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2)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2)
1. 小青龍湯 (41)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小青龍湯 (41)
患有傷寒,心窩部位有水氣停滯,出現咳嗽且輕微氣喘、發熱但不口渴的症狀。若服用湯藥後開始感到口渴,表示體內寒邪已除,病情即將好轉。此症適用小青龍湯治療。
2. 桂枝湯 (42)
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白話文:
主題:桂枝湯 (42)
內容:太陽病的症狀還未消除,脈象呈現浮而弱的狀態時,應當透過發汗來治療,適合使用桂枝湯。
3.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43)
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湯主之。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擘,厚朴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右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 (43)
太陽病,誤用瀉下法後出現輕微氣喘,這是因為表證未解的緣故,應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治療。
桂枝加厚朴杏子湯配方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片)、芍藥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厚朴二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煮至剩三升,濾去藥渣。每次溫服一升,服藥後蓋被讓身體微微出汗。
4. 桂枝湯 (44)
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白話文:
桂枝湯 (44)
太陽病的表證尚未解除時,不可使用瀉下法治療,若誤用瀉下便是違反治療原則;若要解除表證,適合服用桂枝湯。
5. 桂枝湯 (45)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桂枝湯 (45)
太陽病,起初用發汗法治療卻未痊癒,接著又誤用瀉下法,若此時脈象仍浮,表示病仍未好。脈浮代表病邪在體表,反而用瀉下法攻裡,所以無法治癒。現在脈象浮,說明病邪仍在體表,應當解表發汗才能痊癒,適合用桂枝湯治療。
6. 麻黃湯 (46)
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麻黃湯 (46)
太陽病,出現脈象浮緊、無汗、發熱、身體疼痛的症狀,持續八九天仍未緩解,表證依然存在,此時應當發汗治療。服用藥物後症狀稍微減輕,但患者出現心煩、眼睛昏花的現象,嚴重者可能會流鼻血,鼻血流出後病情才會解除。這是因為體內陽氣過於旺盛的緣故。此症可用麻黃湯主治。
7. 自衄者愈 (47)
太陽病,脈浮緊,發熱,身無汗,自衄者愈。
白話文:
主題:自行流鼻血而痊癒 (47)
內容:患太陽病時,脈象浮緊,身體發熱卻不出汗,若自行流鼻血,病情便會好轉。
8. 二陽并病 (48)
二陽併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怫鬱在表,當解之,熏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怫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躁煩,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濇故知也。
白話文:
二陽並病 (48)
當太陽病初期發病時,若發汗治療但汗出不完全,病邪會轉入陽明,接著出現持續微汗且不怕冷的症狀。若太陽病症狀仍未消退,此時不可用瀉下法,否則會造成病情惡化,應改用輕微發汗的方法治療。
若患者面色持續發紅,表示陽氣鬱滯在體表,需用解表或熏蒸法疏散邪氣。若發汗不完全,陽氣鬱滯無法外達,該出汗卻未出汗,患者會出現煩躁不安、疼痛遊走不定(忽而在腹部,忽而在四肢)且按壓無固定痛點,並有呼吸短促、只能坐著的現象,這都是因汗出不透所致。此時應再次發汗即可痊癒。如何判斷汗出不透?從脈象澀滯即可得知。
9. 尺中脈微 (49)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白話文:
尺中脈微 (49)
脈象浮而數,按理應當透過發汗來治癒。但如果誤用瀉下法,導致身體沈重、心悸,此時不可再發汗,應當等待患者自行出汗才能解除病症。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尺脈微弱,表示體內虛弱。必須等到表裡之氣充實,津液自然調和,患者便會自行出汗而痊癒。
10. 尺中遲不可汗 (50)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不足,血少故也。
白話文:
尺中遲不可汗 (50)
脈象浮緊時,通常會出現身體疼痛的症狀,適合用發汗法來治療;但如果尺脈的搏動緩慢,就不可以發汗。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這表示榮氣不足,血液虧少的緣故。
11. 麻黃湯 (51)
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白話文:
脈象浮起時,表示病症在體表,可以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服用麻黃湯。
12. 麻黃湯 (52)
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白話文:
脈象呈現浮且數的狀況時,可以採用發汗的方法治療,適合使用麻黃湯。
13. 榮氣和,外不諧 (53)
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主題:榮氣和,外不諧 (53)
內容:
如果一個人經常自發性出汗,這是因為體內的榮氣(營氣)調和,但體表的衛氣與榮氣不協調所致。由於衛氣無法與榮氣相互配合,導致汗液外洩。榮氣運行於脈絡之中,衛氣則運行於脈絡之外。此時應再次發汗,使榮氣與衛氣恢復和諧,症狀就會好轉,適合服用桂枝湯來治療。
14. 桂枝湯 (54)
病人藏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白話文:
桂枝湯 (54)
如果病人內臟沒有其他疾病,只是經常出現發熱、自汗(不自覺出汗)而一直無法痊癒,這是因為衛氣(體表的防禦之氣)不調和所致。在症狀發作之前,讓病人發汗就能治癒,此時適合使用桂枝湯。
15. 麻黃湯 (55)
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白話文:
傷寒病,脈象浮而緊,沒有發汗,因而導致流鼻血的,可用麻黃湯治療。
16. 桂枝湯 (56)
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白話文:
桂枝湯 (56)
傷寒病患者,若六七天未解大便,並有頭痛和發熱症狀,應使用承氣湯治療;若患者小便清澈,表示病邪不在體內,仍停留在體表,此時應當發汗解表;如果頭痛劇烈,可能會出現鼻血。這種情況下適合使用桂枝湯。
17. 桂枝湯 (57)
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白話文:
桂枝湯 (57)
傷寒病,發汗後症狀已經解除,但過了半天左右又感到煩躁,脈象呈現浮而快的,可以再次發汗,此時適合使用桂枝湯。
18. 自愈 (58)
凡病,若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陰陽自和者,必自愈。
白話文:
[自癒 (58)]
凡是疾病,無論是通過發汗、嘔吐、瀉下等治療方法,或是因失血、津液虧損,只要體內的陰陽能夠自行調和,就一定會自然痊癒。
19. 自愈 (59)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白話文:
在大瀉之後,又發汗,導致小便不通暢,這是因為體內津液流失過多。此時不要刻意治療,等到津液恢復、小便自然通利時,身體就會自行痊癒。
20. 下之後,復發汗 (60)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白話文:
在攻下治療之後,又再發汗,必定會出現身體顫抖怕冷、脈象微弱細小的症狀。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體內和體外都虛弱的緣故。
21. 乾薑附子湯 (61)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乾薑附子湯方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切八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乾薑附子湯 (61)
患者經過瀉下治療後,又發汗,導致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入睡,但夜晚卻相對安靜,沒有嘔吐或口渴的症狀,也沒有表證(如惡寒發熱等),脈象沈細微弱,身體沒有明顯高熱,這種情況可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乾薑附子湯配方
乾薑一兩,生附子一枚(去皮,切成八片)。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煎煮至剩一升,濾去藥渣,一次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