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273~280)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陰病脈證並治第十 (273~280)

1. 太陰之為病 (273)

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白話文:

太陰病的特點是,腹部脹滿且伴有嘔吐,食物難以下嚥,自己感到腹瀉情況日益嚴重,經常無緣無故地腹部疼痛。如果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很可能會導致胸部下方出現瘀結堅硬的症狀。

2. 太陰中風 (274)

太陰中風,四肢煩疼,陽微陰澀而長者,為欲愈。

白話文:

當太陰經遭受風邪侵襲時,如果出現四肢感到煩悶疼痛的症狀,並且脈象上表現出陽氣雖弱但逐漸恢復,陰氣瘀滯現象緩解且脈搏搏動變得較為流暢且脈勢稍長,這通常是疾病即將好轉的跡象。

3. 太陰病欲解時 (275)

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

白話文:

太陰病想要好轉的時間,是在亥時到醜時這段期間。換成現代的說法就是,大約從晚上9點到凌晨3點之間。

亥、子、丑時辰,即晚上9時至凌晨3時。子時正處於半夜,是陰氣極盛而陽氣初生的時刻。太陰病屬於至陰的內臟疾病,對於陽氣虛弱而寒氣盛重的人來說,這個時候病狀可能不容易緩解。

然而,當進入陰消陽長的階段,自然會出現寒氣退去而陽氣恢復的機會,因此這個時候是太陰病有望痊癒的時刻。在這一時段,治療應該著重於增強陽氣和驅散寒邪,以促進病情的好轉。

4. 桂枝湯 (276)

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太陰病的情況下,如果脈象浮動,可以使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建議使用桂枝湯。

5. 四逆輩 (277)

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以其藏有寒故也,當溫之。宜服四逆輩。

白話文:

自我排便頻繁、且沒有口渴感的症狀,屬於中醫上的「太陰病」類型,這是因為患者的內臟中有寒氣所導致的。治療上應該要使用溫熱性的藥物來調理。適宜服用的方劑是四逆湯類的藥方。

6. 太陰傷寒 (278)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

白話文:

傷寒的情況下,如果病人的脈象呈現浮而緩的特徵,並且手腳自然保持溫暖,這表示病情與太陰經相關。按照中醫理論,這種情況下病人通常會出現身體泛黃的症狀。然而,如果病人的小便能夠自行順利排出,那麼身體就不會進一步發展出黃疸的症狀。

到了病發後的第七、八天左右,即使病人突然感到非常煩躁不安,並且每天大便多達十次以上,這種腹瀉的狀況最終也會自動停止。這是因為病人的脾胃功能逐漸恢復強健,能夠有效地清除體內的濕熱穢氣和病理性物質。所以,這個過程實際上是身體在排除病邪、康復中的正常反應。

7. 桂枝加芍藥湯 (279)

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六兩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生薑三兩,切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分三服。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桂枝加大黃湯方桂枝三兩,去皮大黃二兩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原本是屬於太陽病的症狀,但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了瀉下的治療方法,導致腹部時常感到脹滿且陣痛的情況,這時問題已經轉移到了太陰經脈。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桂枝加芍藥湯來治療;如果腹部脹痛非常嚴重,則應該使用桂枝加大黃湯來治療。

桂枝加芍藥湯的配方如下: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烤過) 大棗十二枚(掰開) 生薑三兩(切片)

將上述五種材料,加入七升水中煎煮,煮至剩餘三升,去掉渣滓後,溫熱分成三次服用。原本的基礎是桂枝湯,現在特別增加了芍藥的份量。

桂枝加大黃湯的配方如下: 桂枝三兩(去皮) 大黃二兩 芍藥六兩 生薑三兩(切片) 甘草二兩(炙烤過) 大棗十二枚(掰開)

將這六種材料,同樣加入七升水中煎煮,煮至剩餘三升,去掉渣滓後,每次溫熱服用一升,一天分三次服用。

以上就是根據病情不同所對應的兩種調整治療方劑。

8. 大黃、芍藥禁忌 (280)

太陰為病,脈弱,其人續自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白話文:

當太陰經發生病狀時,患者的脈象會呈現出較為虛弱的特徵,並且他們可能會不斷地有輕微的腹瀉情形。假設按照病情需要使用大黃、芍藥這類藥物時,應該要適量減少藥量。這是因為這類病人的胃氣本來就較為薄弱,容易受到藥物影響而產生較大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