危急情況,附子的加入可起到回陽救逆、扶正祛邪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組成與功效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由以下五味藥材組成:

  • 桂枝 (三兩,去皮):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散寒。
  • 甘草 (二兩,炙):調和諸藥,益氣養心,緩急止痛。
  • 生薑 (三兩,切):散寒止痛,發汗解表,和胃止嘔。
  • 大棗 (十二枚,擘):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 附子 (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回陽救逆,溫腎助陽,散寒止痛。

功效:溫經散寒,解表和營。

治療原理分析

本方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上減去芍藥,增加附子而成。桂枝湯本為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之方,用於治療太陽中風,營衛不和之證。太陽病誤下之後,若出現脈促胸滿,是因中焦陽虛,無力運化水穀,導致水飲停聚胸膈所致。此時若僅有脈促胸滿,則用桂枝去芍藥湯即可,因芍藥酸寒收斂,不利於陽氣的宣發和水飲的運化,故去之。若在此基礎上又出現微惡寒,則表明陽虛更甚,已不能溫煦肌表,故需加附子以回陽救逆,溫經散寒。

綜觀各家論述,本方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調和營衛:《本經疏證》指出,本方能調和營氣,使陽氣得以宣散,解除鬱遏,並疏通因邪氣相搏而造成的經絡壅塞。
  2. 溫中散寒:《皇漢醫學》認為,本方證的微惡寒與表證之惡寒不同,乃因誤治傷陽,導致陰證之惡寒,故需用附子溫中散寒。
  3. 扶陽抑陰:《退思集類方歌注》明確指出,芍藥專益陰氣,誤下後陽虛,故去芍藥之酸寒,存桂枝、甘草之甘溫,以助陽氣恢復。若出現微惡寒,則陽虛更甚,需加附子以杜亡陽之機。
  4. 表裡兼顧:《傷寒尋源》分析,脈促胸滿是下後陽虛,陰邪搏膈,故用薑桂助陽散邪。若微惡寒,則陰邪將侵犯衛表,有亡陽之虞,故需加附子峻補陽氣,驅陰復陽。
  5. 劑量調整:《傷寒尋源》引徐靈胎之言,指出本方與桂枝附子湯雖藥味相同,但因劑量不同,主治亦異。本方桂枝三兩,附子一枚,主治下後脈促胸滿惡寒;桂枝附子湯(即《金匱》中的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四兩,附子二枚,主治風濕身疼脈浮澀。強調了劑量對療效的重要性。
  6. 辨證要點:綜合各家觀點,本方證的辨證要點為:太陽病誤下之後,出現脈促胸滿,同時伴有微惡寒。脈促胸滿提示中焦陽虛,水飲內停;微惡寒則提示陽虛不能溫煦肌表。

不同觀點比較

  • 劑量與主治:各家對本方與桂枝附子湯(《金匱》)的關係有不同看法。徐靈胎強調劑量不同,主治亦異,一方治下後陽虛,一方治風濕身痛。而《金匱懸解》則認為兩方實為一方,只是分量不同。
  • 惡寒性質:《皇漢醫學》強調本方證的惡寒乃陰證之惡寒,與表證之惡寒不同,需用附子溫裡。此觀點突出了誤治後陽虛的病機。
  • 加減運用:部分醫家提出本方可根據病情加減,如《醫門法律》提到風濕相搏可去芍藥加白朮。

總結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是治療太陽病誤下後陽虛,表裡俱寒之證的有效方劑。其組方精妙,在於去芍藥之陰柔,加附子之剛烈,以達到溫中散寒,解表和營之功。臨牀應用時需仔細辨證,掌握其適應證,並根據病情靈活加減。

傳統服藥法


桂枝3兩(去皮),甘草2兩(炙),生薑3兩(切),大棗12枚(擘),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解肌祛風,兼溫經復陽。
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溫服1升。本雲:桂枝湯,今去芍藥加附子。將息如前法。
傷寒陰結《全國名醫驗案類編》:劉榮年治劉某某,30余歲。冬月傷寒,誤服寒瀉藥而成。身體惡寒,腹脹滿痛,不大便者二日,脈浮大而緩。顯系傷風寒中證,醫家不察,誤為陽明腑證,誤用大黃、芒消等藥下之……以致寒氣凝結、上下不通,故不能大便,腹脹大而痛更甚也,用桂枝湯去芍藥加附子以濕行之,則所服消、黃得陽藥運行,而反為我用也。處方:桂枝尖一錢,黑附子一錢,炙甘草五分,生薑一錢,大棗二枚(去核)。服藥後,未及10分鐘,即大瀉二次,惡寒、腹脹痛均除而痊。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3兩(去皮),甘草2兩(炙),生薑3兩(切),大棗12枚(擘),附子1枚(炮,去皮,破8片)。 主治:解肌祛風,兼溫經復陽。主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微惡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