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上第五(1-30) (4)
辨太陽病脈証並治上第五(1-30) (4)
1. 甘草乾薑湯 (29)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甘草乾薑湯方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芍藥甘草湯方
芍藥,甘草炙,各四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調胃承氣湯方
甘草二兩,炙,芒硝半升,大黃四兩,清酒洗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之。
四逆湯方
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人可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白話文:
甘草乾薑湯 (29)
患傷寒病時,若出現脈象浮、自發性出汗、小便頻繁、心煩、輕微怕冷、腳部抽筋緊繃等症狀,此時錯誤地使用桂枝湯來發汗解表,反而會加重病情。誤治後可能導致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不安、嘔吐等症狀,此時應給予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
若手腳轉暖、冰冷症狀改善,可改用芍藥甘草湯,使腳部抽筋得以舒緩。若出現胃氣不和、胡言亂語的現象,可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若因過度發汗或誤用燒針治療而導致嚴重陽虛,則需以四逆湯為主方。
甘草乾薑湯配方
甘草(四兩,炙)、乾薑(二兩)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五合,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芍藥甘草湯配方
芍藥、炙甘草(各四兩)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五合,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
調胃承氣湯配方
炙甘草(二兩)、芒硝(半升)、大黃(四兩,用清酒洗淨)
將以上三味藥材(芒硝除外),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去除藥渣後加入芒硝,再稍微加熱至沸騰,少量溫服。
四逆湯配方
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生附子(一枚,去皮切八片)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二合,去除藥渣,分兩次溫服。體質壯實者可用大附子一枚、乾薑三兩。
2. 證象陽旦 (30)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乾,兩脛拘急而譫語。師曰: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為風,大為虛,風則生微熱,虛則兩脛攣,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乾,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熱,脛尚微拘急,重與芍藥甘草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白話文:
證象陽旦 (30)
有人問:症狀看似陽旦證,按照常規方法治療後病情反而加重,出現四肢冰冷、咽喉乾燥、兩小腿抽筋,還伴有胡言亂語。醫師說:到了半夜手腳會轉暖,雙腳也能伸展。後來果然如醫師所言。這是怎麼預知的?
醫師回答:寸口脈象浮而大,浮脈代表外感風邪,大脈表示正氣虛弱。風邪會引發輕微發熱,正氣虛弱則導致兩小腿抽攣。症狀看似桂枝湯證,但實際需加入附子,並增加桂枝用量以發汗,附子能溫通經脈,這是因為陽氣嚴重耗損的緣故。
患者四肢冰冷、咽喉乾燥、煩躁不安,是因陽明經氣內結,導致胡言亂語、神志混亂。此時改服甘草乾薑湯,到了半夜陽氣恢復,雙腳便會轉暖,但小腿仍輕微抽緊,再給予芍藥甘草湯,小腿就能伸展。之後用承氣湯讓大便微溏,即可止住譫語,因此知道病情能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