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去芍藥湯

GUI ZHI WITHOUT SHAO YAO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1%
脾經 20%
胃經 20%
心經 14%
膀胱經 7%
肝經 7%
腎經 7%
肺經
脾經
胃經
心經
膀胱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桂枝去芍藥湯方中包含桂枝,主要因其兩大作用:

  1. 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可溫經散寒,助陽氣,適用於寒邪客於陽氣,導致的發熱、惡寒、頭痛、脈浮緊等症狀。
  2. 調和營衛:桂枝能調和營衛之氣,使氣血運行通暢,促進陽氣恢復,同時亦能解表散寒,緩解寒邪對人體的侵襲。

因此,桂枝在桂枝去芍藥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溫陽散寒,調和營衛,有效緩解寒邪所致的疾病。

桂枝去芍藥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桂枝性溫,辛散,可發汗解表;去掉了芍藥,寒涼之性減弱,整體藥性偏溫。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功效,可緩解桂枝的辛散之性,避免過於燥烈,使藥性更加平和。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桂枝同用,可增強桂枝的解表功效,並能緩解桂枝可能造成的口渴、心煩等副作用。同時,甘草還能補脾益氣,增強患者的抵抗力,幫助其更快恢復。

桂枝去芍藥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解表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止嘔的效果。桂枝去芍藥湯主要用於治療太陽經表寒證,生薑能配合桂枝,增強其解表散寒之效,幫助汗出解表,緩解患者發熱、惡寒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藥方中桂枝辛溫,芍藥酸寒,生薑則兼具辛溫與辛涼的特性,能調和藥性,防止藥物過於燥烈或寒涼,避免對患者造成不良影響。同時,生薑也能緩解桂枝可能引起的發汗過度,起到協調作用。

桂枝去芍藥湯中加入大棗,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和解脾胃,緩解藥性:大棗味甘性溫,具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之效。桂枝去芍藥湯中,桂枝辛溫,芍藥酸寒,容易損傷脾胃。加入大棗,可以和解藥性,避免藥物過於辛溫燥烈,對脾胃造成負擔。

2. 滋陰養血,增強療效:桂枝去芍藥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表證,但同時也兼顧了血虛的患者。大棗具有補血養血之功效,可以改善血虛症狀,增強藥物治療的效果,使患者更快恢復健康。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桂枝去芍藥湯 深入解析

方劑組成與功效

桂枝去芍藥湯出自於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其組成為:

  • 桂枝:三兩(去皮)- 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散寒
  • 甘草:二兩(炙)- 調和諸藥,益氣養心,緩急止痛
  • 生薑:三兩(切)- 散寒止痛,發汗解表,和胃止嘔
  • 大棗:十二枚(擘)- 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本方即是將桂枝湯原方中的芍藥去除,保留其餘藥物而成。

適用病症

桂枝去芍藥湯主要用於治療太陽病誤下之後,出現脈促、胸滿的症狀。

  • 脈促:指的是脈搏跳動較快,但並非單純的數脈,而是有時一跳,稍停又跳的節律不整現象。
  • 胸滿:指的是胸部脹滿不適,但並無疼痛或硬結。

此證型多因誤用下法,損傷了太陽經的陽氣,導致陰邪上犯,壅塞胸中,脈氣不暢所致。

古籍觀點與治療原理分析

歷代醫家對於桂枝去芍藥湯的理解和應用有所不同,主要觀點如下:

1. 鄒澍《本經疏證》:

  • 強調甘草非治脈促之主藥:認為甘草並非專門治療脈促的藥物,而是調和諸藥之用。桂枝去芍藥湯證雖然有脈促,但並非以甘草為主要治療目標。
  • 著重於調和營衛,散陽氣之鬱遏:認為誤下之後,營衛失調,陽氣受遏,故應以桂枝、生薑等辛溫之品,調和營衛,散發陽氣。
  • 區分滿與痛,強調芍藥之用在痛不在滿:認為芍藥主要用於治療疼痛,而非脹滿。桂枝去芍藥湯證以胸滿為主,故去芍藥。

2. 湯本求真《皇漢醫學》:

  • 強調誤下導致腹力脫弱:認為誤下之後,不僅損傷陽氣,還會導致腹力脫弱,腹直肌不攣急。因此,原方中的芍藥因其收斂之性,不適用於此種情況。
  • 定義為治療桂枝湯證之不拘攣者:認為桂枝去芍藥湯適用於桂枝湯證,但沒有腹部拘急的情況。
  • 胸滿為氣上衝之餘波:認為桂枝去芍藥湯證的胸滿,是氣上衝的表現,時有時無,與人參證的持續性胸滿不同。

3. 陳念祖《長沙方歌括》:

  • 強調下後傷胸膈之陽:認為誤下損傷了胸膈的陽氣,導致下焦陰氣上犯,壅塞胸中,故脈促胸滿。
  • 去芍藥是為避免留戀陰邪:認為芍藥性陰,誤下之後陰邪已盛,故去芍藥以免留戀陰邪。
  • 若見惡寒則加附子以壯陽:認為若出現惡寒,則提示陽虛更甚,需加附子以溫陽散寒。

4. 其他醫家觀點:

  • 郭雍《仲景傷寒補亡論》:龐氏認為芍藥味酸,脈促胸滿易成結胸,故去芍藥,專用甘辛發散。
  • 呂震名《傷寒尋源》:強調下後脈促有陽盛陽虛之別,本方適用於下後陽虛,陰邪上搏者,故去芍藥以避免益陰增滿。
  • 方有執《傷寒論條辨》:明確指出本方為桂枝湯去芍藥而成,強調其發汗解表之功。

綜合以上觀點,桂枝去芍藥湯的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 溫陽散寒,調和營衛:桂枝、生薑辛溫,能溫通經脈,發散表邪,調和營衛,使陽氣得以舒展,陰邪得以消散。
  • 益氣和中,緩急止痛:甘草、大棗甘溫,能益氣和中,緩急止痛,調和諸藥,使藥性平和。
  • 去芍藥以避免留戀陰邪,加重胸滿:芍藥酸收,易斂陰,誤下之後陰邪已盛,去芍藥可避免留戀陰邪,加重胸滿。
  • 若陽虛明顯,則加附子以助陽散寒:若出現惡寒等陽虛表現,則加附子以溫陽散寒,增強祛邪之力。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當桂枝去芍藥湯證出現微惡寒時,則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此時代表陽虛更為明顯,需要加強溫陽散寒之力。方劑組成即是在桂枝去芍藥湯的基礎上,加上一枚附子(炮去皮,破八片)。

總結

桂枝去芍藥湯是治療太陽病誤下之後,陽氣受損,陰邪上犯所致脈促胸滿的常用方劑。其組方精簡,藥性平和,能有效溫陽散寒,調和營衛,祛除陰邪。臨牀應用時,需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若陽虛明顯,則加附子以助陽。此外,亦需與其他類似證候鑑別,如結胸、心下痞硬等,方能準確選方用藥。

傳統服藥法


桂枝3兩(去皮),甘草2兩(炙),生薑3兩(切),大棗12枚(擘)。
解肌祛風,去陰通陽。
以水7升,煮取3升,去滓,溫服1升。
外感咳嗽《臨證指南醫案》:某,44歲,寒熱咳嗽,當以辛溫治之,桂枝湯去芍加杏仁。

相關疾病


胸悶脹容易嘆氣怕吹到風感冒頭痛發燒身體容易出汗乾嘔怕冷

相同名稱方劑


桂枝去芍藥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桂枝3兩(去皮),甘草2兩(炙),生薑3兩(切),大棗12枚(擘)。 主治:解肌祛風,去陰通陽。主治: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