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傷寒例第三 (3)
傷寒例第三 (3)
1. 傷寒例第三
此陰陽虛實之交錯,其候至微;發汗吐下之相反,其禍至速,而醫術淺狹,懵然不知病源,為治乃誤,使病者殞歿,自謂其分,至今冤魂塞于冥路,死屍盈於曠野,仁者鑒此,豈不痛歟!凡兩感病俱作,治有先後,發表攻裏,本自不同,而執迷妄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飲之,且解其表,又除其裏,言巧似是,其理實違。夫智者之舉錯也,常審以慎;愚者之動作也,必果而速。
安危之變,豈可詭哉!世上之士,但務彼翕習之榮,而莫見此傾危之敗,惟明者,居然能護其本,近取諸身,夫何遠之有焉。凡發汗溫服湯藥,其方雖言日三服,若病劇不解,當促其間,可半日中盡三服。若與病相阻,即便有所覺,重病者,一日一夜,當晬時觀之,如服一劑,病證猶在,故當復作本湯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劑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時氣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飲水,飲不能多,不當與也,何者?以腹中熱尚少,不能消之,便更與人作病也。至七八日,大渴,欲飲水者,猶當依證與之,與之常令不足,勿極意也,言能飲一斗,與五升。若飲而腹滿,小便不利,若喘若噦,不可與之。忽然大汗出,是為自愈也。
凡得病,反能飲水,此為欲愈之病。其不曉病者,但聞病飲水自愈,小渴者,乃強與飲之,因成其禍,不可復數。凡得病厥,脈動數,服湯藥更遲;脈浮大減小;初躁後靜,此皆愈證也。凡治溫病,可刺五十九穴。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為災,並中髓也。
凡脈四損,三日死;平人四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四損。脈五損,一日死;平人五息,病人脈一至,名曰五損。脈六損,一時死;平人六息,病人脈一至,名曰六損。脈盛身寒,得之傷寒;脈虛身熱,得之傷暑。脈陰陽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脈陰陽俱虛,熱不止者,死。
脈至乍疏乍數者,死。脈至如轉索者,其日死。譫言妄語,身微熱,脈浮大,手足溫者,生。逆冷,脈沉細者,不過一日,死矣。此以前是傷寒熱病證候也。
白話文:
傷寒例第三
陰陽虛實交錯的病情非常細微難辨,而發汗、吐瀉等治療方法若用錯,後果則會很快出現。許多醫術淺薄的醫生,不明白病因,治療方法錯誤,導致病人死亡,卻還自以為對,因此冤魂遍野,死屍遍地。仁慈的醫生應該引以為戒,痛心疾首!
兩種病症同時出現時,治療必須有先後順序。發表(解表)和攻裏(攻裡)的治療方法本就不同,但一些執迷不悟的人,卻將神丹、甘遂等藥物混在一起服用,聲稱既能解表又能攻裏,說得頭頭是道,實際上卻違背了醫理。聰明的人即使犯錯,也會謹慎小心;愚蠢的人做事總是魯莽衝動。
安危的變化,豈能輕忽?世上的醫生,只追求那些容易掌握的知識和名聲,卻看不到治療上的潛在危險。只有聰明的醫生才能保護根本,從自身經驗中學習,何必遠求呢?
服用發汗溫服的湯藥,處方雖說每日三次,如果病情嚴重沒有好轉,應該縮短服藥時間,可以半天內服用三次。如果服藥後與病情相抗衡,即使有些感覺,重症病人,一天一夜內都要觀察病情變化。如果服藥一劑後,病情症狀仍在,就應該再次服用原方湯藥。有些病人服藥三劑後才出汗,病情才好轉;如果汗一直出不來,則病危。
患上時疫,五六天後感到口渴想喝水,但喝不了太多,就不應該給他喝水,為什麼?因為腹中熱邪還不多,無法消解,喝水反而會加重病情。到了七八天,非常口渴想喝水,就可以根據病情給他喝,但每次給的量要少,不要過量,比如說能喝一斗水,就給五升。如果喝水後腹部脹滿,小便不利,或者呼吸困難,呃逆不止,就不能再給他喝水。如果突然大量出汗,就是自愈的跡象。
患病後還能喝水,這是病情好轉的徵兆。那些不懂醫理的人,只聽說喝水能自愈,病人稍微口渴就強迫他喝水,反而導致病情加重,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患病後出現厥症,脈搏跳動迅速,服用湯藥後脈搏跳動變慢;脈搏浮大減小;開始躁動不安,後來平靜下來,這些都是病情好轉的徵兆。治療溫病,可以針灸五十九個穴位。人體共有三百六十五個穴位,其中三十九個穴位灸治有害;七十九個穴位針刺有害,會傷及髓部。
脈象四損,三日內死亡;正常人四個呼吸,病人脈搏跳動一次,稱為四損。脈象五損,一日內死亡;正常人五個呼吸,病人脈搏跳動一次,稱為五損。脈象六損,立刻死亡;正常人六個呼吸,病人脈搏跳動一次,稱為六損。脈象盛而身寒,是受寒引起的傷寒;脈象虛而身熱,是中暑引起的。陰陽二脈都盛,大量出汗,卻不能好轉,則會死亡;陰陽二脈都虛,發熱不止,則會死亡。
脈搏時疏時數,將會死亡;脈搏跳動像串在一起的繩索,當天就會死亡。病人胡言亂語,身體微微發熱,脈搏浮大,手腳溫暖,則會痊癒。如果出現逆冷,脈搏沉細,則不超過一天就會死亡。以上是傷寒熱病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