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去芍藥加皁莢湯的組成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桂枝,旨在溫通經脈,驅散寒邪,緩解患者因寒邪凝滯所致的肢體痠痛、發熱畏寒等症狀。
二、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方中運用桂枝,可促進體內陽氣的升發,調節氣血的運行,使寒邪得以散解,身體得以恢復健康。
桂枝去芍藥加皁莢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化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解表發汗的作用。方中皁莢性寒,而桂枝性溫,但去掉了芍藥,整體偏寒,容易造成寒邪內侵。加入生薑可溫陽化寒,平衡藥性,避免寒邪傷陽。
- 調和藥性: 生薑可調和藥性,使藥效更加協調。桂枝與皁莢合用,可宣肺解表,利水消腫,但可能導致燥熱。加入生薑可緩解燥熱之弊,使藥性更加平和。
桂枝去芍藥加皁莢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減少副作用的作用。方中皁莢辛寒,桂枝辛溫,甘草可中和其寒熱之性,使藥性平和,避免藥物過於偏寒或偏熱,達到協調藥性,安全有效地治療疾病的效果。
二、補益脾胃:甘草能補益脾胃,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有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由於本方以祛風濕、散寒為主,可能造成脾胃虛弱,甘草的補益作用可避免因藥物寒涼而損傷脾胃。
桂枝去芍藥加皁莢湯方中加入皁莢,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解表功效:皁莢味甘辛,性溫,入肺經,具有解表散寒、消腫止痛之效。與桂枝、麻黃等藥物配伍,可增強解表散寒之力,更有效地驅散風寒,治療外感風寒證。
- 促進排泄:皁莢能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排泄體內寒邪,同時亦可輔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提高療效。
綜上所述,皁莢的加入,既能增強解表功效,又能促進排泄,對於治療外感風寒證具有重要意義。
桂枝去芍藥加皁莢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桂枝性溫,皂莢性寒,兩者搭配容易燥烈。大棗味甘性平,可緩和藥性,避免燥傷脾胃,使其更加平和易於服用。
- 補益脾胃: 大棗具有補益脾胃的功效,可增強脾胃功能,促進藥物吸收和發揮藥效,使治療效果更佳。
因此,桂枝去芍藥加皁莢湯中加入大棗,不僅可以緩和藥性,還能補益脾胃,使藥效發揮更全面,更利於疾病的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主治「肺痿吐涎沫不止」,屬中醫肺系虛損病症。肺痿多因久病致肺氣虛弱,津液不布,停聚為痰涎,故見涎沫頻吐不止。此方根源於《金匱要略》,針對肺中虛冷、氣不攝津之證,以溫肺化飲、祛痰通滯為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結構與藥性配伍
- 桂枝、生薑(各3兩):
辛溫通行,溫通肺陽以散寒,助氣化而布津。桂枝走表通陽,生薑溫中化飲,合用可振奮肺脾之陽,解決肺中虛冷、津液不化之病機。 - 甘草(2兩):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兼能補益肺脾之氣,助正氣以攝津。 - 大棗(12枚):
補脾益氣,滋養營血,與甘草協調脾胃,使津液生化有源,間接緩解肺痿之虛。 - 皂莢(1挺):
辛鹹性烈,專攻痰涎壅滯,具「掃除痰濁」之效。《本經》謂其「主風痹死肌,利九竅」,此處取其峻消痰涎,通利肺竅,針對「涎沫不止」之標證。
2. 組方思路
- 去芍藥之由:
原方「桂枝湯」去芍藥,因芍藥酸收,不利於肺中痰飲瀰漫之證。此方需全力溫通,避免陰柔斂邪。 - 加皂莢之義:
痰涎頻吐為標急,皂莢直祛頑痰,與桂枝、生薑之溫化配合,標本兼治。溫通以復肺陽,滌痰以開壅塞,共奏「溫肺化痰」之功。
3. 治療機轉
- 溫陽化飲:桂枝、生薑提振陽氣,使津液得溫而化,不致停聚為涎沫。
- 峻痰通竅:皂莢破除痰濁膠結,促使肺竅通暢,痰涎得消。
- 扶正固本:甘草、大棗補中益氣,緩和皂莢峻烈之性,防其耗正。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與「溫補並行」之法,對肺痿屬虛冷挾痰者尤宜,藉皂莢之烈逐邪,憑桂枝之溫固本,共止涎沫之患。
傳統服藥法
桂枝3兩,生薑3兩,甘草2兩,皂莢1挺,大棗12枚。上(口父)咀。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分3次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肺痿吐涎沫不止,症見咳嗽痰多、痰白稀薄、胸悶氣短、舌淡苔白、脈浮數。若痰黃稠、胸痛、咳血者,不宜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出處:《千金》卷十七。 組成:桂枝3兩,生薑3兩,甘草2兩,皂莢1挺,大棗12枚。 主治:肺痿吐涎沫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