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上第五(1-30) (1)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上第五(1-30) (1)
1. 中風 (2)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白話文:
中風 (2)
太陽經的病證,出現發熱、出汗、怕風、脈搏緩慢的症狀,就稱為中風。
2. 傷寒 (3)
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白話文:
太陽經病症,無論已經發熱或尚未發熱,一定會出現怕冷、身體疼痛、嘔吐反胃、脈象無論浮沈皆呈現緊繃的症狀,這種情況就稱為「傷寒」。
3. 傳 (4)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白話文:
傷寒第一天,病邪在太陽經,如果脈象平穩,表示病情沒有傳變。如果出現很想嘔吐、煩躁不安,且脈搏又快又急的症狀,就表示病邪已經傳入其他經絡了。
4. 傳 (5)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白話文:
[傳 (5)]
如果患傷寒病兩三天後,沒有出現陽明證或少陽證的症狀,就表示病情沒有傳變到其他經絡。
5. 溫病、風溫 (6)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瘈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白話文:
溫病、風溫 (6)
太陽病出現發熱、口渴且不怕冷的症狀,就是溫病。如果發汗後身體反而灼熱,稱為風溫。風溫的症狀表現為:脈象無論寸關尺都浮、自發出汗、身體沈重、嗜睡、呼吸有鼾聲、說話困難。
若誤用瀉下法治療,會導致小便不順、雙眼直視且失禁;若誤用火法治療,輕則皮膚微微發黃,嚴重時會像驚癇一樣抽搐,甚至全身肌肉痙攣。錯誤治療一次可能還能拖延時日,但連續誤治兩次就會危及生命。
6. 病有發於陽,發於陰 (7)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白話文:
疾病有從陽分發作和從陰分發作的不同。如果出現發熱、怕冷的症狀,這是病發於陽分;如果沒有發熱但怕冷,則是病發於陰分。發於陽分的病,通常七天會痊癒;發於陰分的病,通常六天會痊癒。這是因為陽數屬七,陰數屬六的緣故。
7. 經盡自愈 (8)
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白話文:
太陽病(外感風寒表證),如果頭痛等症狀持續七天以上而自行痊癒,是因為病邪已經在太陽經運行完畢的緣故。如果病邪可能繼續傳入其他經絡(如陽明經),可以用針刺足陽明經的穴位來阻斷傳變,這樣就能治癒。
8. 太陽病欲解時 (9)
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白話文:
太陽病將要緩解的時間,是從上午九點到下午三點之間。
9. 表解而不了了 (10)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白話文:
[表解而不了了 (10)]
對於感受風邪的患者,如果表證已經解除,但身體仍有些許不適或未完全恢復,通常會在十二天內自然痊癒。
10. 真假熱寒 (11)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白話文:
真假熱寒 (11)
如果病人身體發高熱,卻反而想要穿衣服,這是因為熱在皮膚表面,而寒氣深入骨髓;如果身體非常怕冷,卻反而不想穿衣服,這是因為寒在皮膚表面,而熱氣深藏在骨髓裡。
11. 陽浮而陰弱 (12)
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熱稀粥一升餘,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麵、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白話文:
陽浮而陰弱 (12)
太陽中風的症狀,陽氣浮於外而陰氣弱於內。陽氣外浮則會自發性發熱,陰氣虛弱則會自發性出汗。患者怕冷、畏風,並有持續性發熱,伴隨鼻塞聲響、乾嘔,此時應以桂枝湯治療。
桂枝湯配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
將上述五味藥材中,先將三種藥材切碎,加入七升水,以小火煎煮至剩三升,濾去藥渣。待藥液溫度適中後,服用一升。服藥後片刻,再喝一升多的熱稀粥,以助藥力發揮。接著蓋上被子約兩小時,讓全身微微出汗為佳,但不可大汗淋灕,否則病情無法根除。
若服用一次後出汗且症狀緩解,即可停藥,不必服完整劑。若未出汗,則依前述方法再次服用。若仍無汗,可縮短服藥間隔,半天內服完三次。
若病情嚴重,可日夜連續服藥,觀察一整天。若服完一劑後症狀仍在,可繼續服用;若仍無汗,可服至二至三劑。服藥期間,忌食生冷、黏膩、肉類、麵食、辛辣、酒類、乳製品及氣味濃烈的食物。
12. 桂枝湯 (13)
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白話文:
桂枝湯 (13)
症狀為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熱、出汗且怕風的情況,此時應以桂枝湯為主要治療方劑。
13. 桂枝加葛根湯 (14)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桂枝加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擘,麻黃三兩,去節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白話文:
桂枝加葛根湯 (14)
當患有太陽病時,出現頸背僵硬緊繃的症狀,反而有出汗且怕風的情況,此時應以桂枝加葛根湯治療。
桂枝加葛根湯配方
葛根四兩,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烤),大棗十二枚(剖開),麻黃三兩(去節)。
將以上七味藥材,用一斗水,先煮麻黃和葛根,待水量減少二升後,撇去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過濾掉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服藥後蓋被讓身體微微出汗,不需喝熱粥輔助發汗,其餘調養方法及禁忌與桂枝湯相同。
14. 下後氣上衝 (15)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白話文:
主題:誤用瀉下法後出現氣上逆的症狀(第15條)
內容:太陽病症狀,誤用瀉下法後,如果患者出現氣往上衝的症狀,可以服用桂枝湯,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如果沒有氣上衝的症狀,就不能服用桂枝湯。
15. 壞病 (16)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白話文:
壞病 (16)
太陽病已經三天,經過發汗、催吐、瀉下或溫針等治療後,病情仍未好轉的,這稱為「壞病」,此時不適合再使用桂枝湯。應觀察病人的脈象和症狀,判斷是哪種治療方式導致病情惡化,再根據具體證候進行治療。
桂枝湯原本是用來解肌發汗的,如果病人脈象浮緊、發熱卻無汗,就不能使用。必須牢記這一點,避免誤治。
16. 酒客病 (17)
若酒客病,不可與桂枝湯,得之則嘔,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白話文:
主題:酒客病 (17)
內容:如果病人有長期飲酒的習慣(酒客病),就不可以給他服用桂枝湯,因為喝了之後可能會引發嘔吐,這是由於嗜酒的人通常不喜歡甜味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