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2)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2)

1. 小青龍湯 (41)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得了傷寒,心窩(胃部)有積水,會咳嗽、輕微喘氣、發燒,但不覺得口渴;如果吃藥後反而覺得口渴,這表示體內的寒氣正在消退,病就要好了。這種情況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2. 桂枝湯 (42)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得到太陽病,身體外表的症狀還沒解除,而且脈象呈現浮且虛弱的狀態,這時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病症,適合使用桂枝湯。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43)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厚朴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在太陽病的階段,如果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後出現輕微的喘氣,這是因為表證(身體表面的病邪)還沒有解除的緣故,應該使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來治療。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的組成:

桂枝三兩(去除外皮),甘草二兩(炙烤過),生薑三兩(切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掰開),厚朴二兩(炙烤過,去除外皮),杏仁五十枚(去除外皮和尖端)。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煮到剩下三升,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服用後蓋上被子,使身體微微出汗即可。

4. 桂枝湯 (44)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太陽病還沒解除外在的症狀,就不可以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用了反而會使病情惡化;想要解除外在的症狀,應該使用桂枝湯。

5. 桂枝湯 (45)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先用發汗的方法卻沒有治好,反而又用攻下的方法,脈象仍然浮在表面,這樣病是不會好的。浮脈代表病邪還在體表,卻反而用攻下的方法,所以病不會好。現在脈象是浮的,代表病邪還在體表,應該要用解除體表病邪的方法才能治好,適合用桂枝湯。

6. 麻黃湯 (46)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病,脈象浮而有力,身體沒有汗,發燒,全身痠痛,病了八九天都沒好,還是表證的狀況,這時應該要讓他發汗。吃了藥之後症狀稍微減輕,但病人開始感到煩躁,眼睛昏花想睡,嚴重的話一定會流鼻血,流鼻血之後就會好轉。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體內陽氣太旺盛的緣故。這種情況要用麻黃湯來治療。

7. 自衄者愈 (47)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白話文:

太陽病,脈象浮而緊,發燒,身體沒有汗,如果自己流鼻血,就會好轉。

8. 二陽并病 (48)

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

白話文:

當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出現時,如果太陽病剛開始發作時就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但汗沒有完全發出來,導致病邪轉入陽明經,就會持續微微出汗,而且不會感到怕冷。如果太陽病的症狀還沒解除,就不能使用瀉下的方法,這樣做是錯誤的。這種情況可以稍微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如果病人臉色發紅,代表陽氣被鬱積在體表,應該用解表的方法來治療,可以用薰蒸的方式來處理。如果發汗沒有完全發出來,這就不能算是成功的發汗,陽氣鬱積無法散發出去,應該要發汗卻沒有發汗,病人就會感到煩躁不安,不知道哪裡疼痛,有時覺得腹部不舒服,有時又覺得四肢不舒服,按壓也找不到痛點,病人會感到呼吸短促,只想坐著,這些都是因為汗沒有完全發出來的緣故。如果再次發汗治療就可以痊癒。要如何知道汗沒有完全發出來呢?可以從脈象澀來判斷。

9. 尺中脈微 (49)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白話文:

如果把到浮而且快的脈象,按照道理應該是發汗後就會痊癒。但如果反而用瀉下的方式治療,病人會感到身體沉重、心悸,這種情況就不能用發汗的治療方式,必須要等到病人自己流汗才會好。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把到尺部脈象微弱,表示身體內部虛弱。必須要等到身體表裡都恢復強壯,體內的津液調和,病人自然會流汗而痊癒。

10. 尺中遲不可汗 (50)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白話文:

如果把脈發現脈象是浮而且緊,那麼按照醫理,應該是身體疼痛,這時適合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但如果把脈發現尺脈呈現遲緩的現象,就不可以使用發汗的療法。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代表身體的榮氣不足,血量也比較少。

11. 麻黃湯 (51)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白話文:

脈象呈現浮在表面,代表疾病在體表,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適合使用麻黃湯。

12. 麻黃湯 (52)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白話文:

如果把脈時摸到脈象是浮而且跳動快速,表示身體可以發汗,適合用麻黃湯來治療。

13. 榮氣和,外不諧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經常流汗不止的病症,是因為身體內的榮氣平和的緣故。所謂榮氣平和,指的是身體外在的機能不協調,這是因為衛氣沒有和榮氣一起協調的緣故。因為榮氣在脈絡中運行,而衛氣在脈絡外運行。如果再次發汗,使榮氣和衛氣協調,病就會好轉,適合用桂枝湯來治療。

14. 桂枝湯 (54)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病人身體沒有其他疾病,只是會時常發燒、自己流汗,而且一直好不了,這是因為身體的防禦機能(衛氣)不協調。在發病之初,如果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就會好轉,適合服用桂枝湯。

15. 麻黃湯 (55)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因為外感風寒,導致身體脈象浮緊,而且沒有出汗,甚至因此流鼻血的,可以用麻黃湯來治療。

16. 桂枝湯 (56)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得了傷寒,六、七天都沒排便,而且有頭痛發熱的症狀,就應該用承氣湯來治療。但如果小便清澈,就知道病邪不在體內,還在體表,這時應該要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如果頭痛很嚴重,可能會流鼻血。這種情況適合用桂枝湯。

17. 桂枝湯 (57)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傷寒病,發汗治療後已經解除了,大概過了半天左右又開始感到煩躁,而且脈象呈現浮而且快的狀況,這種情況可以再次使用發汗的治療方式,適合使用桂枝湯。

18. 自愈 (58)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白話文:

任何疾病,如果透過發汗、嘔吐、排泄或失血、喪失體液等方式,讓身體的陰陽恢復平衡協調,那麼疾病自然會痊癒。

19. 自愈 (59)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白話文:

在大量瀉下之後,如果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導致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已經耗損的緣故,這種情況不要再用藥治療,等到小便能夠順利排出時,就會自然痊癒。

20. 下之後,復發汗 (60)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白話文:

使用瀉藥後,又再次使用發汗的方法,一定會出現身體顫抖發冷、脈搏微弱細小的症狀。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身體內部和外部的氣血都已經虛弱的緣故。

21. 乾薑附子湯 (61)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病人吃藥後,又再次發汗,白天會煩躁不安睡不著,但晚上反而安靜,不覺得想吐也不口渴,沒有體表發熱等表證,脈象沉細微弱,身體也沒有明顯發高燒,這種情況用乾薑附子湯來治療。

乾薑附子湯的藥方: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的,去掉外皮,切成八片。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三升水煮成一升,去除藥渣,一次全部喝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