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厥利嘔噦病脈證并治 (330~381)

回本書目錄

辨厥利嘔噦病脈證并治 (330~381)

1. 厥深者熱亦深 (335)

傷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發熱;前熱者,後必厥。厥深者熱亦深,厥微者熱亦微。厥應下之,而反發汗者,必口傷爛赤。

白話文:

傷寒病,在病發的第一、二天到第四、五天之間,如果出現手足逆冷的症狀(厥),那麼病人一定會有發熱的現象;反之,如果先有發熱的情況,之後就可能出現手足逆冷的症狀。手足逆冷的狀況越嚴重,隨後出現的發熱就會越厲害;如果手足逆冷較輕微,那麼隨之而來的發熱也會比較輕。對於那些本應該用瀉下治療的方法處理的手足逆冷病況,如果錯誤地使用了發汗的方式治療,就會導致病人的口部受損,出現潰瘍且顏色鮮紅的狀況。

2. 四逆厥,不可下 (330)

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虛家亦然。

白話文:

各種出現四肢逆冷甚至昏厥的情況,不應該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對於體質虛弱的人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

3. 厥五日,熱五日 (336)

傷寒,病厥五日,熱亦五日,設六日當復厥;不厥者自愈。厥終不過五日,以熱五日,故知自愈。

白話文:

得了傷寒病,先是有手腳冰冷的症狀持續了五天,然後體溫升高也持續了五天。如果到了第六天又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那麼沒有再冰冷的話,表示疾病自然康復了。手腳冰冷的狀況通常不會超過五天,加上之前體溫升高也持續了五天,因此可以判斷疾病會自行好轉。

4. 見厥復利 (331)

傷寒,先厥後發熱而利者,必自止;見厥復利。

白話文:

如果得了傷寒病,先是手足逆冷,之後纔出現發熱並且有腹瀉的情況,那麼這腹瀉往往會自然停止;但如果又出現手足逆冷的症狀,那麼腹瀉可能會再次發生。

5. 厥證解釋

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

白話文:

凡是出現所謂的「厥」這種症狀,都是因為人體內的陰陽之氣無法順利交接、協調所致,進而產生了「厥」的狀況。所謂的「厥」,具體表現為手腳冰冷,這就是它的特徵。

6. 除中 (332)

傷寒,始發熱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當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為除中,食以索餅。不發熱者,知胃氣尚在,必愈。恐暴熱來出而復去也。後日脈之,其熱續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發熱六日,厥反九日,復發熱三日,并前六日,亦為九日,與厥相應、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後三日脈之,而脈數,其熱不罷者,此為熱氣有餘,必發癰膿也。

白話文:

得了傷寒病,一開始發燒六天後,反而手腳冰冷了九天,並且伴有腹瀉。一般來說,如果手腳冰冷加上腹瀉的情況,病人應該會沒有胃口吃東西;但現在的情況是病人反而能進食,這就令人擔心可能是「除中」的病症,可以先給他吃些細麵餅來觀察。如果之後不再發燒,就表示胃氣還在,病情很有希望好轉。不過也要小心突然高燒再來又退去的情況。

接下來的日子裡,每天都給他把脈,如果發現體溫持續維持,就可以預期他在第九天的半夜時分康復。這樣推算的原因是,一開始發燒六天,接著手腳冰冷九天,然後又再發燒三天,加起來一共十八天,和手腳冰冷的九天對應,因此預計在第十八天的半夜會好轉。

然而,在這之後的三天再把脈,如果發現脈搏跳動得很快,而且體熱仍未消退,這就表示體內的熱氣過剩,很可能會引發膿瘡的產生。

7. 藏厥 (338)

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藏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烏梅丸方

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附子六兩炮,去皮蜀椒出汗,四兩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櫱六兩右十味,異搗篩,合治之。以苦酒漬烏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飯熟搗成泥,和藥令相得。內臼中,與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白話文:

感冒後出現的病症,如果脈搏微弱且手足冰冷,到了第七、八天皮膚也變得寒冷,病人始終焦躁不安,這種情況屬於臟腑厥逆,並非由蛔蟲引起的厥逆。如果是蛔蟲厥逆的情況,病人應該會吐出蛔蟲。現在病人的狀況是時而平靜,但又時常感到煩躁,這是因為臟腑受寒所致。蛔蟲可能會上行到橫膈膜的位置,引起一陣煩躁,但很快就會停止;如果進食後嘔吐,又感到煩躁,那是因為蛔蟲受到食物氣味的刺激而活動,這樣的人常常會自己吐出蛔蟲。對於蛔蟲厥逆的治療,主要使用烏梅丸。此藥方同時也能治療長期腹瀉的問題。

烏梅丸的配方如下:烏梅三百枚、細辛六兩、乾薑十兩、黃連十六兩、當歸四兩、炮附子六兩(去皮)、蜀椒四兩(出汗,即炒至表面有油珠)、桂枝六兩(去皮)、人參六兩、黃櫱六兩。將這十種藥材分別搗碎,過篩後混合在一起。先用醋浸泡烏梅一晚,去核後用蒸煮五斗米時產生的蒸汽來蒸烏梅,待米飯熟透後,把烏梅搗成泥,再將其與其他藥物混合均勻。將混合好的藥物放入臼中,加入蜂蜜,搗打二千次,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建議在餐前服用,每次十丸,一天三次,可逐漸增加至每次二十丸。在治療期間,需要避免食用生冷、滑膩及有強烈氣味的食物。

8. 除中 (333)

傷寒,脈遲六七日,而反與黃芩湯徹其熱。脈遲為寒,今與黃芩湯復除其熱,腹中應冷,當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白話文:

得了傷寒病,如果脈象遲緩,持續六七天之後,卻錯誤地給病人使用了黃芩湯來退熱。脈象遲緩表示體內有寒象,這時再用黃芩湯來清除熱象,就會導致腹部應該會感到寒冷,進而影響到飲食,使人不願或無法進食。但現在的情況是病人反而能正常進食,這種情況稱為「除中」,意味著身體的自我調節機能已經嚴重失常,預後極為不良。

9. 厥少熱少 (339)

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數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熱除也,欲得食,其病為愈;若厥而嘔,胸脅煩滿者,其後必便血。

白話文:

傷寒時,如果出現輕微的四肢逆冷、微熱,以及頭部感到寒冷,病人沉默不語,沒有食慾,情緒煩躁不安,經過幾天之後,如果小便變得通利,顏色清澈偏白,這表示體內的熱邪已經減退。當病人開始有食慾時,可視作病情正在好轉。但假如在四肢逆冷的同時伴有嘔吐,並且胸部及兩側脅肋部位感到煩悶不適,那麼接下來很可能會有便血的情況發生。

10. 厥逆熱證 (334)

傷寒,先厥後發熱,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為痹。發熱無汗,而利必自止;不止者,必便膿血,便膿血者,其喉不痹。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病,先出現手足冰冷的症狀,之後才發燒,並且伴有腹瀉,但腹瀉情況自然停止,然而卻出汗,同時感到咽喉疼痛,這表示病邪影響到了咽喉,導致喉頭不適。

另外一種情況是,發燒時並無出汗,而腹瀉也自行停止;如果腹瀉沒有停止,那麼病人必定會排出血便或膿血便。若是出現了排泄膿血的情況,那麼患者的咽喉就不會受到痹阻的影響。

11. 冷結在膀胱關元 (340)

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結胸,小腹滿,按之痛者,此冷結在膀胱關元也。

白話文:

病人如果手腳冰涼,並表示自己沒有胸悶的症狀,但小腹部感到脹滿,用手按壓時會疼痛,這表明是寒氣凝聚在膀胱和關元一帶所導致的。

12. 厥逆之機 (341)

傷寒,發熱四日,厥反三日,復熱四日。厥少熱多者,其病當愈;四日至七日熱不除者,必便膿血。

白話文:

患了傷寒病,先是有四天的發熱期,接著卻出現三天手足逆冷的現象,然後又再發熱四天。如果說病人手足逆冷的時間比發熱的時間短,那麼他的病情可能會好轉;但如果從發病開始的第四天到第七天之間,發熱的狀況仍未解除,那病人很可能就會排出血樣或膿樣的大便。

13. 厥多熱少 (342)

傷寒,厥四日,熱反三日,復厥五日,其病為進。寒多熱少,陽氣退,故為進也。

白話文:

患了傷寒病,先是有四肢冰冷的狀況持續了四天,接著反而出現三天的發熱,然後又再次出現五天的四肢冰冷。這種病症的表現是病情在進展。因為身體感受到的寒意多於熱度,顯示身體的陽氣(即身體的溫暖能量)在衰退,所以可以判斷病情正在進一步惡化。

14. (343)

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冷,煩躁,灸厥陰。厥不還者,死。

白話文:

傷寒病發病六七天後,如果脈象變得微弱,手腳冰冷,並且感到焦躁不安,應該對厥陰經進行灸療。如果經過治療後,手腳依然冰冷無改善,無法恢復正常溫度,這通常是病情危重的徵兆,可能有生命危險。

15. (344)

傷寒,發熱,下利,厥逆,躁不得臥者,死。

白話文:

如果患有傷寒疾病,出現發燒、腹瀉、手足冰冷、以及煩躁不安導致無法安睡的症狀,這表明病情危重,有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16. 厥逆死證 (345)

傷寒,發熱,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病,出現發燒的症狀,並且腹瀉非常嚴重,甚至手腳冰冷、昏迷不醒的狀況持續不停,那麼這是非常危險的,可能有生命危險。

17. 有陰無陽 (346)

傷寒,六七日不利,便發熱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陰無陽故也。

白話文:

得了傷寒病,大約在第六天或第七天時,如果原本排便不順的情況沒有好轉,反而開始發燒並且腹瀉,而且病人出汗不止的話,這個人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這是因為身體陰寒過盛而陽氣衰竭所致。

18. 厥逆禁忌 (347)

傷寒五六日,不結胸,腹濡,脈虛,復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

白話文:

在患了傷寒五六天之後,如果病人沒有出現胸悶結實的情況,腹部摸起來柔軟不緊繃,脈象顯示虛弱,並且再次出現手足逆冷的症狀,這種情況下,不應該使用瀉下的治療方法;因為這可能是身體嚴重失血所致,如果誤用瀉下藥物,可能會導致死亡。

19. 厥逆死證 (348)

發熱而厥,七日,下利者,為難治。

白話文:

如果出現發燒並且手足逆冷的症狀,持續七天後,又加上腹瀉的情況,這表明病情複雜,治療起來相對困難。

20. 厥逆可灸之證 (349)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之。

白話文:

傷寒病時,如果脈搏急促,並且手腳冰冷,可以使用艾灸治療。

21. 白虎湯 (350)

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病,脈象呈現滑動且伴有手足冰冷的症狀,這表示體內有熱邪鬱積。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白虎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22. 當歸四逆湯 (351)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當歸四逆湯方

當歸三兩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大棗二十五枚,擘。一法十二枚。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如果出現手腳冰冷、脈搏細弱接近無法察覺的狀況,可以使用「當歸四逆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該方的組成為:當歸三兩、去皮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炙甘草二兩、通草二兩以及大棗二十五枚(需切開)。另外一種做法是使用十二枚大棗。將這七種藥材加在一起,用八升水煎煮,煮至剩下三升時,去掉藥渣,趁溫熱分三次服用,每日一劑。

23.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352)

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當歸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通草二兩桂枝三兩,去皮細辛三兩生薑半斤,切吳茱萸二升大棗二十五枚,擘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

白話文:

如果有人體內長期存在寒氣的情況,適合使用「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來治療。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的配方如下:

需要準備的材料有:當歸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通草二兩、去皮桂枝三兩、細辛三兩、切好的生薊半斤(約250克)、吳茱萸二升、擘開的大棗二十五枚。

製作方法是這樣的:將上述九種藥材一起放入鍋中,加入清水六升以及清酒六升,混合均勻後進行煎煮,直至煮出五升的藥液。接著,濾去藥渣,將得到的藥液溫熱後平均分成五份服用。

24. 四逆湯 (353)

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大量出汗,但是體內的熱度並未消退,並且感到身體內部緊張、不適,四肢疼痛,同時伴有腹瀉、手足冰冷及極度畏寒的情況,這時可以使用四逆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25. 四逆湯 (354)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汗非常多,或者嚴重腹瀉並且手足冰冷的情況,應該使用四逆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

26. 瓜蒂散 (355)

病人手足厥冷,脈乍緊者,邪結在胸中,心下滿而煩,飢不能食者,病在胸中,當須吐之,宜瓜蒂散

白話文:

如果病人手腳冰冷,脈搏時而緊繃,這是因為病邪聚集在胸口部位,導致心下感到脹滿且煩躁不安,並且有飢餓感卻無法進食的情況,這表示病情位於胸口位置,應該採取催吐的方式治療,適宜使用瓜蒂散作為藥方。

27. 茯苓甘草湯 (356)

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卻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茯苓甘草湯方

茯苓二兩甘草一兩,炙生薑三兩,切桂枝二兩,去皮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如果患了傷寒病,並且手腳冰冷而心悸,應該優先處理水氣問題,建議先服用茯苓甘草湯。之後再治療手腳冰冷的症狀。如果不這樣做,水氣滯留進而影響到胃,很可能會導致腹瀉。以下是茯苓甘草湯的配方: 成分:茯苓六錢、甘草三錢(炙烤過)、生薑九錢(切片)、桂枝六錢(去皮)。

做法:將上述四味藥材加入四升水中,煎煮至剩餘二升,去掉藥渣,將藥湯分成三分,溫熱後服用。

28. 麻黃升麻湯 (357)

傷寒,六七日,大下後,寸脈沉而遲,手足厥逆,下部脈不至,喉咽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者,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麻黃升麻湯方麻黃二兩半,去節升麻一兩一分當歸一兩一分知母十八銖黃芩十八銖萎蕤(一作菖蒲),十八銖芍藥六銖天門冬六銖,去心桂枝六銖,去皮茯苓六銖甘草六銖,炙石膏六銖,碎,綿裹白朮六銖乾薑六銖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頃,令盡,汗出愈。

白話文:

患了傷寒病,大約在第六、七天時,經過劇烈腹瀉之後,如果出現手腕的脈搏沉緩,手腳冰冷,下肢的脈搏微弱難尋,咽喉不適,吐出或咳出帶有膿血的痰液,以及持續不停的腹瀉狀況,這就是比較棘手難治的情況。針對這種病情,可以使用「麻黃升麻湯」作為治療方劑。

麻黃升麻湯的組成為:

  • 麻黃二兩半(去節)
  • 升麻一兩一分
  • 當歸一兩一分
  • 知母十八銖
  • 黃芩十八銖
  • 萎蕤(或者菖蒲),十八銖
  • 芍藥六銖
  • 天門冬六銖(去心)
  • 桂枝六銖(去皮)
  • 茯苓六銖
  • 甘草六銖(炙)
  • 石膏六銖(碎,用棉布包裹)
  • 白朮六銖
  • 乾薑六銖

以上共十四味藥材,用一斗水先煎煮麻黃至沸騰後去掉浮沫,再加入其餘藥物,繼續煎煮直至剩餘三升藥液。去除藥渣後,將藥液分為三次溫熱服用,每次間隔大約是煮三鬥米所需的時間(比喻為一段適當的間隔),服完後若能出汗,則病情有望好轉。

29. 腹痛自利 (358)

傷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轉氣下趣少腹者,此欲自利也。

白話文:

大約在感冒四五天之後,如果感到腹部疼痛,並且痛感似乎往下方小腹移動,這表示即將有腹瀉的情況發生。

30.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359)

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方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三兩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傷寒病原本是由於體內寒氣過盛所引起,如果醫生又使用催吐或瀉下的治療方法,可能會導致寒氣與治療手段相衝突,進一步加劇嘔吐和腹瀉的情況。尤其是當病人一吃東西就立刻嘔吐時,這種狀況下適合使用「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來治療。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的配方如下:乾薑、黃芩、黃連、人參各使用三兩(此為古代劑量單位,現代應用需按比例調整)。將這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中,煎煮至剩下二升的藥液,之後濾去藥渣,將藥液分作兩份,溫熱後分兩次服用。

31. 下利自癒之機 (360)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伴有輕微發熱且感到口渴,同時脈搏較弱的情況下,此人通常會自行康復。

32. 下利自癒之機 (361)

下利、脈數,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復緊,為未解。

白話文:

腹瀉、脈搏快速,伴有輕微發燒和出汗,現在看來已經自行康復了;但如果脈搏再次變得緊繃,表示病情尚未完全解除。(注)另一種說法是:假設脈象由浮轉為緊繃。

33. 下利證別生死 (362)

下利、手足厥冷、無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趺陽者,為順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手腳冰冷、摸不到脈搏的情況,使用艾灸加溫也無法改善,並且如果脈象沒有恢復,反而出現微弱喘息的,這表明病情危重,可能有生命危險;若是脈象中少陰脈弱於趺陽脈,這通常表示病情正在好轉。

34. 下利圊膿血之證 (363)

下利,寸脈反浮數,尺中自澀者,必圊膿血。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的情況,並且手腕上方的脈搏跳動異常地浮且快,同時手掌下方靠近肘部的脈象摸起來感覺遲滯不暢,那麼病人很可能會排出血塊和膿液的大便。

35. 下利禁忌 (364)

下利清穀,不可攻表,汗出必脹滿。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且排泄物如同清水般清澈,這時不應該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表面症狀,因為若強行出汗,必定會導致腹部脹滿不適的狀況加劇。

36. 下利脈象預後 (365)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也;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者為欲自止,雖發熱不死。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的情況,並且脈象沉而弦緊,這表示腹瀉伴有腹部沉重感;若脈象洪大,則表示腹瀉尚未停止;假如脈象細弱且快速,這表明腹瀉即將自行停止,即使病人同時有發熱的症狀,也不致於危及生命。

37. 戴陽 (366)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穀者,必鬱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下虛故也。

白話文:

患者有腹瀉的症狀,脈象沉緩,面色稍微泛紅,身體有輕微發熱。如果腹瀉物為清澈的稀便,那麼病人必定會先出現頭暈、出汗的狀況,之後病情就會好轉。在這個過程中,病人可能會有輕微的手腳逆冷現象,這是因為面部看似有熱象(即陽氣上浮),但實際上是下部(脾胃)陰寒而虛弱所導致的。

38. 下利脈症預後 (367)

下利,脈數而渴者,令自愈;設不差,必圊膿血,以有熱故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下利),脈搏快速(脈數)並且感到口渴,這種情況往往能夠自行痊癒;但如果症狀沒有好轉,那麼很可能會排出血塊和膿液,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毒的緣故。

39. 下利證別生死 (368)

下利後,脈絕,手足厥冷,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白話文:

在腹瀉之後,如果脈象消失,手腳冰冷,經過大約一頓飯的時間(約兩小時),如果脈搏恢復正常,手腳也回暖了,那麼這個人就有生存的可能;如果脈象依然沒有恢復,那麼預後就比較危險,可能有生命危險。

40. 下利死證 (369)

傷寒,下利日十餘行,脈反實者,死。

白話文:

如果患有傷寒病症,每天腹瀉十多次,且脈象反而表現為堅實的,這表明病情危重,可能有生命危險。

41. 通脈四逆湯 (370)

下利清穀,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其脈即出者愈。

白話文:

當病人出現腹瀉如水、內臟寒涼而外表發熱、出汗後手足逆冷的症狀時,可以使用「通脈四逆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該方的組成為:甘草六克(經過炮製),大附子一枚(生用,去皮並切為八片),乾薑九克(身體強壯的人可以增加到十二克)。將這三味藥材加入三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一升六合(約600毫升)時,濾掉藥渣,將藥液分作兩次溫服。如果服用後病人的脈象恢復正常,那麼病情就會好轉。

42. 白頭翁湯 (371)

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黃櫱三兩黃連三兩秦皮三兩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白話文:

如果症狀為腹瀉伴有肛門灼熱感加重的情況,可以使用白頭翁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白頭翁湯的配方如下:白頭翁六克、黃櫱九克、黃連九克、秦皮九克。將這四味藥材加入七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下二升的藥液,過濾掉藥渣,趁溫熱時分兩次服用,每次一升。如果第一次服用後症狀未見好轉,可以再服一次。

43. 四逆湯 (372)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腹部脹滿以及全身痠痛的症狀,應該先用藥物溫暖體內的機能(調理內臟),然後再治療表面的病症。對於溫暖體內機能,適合使用四逆湯;而針對表面的病症,則應使用桂枝湯進行治療。

44. 白頭翁湯 (373)

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有人腹瀉並且想喝水,這是因為體內有熱的緣故,可以使用白頭翁湯來治療。

45. 小承氣湯 (374)

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

白話文:

如果出現腹瀉和胡言亂語的症狀,這可能是有燥熱的糞便積滯所導致,適合使用小承氣湯來治療。

46. 梔子豉湯 (375)

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白話文:

在腹瀉之後感到更加煩躁不安,並且按壓心口下方位置時感覺柔軟濡濕的,這是屬於虛性煩躁的症狀,適合使用梔子豉湯來治療。

47. 嘔家自癒之機 (376)

嘔家有癰膿者,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白話文:

如果患有嘔吐症的人同時體內有癰疽化膿的情況,不應該只專注於治療嘔吐,因為當膿瘡排出乾淨後,嘔吐的症狀自然就會好轉。

48. 四逆湯 (377)

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嘔吐而且脈象薄弱,同時小便正常甚至頻繁,身體伴有輕微發熱,並且出現手足逆冷的現象,這是很難治療的情況,建議使用四逆湯作為主方來治療。

49. 吳茱萸湯 (378)

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症狀為乾嘔(乾咳式嘔吐)、吐出唾液泡沫,並且伴隨頭痛的情況,建議主要使用吳茱萸湯來治療。

50. 小柴胡湯 (379)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有人同時出現嘔吐和發燒的症狀,那就應該以小柴胡湯作為主要的治療方劑。

51. 胃中寒冷 (380)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者,其人外氣怫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白話文:

患了傷寒病,如果已經經歷了嚴重的嘔吐和瀉肚,導致身體極度虛弱,接著又過度發汗,這樣的人體外表看似氣機鬱結不通。這時,如果再給他喝水來企圖促使出汗,便可能引發嘔逆的現象。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患者的胃中寒氣過盛所致。

52. 噦而腹滿之治 (381)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白話文:

感冒風寒後,如果出現嘔吐並且腹部脹滿的情況,應仔細觀察病人的大小便狀況,瞭解是哪個排泄系統不暢通,然後對症進行疏通治療,如此病情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