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平脈法第二 (3)
平脈法第二 (3)
1. 平脈法第二
趺陽脈滑而緊,滑者胃氣實,緊者脾氣強。持實擊強,痛還自傷,以手把刃,坐作瘡也。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癢,癢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寸口脈弱而遲,弱者衛氣微,遲者榮中寒。
榮為血,血寒則發熱;衛為氣,氣微者心內饑,饑而虛滿不能食也。趺陽脈大而緊者,當即下利,為難治。寸口脈弱而緩,弱者陽氣不足,緩者胃氣有餘,噫而吞酸,食卒不下,氣填於膈上也。趺陽脈緊而浮,浮為氣,緊為寒;浮為腹滿,緊為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而轉,轉即氣動,隔氣乃下,少陰脈不出,其陰腫大而虛也。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不行,澀者榮氣不足。榮衛不能相將,三焦無所仰,身體痹不仁。榮氣不足,則煩疼,口難言;衛氣虛,則惡寒數欠。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趺陽脈沉而數,沉為實,數消穀。緊者,病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微者衛氣衰,澀者榮氣不足。衛氣衰,面色黃;榮氣不足,面色青。榮為根,衛為葉,榮衛俱微,則根葉枯槁,而寒慄、欬逆唾腥、吐涎沫也。趺陽脈浮而芤,浮者衛氣衰,芤者榮氣傷。其身體瘦,肌肉甲錯,浮芤相搏,宗氣衰微,四屬斷絕。寸口脈微而緩,微者衛氣疏,疏則其膚空;緩者胃氣實,實則穀消而水化也。
穀入於胃,脈道乃行,而入於經,其血乃成。榮盛則其膚必疏,三焦絕經,名曰血崩。趺陽脈微而緊,緊則為寒,微則為虛,微緊相搏,則為短氣。少陰脈弱而澀,弱者微煩,澀者厥逆。趺陽脈不出,脾不上下,身冷膚鞕。少陰脈不至,腎氣微,少精血,奔氣促迫,上入胸隔,宗氣反聚,血結心下,陽氣退下,熱歸陰股,與陰相動,令身不仁,此為尸厥,當刺期門、巨闕。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口諸微亡陽,諸濡亡血,諸弱發熱,諸緊為寒。諸乘寒者,則為厥,鬱冒不仁,以胃無穀氣,脾澀不通,口急不能言,戰而慄也。
白話文:
平脈法第二
腳背上的趺陽脈如果滑而緊,滑代表胃氣充實,緊代表脾氣強盛。若以實證對抗強盛的脾氣,疼痛反而會傷及自身,就像用手握刀刃,必然會造成創傷。
手腕寸口脈浮而大,浮是虛象,大是實象。若此脈出現在尺部,稱為「關」;出現在寸部,稱為「格」。關證會導致小便不通,格證則會引發嘔吐。
趺陽脈若沈伏而澀,沈伏會導致嘔吐、食物不消化,澀則使飲食難以下嚥,這種情況稱為「關格」。
脈象浮而大,浮代表風虛,大代表氣盛;風與氣相互搏擊,容易形成皮膚癮疹,身體發癢,這種癢稱為「洩風」,長期不癒可能變成痂癩。
寸口脈弱而遲,弱表示衛氣虛弱,遲表示營血受寒。營屬血,血寒會發熱;衛屬氣,氣虛則內心感到飢餓,但飢餓時卻因虛脹而無法進食。
趺陽脈大而緊,容易突然腹瀉,這種情況較難治療。寸口脈弱而緩,弱是陽氣不足,緩是胃氣有餘,會出現噯氣、吞酸、食物難以下嚥,氣滯於胸膈的現象。
趺陽脈緊而浮,浮代表氣滯,緊代表寒邪;浮會導致腹脹,緊則引發絞痛。浮緊相搏,腸鳴蠕動,氣機轉動後,膈氣下行。若少陰脈不出現,陰部會腫大而虛浮。
寸口脈微而澀,微是衛氣運行不暢,澀是營氣不足。營衛失調,三焦失去依靠,身體會麻木不仁。營氣不足則煩躁疼痛、言語困難;衛氣虛則怕寒、頻頻打呵欠。三焦功能失調:上焦失常會噯氣、吞酸;中焦失常則消化不良、食慾不振;下焦失常則遺尿。
趺陽脈沈而數,沈代表實證,數代表消化良好。若脈緊,則病情難治。
寸口脈微而澀,微是衛氣衰弱,澀是營氣不足。衛氣衰則面色發黃;營氣不足則面色發青。營如樹根,衛如樹葉,營衛俱虛,則根葉枯萎,出現寒顫、咳嗽、痰中帶血、吐涎沫等症狀。
趺陽脈浮而芤,浮是衛氣衰弱,芤是營氣受損。身體消瘦,皮膚乾燥如鱗甲,浮芤相搏,宗氣衰弱,四肢氣血斷絕。
寸口脈微而緩,微是衛氣疏洩,皮膚鬆弛;緩是胃氣充實,能消化食物和水穀。食物進入胃後,脈道運行,氣血生成。若營氣過盛,皮膚疏鬆,三焦經脈斷絕,稱為「血崩」。
趺陽脈微而緊,緊是寒邪,微是虛弱,微緊相搏,會導致氣短。少陰脈弱而澀,弱則微煩,澀則四肢厥冷。趺陽脈不出現,脾氣不運,身體冰冷、皮膚僵硬。少陰脈不至,腎氣虛弱,精血不足,氣逆上衝胸膈,宗氣鬱結,血瘀心下,陽氣下陷,熱聚陰部,導致身體麻木不仁,稱為「屍厥」,應針刺期門、巨闕穴治療。
寸口脈微,尺脈緊,患者虛弱多汗,表示陰氣過盛,陽氣幾乎消失。
寸口脈各種微弱現象代表陽氣喪失,濡脈代表失血,弱脈伴隨發熱,緊脈代表寒邪。寒邪侵襲會導致厥逆、昏沈麻木,因胃中無穀氣,脾氣澀滯,口緊難言,顫抖發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