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傷寒例第三 (2)

回本書目錄

傷寒例第三 (2)

1. 傷寒例第三

以其脈俠鼻,絡於目,故身熱、目疼、鼻乾、不得臥。尺寸俱弦者,少陽受病也,當三四日發。以其脈循脅,絡於耳,故胸脅痛而耳聾。此三經皆受病,未入於府者,可汗而已。尺寸俱沉細者,太陰受病也,當四五日發。以其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尺寸俱沉者,少陰受病也,當五六日發。

以其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尺寸俱微緩者,厥陰受病也,當六七日發。以其脈循陰器、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此三經皆受病,已入於府,可下而已。若兩感於寒者,一日太陽受之,即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煩滿而渴;二日陽明受之,即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少陽受之,即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者,六日死。若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則榮衛不行,府藏不通,則死矣。

其不兩感於寒,更不傳經,不加異氣者,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也;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歇也;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也;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舌乾,已而嚏也;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人精神爽慧也。若過十三日以上不間,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異氣,變為他病者,當依舊壞證病而治之。若脈陰陽俱盛,重感於寒者,變為溫瘧。陽脈浮滑,陰脈濡弱者,更遇於風,變為風溫。陽脈洪數,陰脈實大者,遇溫熱,變為溫毒,溫毒為病最重也。陽脈濡弱,陰脈弦緊者,更遇溫氣,變為溫疫一本作瘧。以此冬傷於寒,發為溫病,脈之變證,方治如說。

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兒女子,益以滋甚。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此為家有患,備慮之要。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

若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為力。服藥不如方法,縱意違師,不須治之。凡傷寒之病,多從風寒得之。始表中風寒,入裏則不消矣。未有溫覆而當不消散者。不在證治,擬欲攻之,猶當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滿,猶生寒熱,則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滿大實,堅有燥屎,自可除下之,雖四五日,不能為禍也。

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虛熱入,協熱遂利,煩躁諸變,不可勝數,輕者困篤,重者必死矣。夫陽盛陰虛,汗之則死,下之則愈;陽虛陰盛,汗之則愈,下之則死。夫如是,則神丹安可以誤發?甘遂何可以妄攻?虛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機,應若影響,豈容易哉!況桂枝下咽,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以亡,死生之要,在乎須臾,視身之盡,不暇計日。

白話文:

傷寒例第三

因為足陽明經的脈絡沿著鼻子,連接到眼睛,所以會出現身體發熱、眼睛疼痛、鼻子乾燥、難以入睡的症狀。如果寸脈和尺脈都呈現弦象,表示少陽經受病,通常會在第三、四天發作。由於少陽經脈循行於脅部,連絡耳朵,因此會出現胸脅疼痛和耳聾的症狀。這三條經絡(太陽、陽明、少陽)受病,若尚未深入臟腑,可以透過發汗來治療。

如果寸脈和尺脈都沈細,表示太陰經受病,通常會在第四、五天發作。由於太陰經脈分布於胃中,連絡咽喉,因此會出現腹部脹滿和咽喉乾燥的症狀。如果寸脈和尺脈都沈,表示少陰經受病,通常會在第五、六天發作。由於少陰經脈貫穿腎臟,連絡肺部,並繫於舌根,因此會出現口乾舌燥、口渴的症狀。如果寸脈和尺脈都微緩,表示厥陰經受病,通常會在第六、七天發作。由於厥陰經脈循行於陰部,連絡肝臟,因此會出現煩悶、陰囊收縮的症狀。這三條經絡(太陰、少陰、厥陰)受病,若已深入臟腑,可以透過瀉下來治療。

如果同時感染兩經的寒邪,第一天太陽經受病,同時少陰經也發病,就會出現頭痛、口乾、煩悶、口渴的症狀;第二天陽明經受病,同時太陰經也發病,就會出現腹部脹滿、身體發熱、不想吃東西、胡言亂語的症狀;第三天少陽經受病,同時厥陰經也發病,就會出現耳聾、陰囊收縮、四肢冰冷、無法進食、昏迷不醒的症狀,到了第六天就會死亡。如果三陰三陽經、五臟六腑都受病,導致氣血運行停滯,臟腑功能失調,就會死亡。

如果沒有同時感染兩經的寒邪,病情也沒有傳變,也沒有受到其他邪氣影響,到了第七天太陽經的病邪減退,頭痛會稍微緩解;第八天陽明經的病邪減退,身體發熱會稍微減輕;第九天少陽經的病邪減退,耳聾會稍微恢復聽力;第十天太陰經的病邪減退,腹部脹滿會消失,開始想吃東西;第十一天少陰經的病邪減退,口渴和舌乾會停止,接著會打噴嚏;第十二天厥陰經的病邪減退,陰囊鬆弛,小腹稍微舒緩,邪氣完全消退,病人精神會變得清爽。如果超過十三天病情仍未好轉,脈象沈陷,情況就非常危險。

如果又感染其他邪氣,轉變成其他疾病,應根據變證來治療。如果脈象陰陽俱盛,又再次受寒,可能轉變為溫瘧。如果陽脈浮滑,陰脈濡弱,又遇到風邪,可能轉變為風溫。如果陽脈洪數,陰脈實大,又遇到溫熱邪氣,可能轉變為溫毒,溫毒是最嚴重的病症。如果陽脈濡弱,陰脈弦緊,又遇到溫氣,可能轉變為溫疫(另一版本作「瘧」)。這是因為冬天受寒,發為溫病,脈象變化多端,治療方法應根據具體情況而定。

人生病時,若不立即治療,反而隱忍拖延,希望自行痊癒,往往會變成頑固的疾病。小孩和婦女更容易加重病情。當氣候異常時,應及早說明病情,找出病因,趁邪氣還在肌表時及時治療,大多能痊癒。如果病人忍耐數日才就醫,邪氣已深入臟腑,就難以控制,這是家庭中需要特別注意的要點。

煎煮湯藥時,不應分早晚,一旦發病,應立即治療,不必等待特定時間,這樣更容易痊癒。如果延誤治療,病情會傳變,即使想治療,也難以奏效。若不按正確方法服藥,隨意違背醫囑,就不必再治了。

傷寒病多由風寒引起。初期風寒在表,若進入體內就不易消散。若適當保暖,病邪通常會消退。若不在表證階段治療,反而想直接攻裡,應先解表,才能瀉下。如果表證已解,但裡證未消,除非有大便硬結、燥屎內阻,否則不宜貿然瀉下。即使拖延四、五天,也不會有大礙。

若不該瀉下卻強行攻裡,會導致內虛熱入,引發腹瀉、煩躁等各種變證,輕則病情加重,重則死亡。陽盛陰虛的病人,發汗會致死,瀉下則能痊癒;陽虛陰盛的病人,發汗能痊癒,瀉下則會致死。因此,神丹(發汗藥)豈能誤用?甘遂(瀉下藥)豈能妄攻?虛實的治療相差千里,吉凶的關鍵如影隨形,豈能輕率?

況且,桂枝湯若讓陽盛之人服用,可能致命;承氣湯若讓陰盛之人服用,可能致死。生死關頭,只在片刻之間,生命即將終結時,連計算日數的時間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