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5)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5)

1. 禹餘糧丸 (88)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

白話文:

發汗過多的人,如果又再次大量發汗,一定會出現精神恍惚、心神煩亂的狀況,並且小便後會陰部疼痛,這時就給予服用禹餘糧丸。

2. 病人有寒,復發汗 (89)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蚘。

白話文:

病人身體有寒氣,如果又讓他發汗,會導致胃裡發冷,必定會吐出蛔蟲。

3. 發汗復下為逆 (90)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白話文:

本來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反而用了瀉下的方法,這就叫做違反常理的治療;如果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之後的治療就不算違反常理。本來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反而用了發汗的方法,這也叫做違反常理的治療;如果先用瀉下的方式治療,之後的治療就不算違反常理。

4. 四逆湯 (91)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白話文:

傷寒病,醫生用藥攻下後,接著出現腹瀉不止,拉出像沒消化完全的食物,而且身體疼痛,這時要趕快處理體內虛寒的問題;如果之後身體才開始疼痛,且排泄物已恢復正常,這時要趕快處理體表的問題。處理體內虛寒適合用四逆湯,處理體表的問題適合用桂枝湯。

5. 四逆湯 (92)

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宜四逆湯。

白話文:

病人發燒,頭痛,脈象反而沉伏,如果沒有好轉,並且出現身體疼痛的狀況,應該要救治他的內裡,適合使用四逆湯。

6. 冒家汗出自愈 (93)

太陽病,先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裡未和,然後復下之。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先用了攻下的方法卻沒有好轉,又再用發汗的方法,這樣一來就會導致身體的表裡都虛弱。這個人因此會出現昏冒的症狀,如果此時能冒出汗來,病就會好轉。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出汗後表邪被解除了,所以身體的表部才會和諧。如果裡部還沒和諧,之後再用攻下的方法治療就可以了。

7. 調胃承氣湯 (94)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1),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2)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註】一作微一作尺脈實

白話文:

太陽病還沒好的時候,如果脈象呈現陰陽脈都停止不動的狀態,病人一定會先發抖,然後流汗就會好;如果只是陽脈比較微弱,那只要流汗就會好;如果只是陰脈比較微弱,那就用瀉下的方法就會好。如果想要用瀉下的方法,就應該使用調胃承氣湯。

【註】這裡脈象的描述,有的版本寫作「陰脈微」,有的寫作「尺脈實」。

8. 榮弱衛強 (95)

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白話文:

太陽病,出現發燒又流汗的症狀,這是因為體內營氣虛弱而衛氣強盛的緣故,才會導致流汗。想要驅散侵入的風邪,應該使用桂枝湯來治療。

9. 小柴胡湯 (96)

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脇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欬者,小柴胡湯主之。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半升,洗,甘草炙,生薑切,各三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者,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若腹中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若脇下痞鞕,去大棗,加牡蠣四兩。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三兩,溫服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白話文:

感冒五六天,或是中風,出現忽冷忽熱,胸部和脅肋感到脹滿不舒服,精神不振、不想吃東西,內心煩躁想吐。有時候胸中煩悶但不嘔吐,有時會口渴,有時肚子痛,有時脅肋下方有硬塊,有時心悸、小便不順暢,有時不口渴但身體有點發熱,有時會咳嗽,這些情況都可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小柴胡湯的組成:

柴胡八兩,黃芩三兩,人參三兩,半夏四兩(洗淨),炙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剝開)。

以上七味藥,用水一斗二升煮,煮到剩六升時,去掉藥渣,再煎煮到剩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如果胸中煩悶但不嘔吐,就去掉半夏、人參,加入一個栝樓實。如果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人參(連同原本的共四兩半)、栝樓根四兩。如果肚子痛,就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三兩。如果脅肋下方有硬塊,就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四兩。如果心悸、小便不順暢,就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四兩。

如果不口渴、身體微微發熱,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三兩,溫服後微微出汗就會好。如果咳嗽,就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升、乾薑二兩。

10. 小柴胡湯 (97)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藏府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白話文:

身體虛弱,氣血耗盡,皮膚毛孔疏鬆,邪氣因此侵入,與體內正氣互相搏鬥,在脅肋下方結聚。正邪之氣互相爭鬥,所以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發病時好時壞,不想吃東西,因為內臟之間是相互連結的,所以疼痛一定會向下蔓延,邪氣位置高,但疼痛位置在下,所以會想嘔吐,這種情況要用小柴胡湯來治療。服用小柴胡湯之後,如果出現口渴,這是屬於陽明經的問題,要依照陽明經的治療方法來處理。

11. 柴胡湯不中與 (98)

得病六七日,脈遲浮弱,惡風寒,手足溫,醫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脅下滿痛,面目及身黃,頸項強,小便難者,與柴胡湯,後必下重。本渴,飲水而嘔者,柴胡湯不中與也,食穀者噦。

白話文:

病人發病六七天,脈象遲緩且浮而無力,怕風怕冷,手腳卻是溫熱的。醫生用瀉藥治療了兩三次,病人反而食慾不振,感到胸脅脹滿疼痛,臉色和身體都發黃,脖子僵硬,小便困難。如果這時給他服用柴胡湯,之後一定會出現裡急後重(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症狀。如果病人本來就口渴,喝水卻會嘔吐,那就不應該給他服用柴胡湯。如果病人有在進食穀物,卻出現打嗝的症狀,也表示柴胡湯不適合。

12. 小柴胡湯 (99)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白話文:

在得了傷寒四五天後,出現身體發熱、怕風、脖子僵硬、胸脅部位感到脹滿、手腳溫熱但覺得口渴的狀況,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13. 小建中湯 (100)

傷寒,陽脈濇,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小建中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二十枚,擘,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膠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內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嘔家不可用建中湯,以甜故也。

白話文:

傷寒病,如果把脈發現陽脈阻塞不順,陰脈像弓弦一樣繃緊,按照道理應該會腹部急迫疼痛。這種情況,先給予小建中湯服用,如果沒有改善,再給予小柴胡湯來治療。

小建中湯的組成:

桂枝三兩(去掉外皮),炙甘草二兩,大棗二十枚(切開),芍藥六兩,生薑三兩(切片),膠飴一升。

以上六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煮滾,煮到剩下三升時,去除藥渣,加入膠飴,再用小火稍微加熱溶解,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容易嘔吐的人不可使用小建中湯,因為它味道偏甜。

14. 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 (101)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白話文:

如果得到傷寒或中風,出現了柴胡證的症狀,只要看到其中一個症狀就可以使用柴胡湯,不需要所有症狀都出現才用。凡是屬於柴胡湯證的疾病,如果誤用下法(例如瀉藥)治療,但柴胡證的症狀沒有消失,就應該再次給予柴胡湯治療。這樣病人一定會出現身體發熱、發抖的狀況,然後又再次發燒,發汗之後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