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傷寒雜病論》,這部由東漢醫學大家張仲景所著的經典,不僅是中國醫學史上第一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臨床著作,更是奠定中醫學基礎的曠世巨作。由於歷史的變遷,其原貌已不可考,現今流傳的版本主要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部分。我們所分析的「宋本」,即是北宋仁宗時期由校正醫書局的醫官們,在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人的奉敕校訂下,根據館閣內發現的《金匱玉函要略方》及《金匱玉函經》等版本,最終刻印而成,使其成為今日《傷寒論》的通行本。這部宋本的《傷寒雜病論》共有十卷,將原書的雜病部分獨立編為《金匱要略》,而傷寒部分則保留為《傷寒論》。


作者張仲景的醫學思想與抱負

在《傷寒雜病論原序》中,張仲景以其深邃的洞察力與對世人健康的關懷,開宗明義地闡述了撰寫此書的緣由和醫學抱負。他感嘆世人競逐名利,輕忽醫藥之重要,以致疾病突至,束手無策,最終抱憾而逝。張仲景指出,這種「崇飾其末,忽棄其本,華其外而悴其內」的現象,是導致宗族內「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的慘痛原因。

面對族人的頻繁死亡,特別是傷寒病的高致死率,張仲景「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毅然決然地「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並結合自身實踐,撰寫了《傷寒雜病論》。他明確提出,此書雖「未能盡愈諸病」,但期許讀者能「見病知源」,通過研習此書,「思過半矣」,足見其對後世醫者的殷切期望。

張仲景強調醫者應具備「才高識妙」的能力,方能「探其理致」。他對當時醫者「各承家技,終始順舊。省疾問病,務在口給;相對斯須,便處湯藥。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陽,三部不參;動數發息,不滿五十。短期未知決診,九候曾無彷彿。明堂闕庭,盡不見察,所謂窺管而已」的浮淺醫術深感憂慮。他認為,真正的醫者應當「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而非僅憑經驗和表象。這種對醫道精髓的追求,體現了張仲景作為一代醫聖的崇高品格和對醫學事業的無限熱愛。


辨脈與平脈:診斷之基石

《傷寒雜病論》的開篇即是**「辨脈法第一」「平脈法第二」**,這充分說明了張仲景對脈診的高度重視。在他看來,脈診是認識疾病、判斷預後的重要手段。

在**「辨脈法第一」**中,張仲景闡述了脈的陰陽屬性,如大、浮、數、動、滑為陽脈,沉、澀、弱、弦、微為陰脈。他提出了「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的判斷原則,揭示了脈象與疾病預後的關係。此外,章節中還詳細描述了陽結、陰結、陽虛、陰虛等脈象及其對應的臨床表現,並對結脈、促脈、動脈等病脈進行了區分。透過對脈象的細緻描述,仲景旨在引導醫者通過客觀的脈象變化來辨別病機。例如,他提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精確地將脈象與身體狀況、疾病轉歸聯繫起來。

**「平脈法第二」**則進一步深入,探討了脈診的精微奧義。張仲景提出了「脈有三部,尺寸及關」的診脈部位,並強調「榮衛流行,不失衡銓」的重要性,意指氣血運行與脈象的平衡。他將四時氣候與脈象變化相結合,如「春弦秋浮,冬沉夏洪」,提醒醫者脈象會隨季節變化而有所不同。更為精妙的是,他提出了「水下二刻,一周循環;當復寸口,虛實見焉」的觀點,暗示了人體氣血在經絡中的循行規律,以及通過寸口脈來判斷整體虛實的思路。

此章還記載了張仲景診病的許多經驗之談,例如「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說明了望、聞、問、切四診的層次與境界。他列舉了多種臨床情境,指導醫者如何透過病人的神情、動作、言語甚至細微反應來判斷病情真偽和預後,例如「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裏痛也」。這些細節無不體現了張仲景對臨床診斷的精細入微與豐富經驗。


傷寒與雜病:辨證論治之範式

傷寒例:理論溯源與發病機制

**「傷寒例第三」**是《傷寒雜病論》中極為重要的理論篇章,它深入闡述了傷寒病的概念、發病機制、分類以及與四時不正之氣的關係。張仲景指出,「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明確了傷寒是感受寒邪所致。他還區分了正時之氣與非時之氣導致的疾病,如「時行之氣」所致的疫病。

該章詳細說明了寒邪傷人後可能轉變為溫病、暑病等不同病理階段,例如「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這為後世溫病學派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基礎。張仲景還強調了「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提出了順應四時養生防病的理念,並闡明了不同季節受寒邪所傷,會導致不同的後續病變,如「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濕,冬必欬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這些論述皆為後世醫者辨識和預測疾病的傳變提供了寶貴的指導。

更為關鍵的是,此章確立了傷寒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的原則,強調了及早辨證施治的重要性。張仲景批評了當時醫者「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的亂象,呼籲醫者應「臨時消息制方」,靈活應變。這正是《傷寒論》“六經辨證”思想的萌芽與核心體現。

辨痙濕暍脈證:特殊病證的辨析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則專門論述了痙病、濕病、暍病三種特殊病證。這些病證因其與傷寒病證狀相似,容易混淆,故張仲景特別將其獨立出來進行辨析。

章中對痙病的剛痙、柔痙進行了詳細描述,如「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並指出其發病原因常與發汗過度有關。對於濕病,則強調其「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等特點,並指出濕邪留滯體內,易導致小便不利等症。對於暍病,則明確其為「太陽中熱」,並伴有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等症狀。

此章的意義在於提醒醫者,在臨床診斷時要細心辨別看似相似卻本質不同的病證,避免誤診誤治,並針對不同病機給予相應的治療原則,如「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六經辨證之首

《傷寒雜病論》的核心內容,便是對傷寒傳變規律的深入探討,其中以太陽病為首,詳細論述了其脈證、病機及治療方藥。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這三章中,張仲景確立了以六經辨證為綱的診治體系。

太陽病是外感病的初期階段,以感受風寒之邪為主。張仲景將其分為太陽中風太陽傷寒兩大類,並提出了經典的鑒別診斷依據:

  • 太陽中風: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發熱、汗出、惡風、脈緩。代表方劑為桂枝湯。桂枝湯證以表虛有汗、惡風為特點,治療旨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
  • 太陽傷寒:脈陰陽俱緊、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代表方劑為麻黃湯。麻黃湯證以表實無汗、惡寒為特點,治療旨在發汗解表,宣肺平喘。

這兩張方劑,桂枝湯和麻黃湯,是《傷寒論》的基礎方,也是解表劑的代表,充分體現了「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辨證思想。

除了中風與傷寒的基本證候,太陽病篇還詳細闡述了多種複雜情況和治療變證,例如:

  • 兼證與合病:如太陽與陽明合病、太陽與少陽并病等,並提出了相應的方劑,如葛根湯葛根加半夏湯小柴胡湯。這說明疾病的傳變是複雜的,往往會出現多經同病或病勢兼雜的情況。
  • 誤治與壞病:張仲景花費大量篇幅闡述了醫者誤用汗、吐、下等方法所導致的變證,如「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服桂枝湯吐者,其後必吐膿血也」;「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這些誤治不僅會使病情加重,還可能引發新的病機,如「壞病」概念的提出,警示醫者謹慎用藥。
  • 特定人群的治療禁忌:如「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咽喉乾燥者,不可發汗」;「淋家,不可發汗,發汗必便血」;「瘡家,雖身疼痛,不可發汗,汗出則痙」;「衄家,不可發汗,汗出必額上陷脈急緊,直視不能眴,不得眠」;「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這些禁忌體現了張仲景的臨床經驗和對個體差異的重視,強調了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的治療原則。
  • 內科雜病的治療:雖然太陽病主要論述外感病,但篇章中也涉及了部分內科雜病的治療,如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治療喘證,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奔豚,真武湯治療心下悸、頭眩等,甚至提到了瘀血證的治療方劑抵當湯抵當丸。這再次證明了《傷寒雜病論》涵蓋範圍之廣,不僅限於傷寒,更廣泛涉及內科雜病。
  • 熱結與痞證:在太陽病下篇,張仲景詳細闡述了結胸痞證的鑒別與治療。「結胸」多因熱邪內結,脈沉緊,心下硬痛,可用大陷胸湯大陷胸丸攻下。而「痞證」則多因誤下損傷中焦氣機,按之濡而不硬痛,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等和解之劑。這體現了張仲景對病機細微變化的精準把握,即使是相似的症狀,只要病機不同,方藥選擇也迥異。

諸多方劑的運用與變化

《傷寒雜病論》的精髓在於其豐富的方劑體系,以及方劑隨證候變化的靈活運用。書中提到的每張方劑,都附有詳細的藥物組成、炮製方法、煎服方法以及注意事項,形成了嚴謹的治療規範。

桂枝湯為例,它是治療太陽中風的基礎方,但在不同的病機變化下,可以加減化裁:

  • 桂枝加葛根湯:治療項背強几几而汗出惡風者,通過葛根的升津舒筋作用,加強了對頸項僵硬的治療效果。
  • 桂枝加附子湯:治療發汗後漏汗不止,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等證,通過附子的溫陽固表,防止亡陽。
  • 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根據胸滿脈促等症狀,調整芍藥的用量,甚至加入附子以溫陽。
  •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用於病邪介於表實與表虛之間,或病邪漸解之時,靈活調節發汗力度。
  • 桂枝加桂湯:用於奔豚氣上衝者,增加桂枝用量以平衝逆。

這種對藥物的加減,不僅僅是劑量的增減,更是對病機精準把握後的變通,體現了張仲景「隨證治之」的活潑思想。其他如麻黃湯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白虎加人參湯五苓散梔子豉湯系列四逆湯等方劑,皆在不同的篇章中根據具體證候進行了詳盡的論述,並給出了加減變化的指導。這套方證相應的體系,極大地提高了臨床療效,也為後世醫家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


結語

《傷寒雜病論(宋本)》不僅是一部醫學巨著,更是一部關於疾病發生、發展、傳變以及診斷、治療、預防的系統性論著。張仲景在書中體現的辨證論治思想,即通過對病人的症狀、體徵、脈象、舌象等綜合分析,判斷疾病的性質、部位、邪正關係,從而確定治療原則和方藥的模式,是中醫學的核心與靈魂。

這部著作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被譽為「方書之祖」,其中的許多理論和方劑至今仍廣泛應用於臨床,並指導著中醫學的發展。無論是其對六經辨證體系的建立,對病機傳變規律的精準描述,還是對誤治變證的深刻反思,以及對方藥配伍應用的精妙示範,都為後世醫者樹立了光輝的典範。研讀《傷寒雜病論》,不僅能學習到寶貴的臨床知識,更能領悟到張仲景嚴謹求實、悲天憫人的醫學精神,這正是我們在醫學道路上不斷前行的不竭動力。


傷寒雜病論原序

辨脈法第一 (1)

辨脈法第一 (2)

辨脈法第一 (3)

平脈法第二 (1)

平脈法第二 (2)

平脈法第二 (3)

傷寒例第三 (1)

傷寒例第三 (2)

傷寒例第三 (3)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 (1~30)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上第五(1-30) (1)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上第五(1-30) (2)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上第五(1-30) (3)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上第五(1-30) (4)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1)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2)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3)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4)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5)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6)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7)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8)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9)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10)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1)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2)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3)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4)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下第七(128-178) (5)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1)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2)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3)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4)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5)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6)

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179-262) (7)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第九 (263-272)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273~280)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281~325) (1)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281~325) (2)

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一 (281~325) (3)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326~329) (1)

辨厥利嘔噦病脈證并治 (330~381) (1)

辨厥利嘔噦病脈證并治 (330~381) (2)

辨厥利嘔噦病脈證并治 (330~381) (3)

辨霍亂病脈證并治第十三 (382~391)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并治第十四(392~398)

辨不可發汗病脈證並治第十五 (1)

辨可發汗脈證並治第十六

辨發汗後病脈證並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第十八

辨可吐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脈證並治第二十一

辨發汗吐下後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1)

辨發汗吐下後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2)

辨發汗吐下後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3)

辨發汗吐下後脈證並治第二十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