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1.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傷寒所致太陽,痙、濕、暍三種,宜應別論,以為與傷寒相似,故此見之。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太陽病,發熱汗出,不惡寒者,名曰柔痙。太陽病,發熱,脈沉而細者,名曰痙。太陽病,發汗太多,因致痙。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脈赤,獨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太陽病,關節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
濕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熱,身色如似熏黃。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若下利不止者,亦死。問曰: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云此可發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發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風濕俱去也。濕家病身上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此名風濕。
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太陽中熱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惡寒,身熱而渴也。太陽中暍者,身熱疼重,而脈微弱,此亦夏月傷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太陽中暍者,發熱惡寒,身重而疼痛,其脈弦細芤遲,小便已,灑灑然毛聳,手足逆冷,小有勞,身即熱,口開,前板齒燥。若發汗,則惡寒甚;加溫針,則發熱甚;數下之,則淋甚。
白話文:
【辨痙濕暍脈證第四】
由傷寒引起的太陽病,痙病、濕病、暍病這三種,應另外討論,但因與傷寒症狀相似,所以在此一併說明。
痙病
- 太陽病,發熱無汗,反而怕冷的,稱為「剛痙」。
- 太陽病,發熱出汗,不怕冷的,稱為「柔痙」。
- 太陽病,發熱,脈象沈而細的,稱為「痙」。
- 太陽病,因發汗過多而導致痙病。
- 患者身體發熱但腳冷,頸項僵硬緊急,怕寒,有時頭部發熱、臉紅,眼周血管發紅,唯獨頭部搖動,突然牙關緊閉,背部反弓的,是痙病的表現。
濕病
- 太陽病,關節疼痛且煩躁,脈象沈細的,稱為「濕痹」。
- 濕痹的症狀:小便不暢,大便反而通利,治療應以利小便為主。
- 濕病患者全身疼痛,發熱,膚色如燻黃。
- 濕病患者僅頭部出汗,背部僵硬,想蓋被烤火。若過早使用瀉下法,會導致呃逆、胸悶、小便不利,舌苔厚膩,這是因為丹田有熱而胸中有寒,口渴想喝水卻喝不下,口乾煩躁。
- 濕病患者誤用瀉下法後,額頭出汗、輕微喘氣、小便通利的,預後不良;若腹瀉不止的,亦預後不良。
問答
問:風濕相搏,全身疼痛,按理應發汗而解,但遇陰雨連綿時,醫生說可發汗,為何發汗後病不癒?
答:若發汗過多,僅風邪散去而濕邪仍在,故不癒。治療風濕應微微發汗,使風濕俱除。
- 濕病患者身體疼痛,發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煩躁,脈象大,飲食正常,表示腹中無病,病因在頭部寒濕,故鼻塞,用藥塞鼻即可治癒。
- 患者全身疼痛,發熱,傍晚加劇的,稱為「風濕」。此病因汗出受風或長期受寒所致。
暍病(中暑)
- 太陽中熱即「暍」,症狀為出汗怕寒、身熱口渴。
- 太陽中暍者,身熱疼痛沈重,脈微弱,多因夏季受冷水侵襲,水濕滯留皮膚所致。
- 太陽中暍者,發熱怕寒,身體沈重疼痛,脈象弦細或芤遲,小便後寒毛直豎,手腳冰冷,稍勞累即身熱,張口呼吸,門齒乾燥。
- 若發汗,怕寒會加重;
- 用溫針,發熱會加劇;
- 頻繁瀉下,會導致小便淋瀝不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