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第九 (263-272)

回本書目錄

辨少陽病脈證并治第九 (263-272)

1. 少陽之為病 (263)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白話文:

少陽病的特徵,表現為口中有苦味、咽喉乾燥以及視物感到眩暈。

2. 少陽中風 (264)

少陽中風,兩耳無所聞,目赤,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

白話文:

當少陽經受到風邪影響時,可能會出現雙耳聽不見、眼睛發紅、胸口滿悶且感到煩躁的症狀。在這種情況下,不宜使用催吐或瀉下的治療方法,因為這可能會導致心悸和驚恐的反應。

3. 少陽傷寒 (265)

傷寒,脈弦細,頭痛,發熱者,屬少陽。少陽不可發汗,發汗則譫語,此屬胃,胃和則愈;胃不和,煩而悸。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病,脈搏呈現弦細的特徵,同時伴有頭痛和發熱的症狀,這通常屬於少陽經的病證。對於少陽經的病狀,不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療法,病人可能會出現胡言亂語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問題與脾胃有關,當脾胃功能協調恢復正常時,病情就會好轉。反之,如果脾胃未能調和,病人就會感到心煩且伴有心悸的症狀。

4. 小柴胡湯 (266)

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沈緊者,與小柴胡湯。

小柴胡湯方

柴胡八兩人參三兩黃芩二兩甘草三兩,炙半夏半升,洗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原本患的是太陽病,如果病情沒有得到緩解,進而轉化為少陽病症狀時,患者會感到兩肋下方脹滿不適,乾嘔而無法進食,同時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且在尚未經歷催吐或瀉下的治療情況下,若脈象呈現沉緊特徵,這時就應該給予小柴胡湯進行治療。

小柴胡湯的配方如下: 柴胡 8兩 人蔘 3兩 黃芩 2兩 甘草 3兩(需炙烤) 半夏 半升(先清洗) 生薑 3兩(切片) 大棗 12枚(剖開)

將上述七種藥材,加入1鬥2升的水中煎煮,煮至剩餘6升液體時,濾掉藥渣,接著繼續加熱煎煮至剩下3升。患者應溫熱服用,每日分三次服用,每次服用1升。

5. 壞病 (267)

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白話文:

如果已經嘔吐、瀉下、發過汗或者使用了溫針療法之後,病人仍然胡言亂語,而且原本適合使用柴胡湯的症狀已經減輕或消失,這就表明病情已經變得複雜難治,我們稱之為「壞病」。這時,需要先辨識出之前的治療哪裏違背了病機,然後根據當前具體情況,正確選用治療方法來處理。

6. 三陽合病 (268)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白話文:

當三陽經同時發生病狀時,患者的脈象會呈現浮大特徵,且這種脈象會延伸至手腕的關節上方。患者在這種情況下,主要的表現是極度想要睡眠,一旦閉上眼睛準備入睡,就會出汗。

7. 陽去入陰 (269)

傷寒,六七日,無大熱,其人躁煩者,此為陽去入陰故也。

白話文:

得了傷寒病後,大約六到七天期間,如果病人沒有高燒,但卻感到非常焦躁不安,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衰退,而陰氣相對增盛所導致的狀況。

8. 三陰不受邪之徵 (270)

傷寒三日,三陽為盡,三陰當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嘔,此為三陰不受邪也。

白話文:

傷寒病發三天後,按照一般病程,體內的三陽經氣循環應該已經走到盡頭,接下來三陰經該是容易受到病邪影響的時候。但是,如果這個人反而能夠進食並且沒有嘔吐的情況,這就表明病邪並未入侵到三陰經之中。

9. 脈小欲已 (271)

傷寒三日,少陽脈小者,欲已也。

白話文:

得了傷寒病三天之後,如果脈象顯示少陽經的脈搏較細小的話,這表示疾病即將好轉。

10. 少陽病欲解時 (272)

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

白話文:

少陽病症狀緩解的時間,大概是在清晨的寅時到早晨的辰時之間。

寅、卯、辰時辰涵蓋從凌晨3時至上午9時。卯時是日出陽氣上升的時刻。少陽屬木,其氣性與春天相通,春季始於寅月,象徵著一年之春,也是陽氣開始生發的階段。少陽病表現為樞機運作不暢和膽火內鬱的症狀,需要木氣流暢、樞機得以運轉和膽火得到疏泄,這樣才能痊癒。

因此,從寅時到辰時,正是自然界中陽氣上升、萬物和諧清新的時候,這一時期非常有利於膽火的疏泄和樞機的恢復運作。三焦通暢,這是少陽病容易解除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