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1)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1)

1. 葛根湯 (31)

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葛根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餘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諸湯皆仿此。

白話文:

葛根湯 (31)

當患有太陽病時,出現頸部及背部僵硬緊繃、無汗且怕風的症狀,此時應以葛根湯為主要治療方劑。

葛根湯配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除節段),桂枝二兩(去除外皮),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烤過),芍藥二兩,大棗十二枚(掰開)。

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麻黃和葛根,待水量減少二升後,去除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過濾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服藥後蓋被讓身體微微發汗。其餘調養方法及禁忌事項,與桂枝湯的注意事項相同,其他湯劑的服用方式亦可依此類推。

2. 葛根湯 (32)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白話文:

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發病時,必定會出現腹瀉的症狀,此時應以葛根湯為主要治療方劑。

3. 葛根加半夏湯 (33)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葛根加半夏湯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甘草二兩,炙,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皮,生薑二兩,切,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白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葛根加半夏湯 (33)

當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沒有腹瀉,但有嘔吐症狀時,可用葛根加半夏湯治療。

葛根加半夏湯配方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除節段)、甘草二兩(炙烤過)、芍藥二兩、桂枝二兩(去除外皮)、生薑二兩(切片)、半夏半升(清洗過)、大棗十二枚(剖開)。

以上八味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葛根和麻黃,待水量減少二升後,撇去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濾去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服藥後蓋被讓身體微微出汗。

4. 葛根黃芩黃連湯 (34)

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葛根黃芩黃連湯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兩,炙,黃芩三兩,黃連三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葛根黃芩黃連湯 (34)

原本是太陽病的桂枝湯證,醫生誤用瀉下法治療,導致腹瀉不止。若脈搏急促,表示表證仍未解除,並出現氣喘、出汗的症狀,此時應以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

葛根黃芩黃連湯配方

葛根半斤,炙甘草二兩,黃芩三兩,黃連三兩

以上四味藥材,用八升水,先煮葛根至水量減少二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煮到剩二升藥液,濾去藥渣,分兩次溫服。

5. 麻黃湯 (35)

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麻黃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餘如桂枝法將息。

白話文:

麻黃湯 (35)

當患有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熱、身體疼痛、腰痛、關節疼痛、怕風、無汗且呼吸急促的症狀時,應使用麻黃湯治療。

麻黃湯配方
麻黃三兩(去除節段),桂枝二兩(去除外皮),甘草一兩(炙烤過),杏仁七十顆(去除尖端及外皮)。

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黃,待水量減少兩升後,撇去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至剩兩升半藥液,濾去藥渣。溫熱服用八合(約160毫升),服藥後蓋被讓身體微微發汗,不需喝熱粥助汗。其餘調養方法與桂枝湯相同。

6. 麻黃湯 (36)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白話文:

麻黃湯 (36)

當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出現氣喘且胸部脹滿的症狀時,不可使用瀉下法治療,此時適合服用麻黃湯。

7. 小柴胡湯 (37)

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小柴胡湯方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甘草炙生薑各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半夏半升,洗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小柴胡湯 (37)

太陽病已經過了十天,脈象變得浮而細,並且喜歡躺臥,這表示外邪已經解除。但如果出現胸悶、脅肋疼痛的症狀,就應該服用小柴胡湯;如果脈象仍然只是浮而不細,則應該服用麻黃湯。

小柴胡湯配方

柴胡半斤、黃芩三兩、人參三兩、炙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半夏半升(洗淨)

以上七味藥材,用一斗二升水,煮至剩六升,濾去藥渣,再煎煮濃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8. 大青龍湯 (38)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大青龍湯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後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白話文:

大青龍湯 (38)

當太陽經感受風寒,脈象浮緊,出現發熱、怕冷、全身疼痛、無汗且煩躁不安的症狀時,應使用大青龍湯治療。但如果脈象微弱,且有出汗、怕風的症狀,則不可服用此方。誤服可能會導致四肢冰冷、肌肉抽動等逆症。

大青龍湯配方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薑三兩(切片)、大棗十枚(剖開)、石膏如雞蛋大小(搗碎)。

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九升水,先煮麻黃,待水量減少二升後,撇去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煮至剩三升藥液,過濾藥渣,溫熱服用一升,使身體微微出汗。若出汗過多,可用溫粉撲身止汗。若服一次後已出汗,則停止後續服用。若再服,可能因過度出汗而損傷陽氣,導致虛弱、怕風、煩躁、失眠等症狀。

9. 大青龍湯 (39)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白話文:

大青龍湯 (39)

傷寒病時,若脈象浮緩,身體雖不疼痛但感到沈重,且這種沈重感偶爾會暫時減輕,同時沒有少陰病的症狀(如四肢冰冷、精神萎靡等),此時可用大青龍湯來發散治療。

10. 小青龍湯 (40)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欬,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小青龍湯方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白話文:

小青龍湯 (40)

當傷寒表證未解,心下有水氣停聚,出現乾嘔、發熱且咳嗽,或伴隨口渴、腹瀉、咽喉阻塞感、小便不暢、下腹脹滿,或氣喘等症狀時,應以小青龍湯治療。

小青龍湯配方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淨)。

以上八味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麻黃,待水量減少二升後,撇去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煮至剩三升藥液,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加減法

  1. 若口渴,去除半夏,加入三兩栝樓根。
  2. 若輕微腹瀉,去除麻黃,加入如雞蛋大小的蕘花,炒至赤色。
  3. 若咽喉阻塞,去除麻黃,加入一枚炮附子。
  4. 若小便不暢且下腹脹滿,去除麻黃,加入四兩茯苓。
  5. 若氣喘,去除麻黃,加入半升杏仁(去皮尖)。

備註
文中提到蕘花通常不用於治療腹瀉,而麻黃本應主治氣喘,此處用法相反,可能並非張仲景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