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傷寒例第三 (1)

回本書目錄

傷寒例第三 (1)

1. 傷寒例第三

陰陽大論云: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則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耳。其傷於四時之氣,皆能為病。以傷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中而即病者,名曰傷寒;不即病者,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

暑病者,熱極重於溫也。是以辛苦之人,春夏多溫熱病,皆由冬時觸寒所致,非時行之氣也。凡時行者,春時應暖,而復大寒;夏時應大熱,而反大涼;秋時應涼,而反大熱;冬時應寒,而反大溫。此非其時而有其氣,是以一歲之中,長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則時行之氣也。夫欲候知四時正氣為病,及時行疫氣之法,皆當按斗曆占之。

九月霜降節後,宜漸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水節後,宜解也。所以謂之雨水者,以冰雪解而為雨水故也。至驚蟄二月節後,氣漸和暖,向夏大熱,至秋便涼。從霜降以後,至春分以前,凡有觸冒霜露,體中寒即病者,謂之傷寒也。其冬有非節之暖者,名曰冬溫。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

冬溫復有先後,更相重沓,亦有輕重,為治不同,證如後章。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於冬時伏寒,變為溫病。從春分以後,至秋分節前,天有暴寒者,皆為時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時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其病與溫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耳。

十五日得一氣,於四時之中,一時有六氣,四六名為二十四氣也。然氣候亦有應至而不至,或有未應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過者,皆成病氣也。但天地動靜,陰陽鼓擊者,各正一氣耳。是以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是故冬至之後,一陽爻升,一陰爻降也。

夏至之後,一陽氣下,一陰氣上也。斯則冬夏二至,陰陽合也;春秋二分,陰陽離也。陰陽交易,人變病焉。此君子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天地之剛柔也。小人觸冒,必嬰暴疹。須知毒烈之氣,留在何經,而發何病,詳而取之。是以春傷於風,夏必飧泄;夏傷於暑,秋必病瘧;秋傷於濕,冬必欬嗽;冬傷於寒,春必病溫。此必然之道,可不審明之。

傷寒之病,逐日淺深,以施方治。今世人傷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對病,或日數久淹,困乃告醫。醫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則不中病。皆宜臨時消息制方,無不效也。今搜採仲景舊論,錄其證候、診脈、聲色,對病真方,有神驗者,擬防世急也。又土地溫涼,高下不同;物性剛柔,餐居亦異。

是黃帝興四方之問,岐伯舉四治之能,以訓後賢,開其未悟者。臨病之工,宜須兩審也。凡傷於寒,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寒而病者,必死。尺寸俱浮者,太陽受病也,當一二日發。以其脈上連風府,故頭項痛,腰脊強。尺寸俱長者,陽明受病也,當二三日發。

白話文:

傷寒例第三

古人認為,春天溫和,夏天炎熱,秋天涼爽,冬天寒冷,這是四季正常的氣候順序。冬天寒冷,萬物都潛藏起來,人如果能謹慎保暖,就不會受寒生病。只有受寒邪侵襲才叫做傷寒。人體受到四季不正之氣的侵犯,都會生病。傷寒之所以被認為是毒邪,是因為它最容易造成致命的傷害。受寒邪侵襲立刻發病的,叫做傷寒;沒有立刻發病的,寒邪會藏在肌膚裡,到春天變成溫病,到夏天變成暑病。

暑病比溫病更加酷熱。因此,辛苦勞作的人,春夏容易得溫熱病,都是因為冬天受寒引起的,而不是時行疫氣所致。所謂時行疫氣,是指春天該暖和卻很寒冷;夏天該炎熱卻很涼爽;秋天該涼爽卻很炎熱;冬天該寒冷卻很溫暖。這些都是非時令出現的氣候,因此一年之中,老幼病症相似,就是時行疫氣的緣故。想要預知四季正常氣候引起的疾病以及時行疫氣,都應該參考星象曆法來推算。

霜降節氣(九月)以後,天氣應該逐漸變冷,到冬天最寒冷,直到雨水節氣(正月)以後,才會開始解凍。之所以叫雨水,是因為冰雪融化成雨水。驚蟄節氣(二月)以後,天氣漸漸回暖,到夏天最熱,然後秋天就涼爽了。從霜降以後到春分以前,凡是受寒露侵襲而發病的,就叫做傷寒。冬天如果出現異常的溫暖,就叫做冬溫。冬溫的毒性與傷寒大不相同。

冬溫還有先後發作、反覆發作以及輕重不同的情況,治療方法也不一樣,詳見後文。從立春節氣以後,如果沒有嚴寒,也沒有冰雪,卻有人發高燒,這是因為春天陽氣發動,而冬天潛伏的寒邪轉化為溫病。從春分以後到秋分以前,如果天氣突然變冷,就是時行寒疫。三月、四月如果突然變冷,因為此時陽氣還弱,被寒邪打擊,病熱較輕;五月、六月,陽氣已盛,被寒邪打擊,病熱就重;七月、八月,陽氣已衰,被寒邪打擊,病熱也較輕。這種病與溫病和暑病相似,但治療方法不同。

十五天為一個氣候週期,一年四季中,每個季節各有六個氣候週期,四個季節共有二十四個氣候週期。但是,氣候也會有應該出現卻沒有出現,或者不應該出現卻出現,或者出現得過於猛烈的情況,這些都會成為致病的因素。但天地間的動靜變化,陰陽的消長變化,每個時期都只有一個主要的氣候。所以,春天的溫暖,會導致夏天的炎熱;秋天的肅殺之氣,會導致冬天的寒冷。因此,冬至以後,陽氣開始上升,陰氣開始下降;夏至以後,陽氣開始下降,陰氣開始上升。所以冬夏二至,陰陽會交合;春秋二分,陰陽會分離。陰陽的消長變化,會讓人體產生疾病。因此君子應該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順應天地的陰陽變化。小人則因為受寒邪侵襲,必然會患上暴發性的疹子。必須了解毒邪的性質,它停留在哪條經絡,會引起什麼樣的疾病,才能對症下藥。所以,春天受風邪侵害,夏天就容易腹瀉;夏天受暑邪侵害,秋天就容易瘧疾;秋天受濕邪侵害,冬天就容易咳嗽;冬天受寒邪侵害,春天就容易得溫病。這是必然的規律,必須清楚地認識。

傷寒的病情,每天都會有所變化,因此治療方法要根據病情變化而調整。現在的人得了傷寒,有的起初沒有及時治療,有的治療方法不對症,有的拖延時間太久,病情加重才去看醫生。醫生也不按順序治療,就會達不到治療效果。都應該根據當時的病情調整治療方案,這樣才能有效。現在收集整理仲景以前的論述,記錄其症狀、脈象、聲音、顏色,以及對症的有效處方,希望能幫助後世。而且,各地區的氣候溫暖程度、高低不同;事物的性質剛柔不同,飲食起居也有差異。

這是黃帝向四方詢問疾病,岐伯運用四診來治療疾病,來教導後學,開導那些不明白的人。治療疾病的醫生,應該仔細審查兩個方面。凡是受寒邪侵害,都會出現發熱的症狀,即使熱得很厲害,也不會死。如果同時受兩種寒邪侵害而生病,則必死無疑。寸口脈和尺脈都浮的,是太陽經受病邪侵害,大概一到兩天就會發病。因為脈氣上連風府穴,所以頭項疼痛,腰脊僵硬。寸口脈和尺脈都長的,是陽明經受病邪侵害,大概二到三天就會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