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326~329)
辨厥陰病脈證並治第十二 (326~329)
1. 厥陰之為病 (326)
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白話文:
當厥陰經絡出現問題時,會引發一系列病症。這些病症包括持續的口渴(消渴),氣體上湧導致的心臟不適(氣上撞心),心中感覺疼痛且發熱(心中疼熱),雖有飢餓感但不欲進食(飢而不欲食),進食後可能會嘔吐蛔蟲(食則吐蛔),如果進行瀉下治療,則可能導致腹瀉不止(下之利不止)。
2. 厥陰中風 (327)
厥陰中風,脈微浮為欲愈,不浮為未癒。
白話文:
對於厥陰經的中風問題,如果脈象顯示微浮,這通常意味著病情正在逐漸好轉,即將痊愈(脈微浮為欲愈)。相反,如果脈象不浮,則表示病情尚未好轉(不浮為未癒)。
3. 厥陰病欲解時 (328)
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
白話文:
厥陰病通常在凌晨一點到五點這個時間段(從醜時到卯時)開始好轉。
醜至卯時段,即凌晨1時至早上6時。厥陰病同樣表現為陽氣虛衰和體內陰寒過盛的症狀,因此這類疾病的痊癒應該發生在陽氣逐漸旺盛的時刻。醜至卯的時間段恰好符合這一特點,因此這是厥陰病適合解除的時刻。
此外,從五行理論來看,厥陰屬乙木(陰性),而少陽屬申木(陽性)。這兩者在日常的時間流程中,僅相差一個時辰,顯示了自然界陰陽交替的特性。這也說明瞭,無論是太陽病或陽明病想要解除,通常都是在陽轉陰或陰氣逐漸增多的時刻。反之,少陽病則在陽氣上升時更易解除。
根據日夜的大致劃分,可以說陽性疾病適於在陽氣旺盛的時段解除,而陰性疾病則更傾向於在陰氣較多的時刻獲得緩解。這種對於陽氣和陰氣的觀察和應用,是中醫理論中獨有的治療和療效預測方法。
4. 渴欲飲水 (329)
厥陰病,渴欲飲水者,少少與之愈。
白話文:
如果厥陰病患者感覺口渴想喝水,應該少量多次地給予水,這樣有助於病情的好轉。
5.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