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并治第十四(392~398)

回本書目錄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并治第十四(392~398)

1. 燒裩散 (392)

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裏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裩散主之。

燒裩散方:右取婦人中裩近隱處,剪燒灰,以水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則愈。婦人病,取男子裩當燒灰。

白話文:

“傷寒陰易病”的症狀表現為:患者身體沈重,氣短乏力,下腹部有緊迫或疼痛感,有時可能牽連到陰部出現拘攣或痙攣。

患者還可能感覺熱氣上衝至胸部,頭部沈重得不想抬起,眼中似乎有幻影(可能是頭暈眼花的症狀),膝部和小腿也感到拘攣或緊張。對於這種情況,主要的治療方法是“燒褌散”。

治療方法如下:

取女性的內褲(靠近私密部位的部分),燒成灰。這一味藥,取方寸匕(古代的一種量器,約等於現在的幾克)的灰,用水沖服,每天服用三次。服藥後,小便就會通暢,陰部可能會微微腫脹,這表示病情正在好轉。如果是女性患者患此病,則取男性的內褲燒成灰後服用。

請注意,這個治療方法在現代醫學中已經不再使用,因為現代醫學認為內褲燒成的灰沒有治療疾病的科學依據,而且可能帶來健康風險。

2. 枳實梔子豉湯 (393)

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

枳實梔子豉湯方

枳實三枚,炙梔子十四個,擘豉一升,綿裹右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碁子五六枚,服之愈。

白話文:

在大病初癒後,如果因為過度勞累而病情復發的,可以使用枳實梔子豉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以下是枳實梔子豉湯的配方和製作方法:

所需材料包括:枳實三枚、炙烤過的梔子十四粒、以及包裹在一塊綿布中的豆豉一升。

製作步驟如下:

  1. 先取七升清澈的米漿水,在鍋中不加其他材料先行熬煮,直至其體積減少至四升。
  2. 此時加入枳實和炙梔子,繼續熬煮,直至液體再次縮減為二升。
  3. 隨後,放入豆豉,再煮五到六分鐘,使藥物充分融合。
  4. 最後,濾除藥渣,留下湯液。讓患者溫熱時分兩次服用,服用後應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出汗。

另外,如果患者還有舊存未消的食物積滯問題,可以在藥方中加入像棋子大小的大黃五六粒,一同煎煮服用,這樣效果會更好,有助於病情更快康復。

3. 小柴胡湯 (394)

傷寒差已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沈實者,以下解之。

白話文:

在傷寒病情好轉之後,如果又再次發燒,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如果患者的脈象呈現浮動,意味著病邪在表,可以透過發汗的方式來解決;如果脈象沉實,表示病邪在裡,則需要使用下法來解除病狀。

4. 牡蠣澤瀉散 (395)

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澤瀉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藶子熬商陸根熬海藻洗去鹹栝蔞根各等分右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

白話文:

在大病逐漸好轉之後,如果出現從腰部往下有水氣積聚的症狀,可以使用「牡蠣澤瀉散」作為主要治療方劑。牡蠣澤瀉散的配方如下:牡蠣(經過煎熬)、澤瀉、蜀漆(用溫水洗淨以去除腥味)、葶藶子(煎熬過)、商陸根(煎熬過)、海藻(洗淨以去掉鹹味)、栝樓根,各藥材份量相等。將這七種藥物分別搗碎,然後過篩製成細散;接著再放到石臼中進一步混合處理,最後以白開水調和服用,每次服用約方寸匕的量,一天三次。當小便變得通利時,就可以停止服用。

5. 理中丸 (396)

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理中丸方

人參白朮甘草炙乾薑各三兩右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服。

白話文:

在經歷了嚴重疾病並逐漸康復之後,如果出現經常唾液多、這種情況持續時間較長且不明顯改善,同時感到胸口有寒涼感,這時應該使用具有溫熱作用的丸劑來治療,最適合的選擇是「理中丸」。

理中丸的配方如下:人參、白朮、甘草(需炙烤)、乾薑,各取三兩。將這四種藥材進行細緻的搗碎和篩選,然後加入蜂蜜調和成丸狀,每粒丸藥大小約像雞蛋黃那樣。服用時,取一粒丸藥,用幾合(約等於幾百毫升)沸水融化並拌勻,將藥丸研碎後,趁溫熱狀態服下,每天需要服用三次。

6. 竹葉石膏湯 (397)

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竹葉石膏湯方

竹葉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麥門冬一升,去心人參二兩甘草二兩,炙粳米半升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得了傷寒疾病之後,身體變得虛弱、瘦弱且氣力不足,經常感到氣往上沖而想嘔吐時,可以使用「竹葉石膏湯」作為主要治療方劑。以下是竹葉石膏湯的配方:

  • 竹葉:兩把
  • 石膏:一斤半(約800克)
  • 半夏:半升,先清洗乾淨
  • 麥門冬:一升,需去除芯部
  • 人參:二兩
  • 甘草:二兩,經過炙烤處理
  • 粳米:半升

將上述七種藥材一併放入鍋中,加入十公升的水進行煎煮,直至剩下六公升的藥液,然後過濾掉藥渣。接著,再加入粳米繼續煮,直到米粒熟透,最後取出米粒,留下湯汁。待湯汁溫熱後,每次飲用一升,每日分三次服用。

這個方子主要是用來調理因傷寒康復後所導致的體質虛弱、氣短及逆氣嘔吐等症狀。

7. 病新差不能消穀 (398)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穀,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穀則愈。

白話文:

病人的脈象已經恢復正常,但到了傍晚時分略感焦躁不安。這是因為病剛好轉,身體還未完全恢復,家人過早勉強給予較多的固體食物,導致脾胃機能仍然薄弱,無法有效消化這些食物,因此引發了輕微的煩躁感;如果減少食量,讓脾胃負擔減輕,情況就會逐漸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