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棗湯
FA Z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方類聚》卷一九八引《吳氏集驗方》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33%
肺經 22%
心經 11%
脾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法棗湯中包含大棗,主要原因如下:
- 補益脾胃,養血安神:大棗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之功效。法棗湯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心神不寧等症狀,大棗的補益作用可改善脾胃功能,促進氣血生化,安神定志。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法棗湯通常由多味藥材組成,大棗性溫和,可調和藥性,避免藥物過於寒涼或燥熱,使藥物發揮最佳療效。同時,大棗的補益作用也能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法棗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法棗湯主要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生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作用,能溫暖脾胃,幫助藥物更好地發揮功效。
- 助藥力:生薑能夠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法棗湯中含有大棗、甘草等藥材,生薑能與之協同作用,使藥效更顯著。
此外,生薑還能起到調和藥性、增進口感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服用。
法棗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法棗湯以補益氣血為主,但其中有些藥材性偏燥烈,容易傷陰。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燥性藥材的副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達到藥性平和的效果。
- 增強補益效果:甘草有益氣補中、緩和脾胃、解毒生津的功效。它與其他藥材配合,可以增強補益氣血的效果,使藥效更加全面,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法棗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脾虛胃弱」,為中焦氣虛、運化失職所致。脾虛則水穀不化,胃弱則納降失常,常見食少倦怠、脘腹痞滿、或大便溏軟等症。法棗湯以棗、薑、草三味調和脾胃,兼具溫補與通陽之效,契合「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之性,尤宜於虛中夾寒或濕者。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北棗(君藥):
- 重用二斤,連核打破,取核性溫能助脾陽,棗肉甘潤補中益氣,滋養營血。
- 製法關鍵:以麻油拌焙、糯米漿裹,既緩其滋膩妨濕之弊(油潤防過燥),又借糯米甘平補中,強化健脾之效。
生薑(臣藥):
- 生薑辛溫,與棗配伍為「辛甘化陽」之經典組合,能溫胃散寒、醒脾化濕。
- 炒乾製法:先與甘草同漬,再文武火炒,減其峻散之性,存溫中之力,協調棗之滯緩。
炙甘草(佐使藥):
- 炙後甘溫益氣,補脾和胃,七兩之量輔助棗、薑調和中焦。
- 與生薑同炒,辛甘相合,助陽氣升發,且能調和藥性,緩急止痛。
全方配伍特點
- 動靜結合:棗甘守補中,薑辛走散寒,甘草調和,補而不滯,溫而不燥。
- 製法深意:通過油焙、漿裹、炒乾等工序,平衡藥物偏性,使棗得薑而運化,薑得棗而溫潤,契合「脾欲緩,急食甘以緩之」的治則。
- 服法巧思:以鹽點送服,鹹味入腎,可引藥下行,兼防甘甜壅滯,暗合「補土伏火」之理。
邏輯推衍可能功效
此方除主治脾虛胃弱外,推測尚可:
- 調和營衛:棗草補中營,生薑發衛陽,或改善虛人外感輕症。
- 緩解虛寒嘔逆:薑棗溫中止嘔,對胃寒噯氣、妊娠惡阻(需辨證)或有緩解之效。
- 輕度水濕不化:炒薑溫化,棗草健脾,對濕濁中阻之輕症(舌淡苔白滑)可輔助運濕。
總結
法棗湯以簡馭繁,透過藥材炮製與配伍,將「補、溫、運」三者融合,針對脾胃氣虛兼寒濕之證,體現古人「藥隨法變,法因證立」的辨證思維。
傳統服藥法
北棗2斤(連核打破,切作塊子,焙溫熱,以麻油拌和滋潤為度,焙1日,趁熱以熟糯米漿挪均,再焙乾),生薑2斤(切),甘草7兩(炙,細銼)。
甘草、生薑淹一宿,次用文武火炒令乾,卻同棗同焙燥,為末。
每服鹽點。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法棗湯性溫,不宜長期服用。脾胃虛寒、腹脹便溏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法棗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九八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北棗2斤(連核打破,切作塊子,焙溫熱,以麻油拌和滋潤爲度,焙1日,趁熱以熟糯米漿挪均,再焙乾),生薑2斤(切),甘草7兩(炙,細銼)。 主治:脾虛胃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