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雜病論(宋本)》~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3)

回本書目錄

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31-127) (3)

1. 桂枝新加湯 (62)

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擘,生薑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加芍藥、生薑、人參。

白話文:

桂枝新加湯 (62)

若發汗後出現身體疼痛、脈象沈遲的症狀,應使用桂枝湯再加入芍藥、生薑各一兩,以及人參三兩的「新加湯」來治療。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配方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四兩、甘草二兩(炙)、人參三兩、大棗十二枚(剖開)、生薑四兩。

2.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3)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方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63)

病人發汗後,不可再服用桂枝湯。若出現出汗且氣喘,但無明顯高熱的症狀,可以給予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配方

麻黃四兩(去除節段)、杏仁五十顆(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烤過)、石膏半斤(搗碎,用棉布包裹)。

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七升水,先煮麻黃,待水量減少二升後,撈去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煮至剩二升藥液,過濾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3. 桂枝甘草湯 (64)

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桂枝甘草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桂枝甘草湯 (64)

出汗過多,病人雙手交叉按壓在胸口,感覺心跳劇烈不適,想要用手按壓才會舒服,這種情況用桂枝甘草湯治療。

桂枝甘草湯配方

桂枝四兩(去除外皮),甘草二兩(炙烤過)

以上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煮到剩下一升,過濾掉藥渣,一次喝完。

4.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65)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65)

出汗後,如果患者感覺肚臍下方有跳動感,像是快要發作「奔豚」(一種氣上衝的症狀),此時可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

配方:
茯苓半斤,桂枝四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烤過),大棗十五枚(掰開)。

製法:
將上述四味藥材,用「甘瀾水」一斗(約十升),先煮茯苓,待水量減少二升後,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至剩三升,過濾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一天三次。

甘瀾水製作方法:
取二斗水倒入大盆中,用勺子反覆舀起倒回,直到水面出現五六千顆珍珠般的水泡,即可使用。

5.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66)

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薑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兩,炙,人參一兩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 (66)

患者發汗後,若出現腹部脹滿的症狀,可用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療。

配方:
厚朴半斤(炙烤後去皮)、生薑半斤(切片)、半夏半升(洗淨)、甘草二兩(炙烤)、人參一兩。

製法:
將上述五種藥材加入一斗水,煮至剩三升藥液,過濾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一日三次。

6.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67)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67)

患有傷寒病,若經過催吐或瀉下治療後,出現胃脘部脹滿不適,感覺有氣往上衝到胸部,起身時頭暈目眩,脈象沈而緊。此時若再發汗,會擾動經脈,導致身體顫抖搖晃,這種情況應以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治療。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配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去皮),白朮二兩,炙甘草二兩。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煎煮至剩三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7. 芍藥甘草附子湯 (68)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芍藥甘草附子湯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芍藥甘草附子湯 (68)

若發汗後,病情未緩解,反而更加怕冷,這是因為體虛的緣故,應以芍藥甘草附子湯治療。

芍藥甘草附子湯配方

芍藥、甘草各三兩(炙製),附子一枚(炮製後去皮,切成八片)。

將以上三味藥材,加入五升水,煎煮至剩一升五合,濾去藥渣,分三次溫服。

8. 茯苓四逆湯 (69)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茯苓四逆湯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乾薑一兩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白話文:

茯苓四逆湯 (69)

若發汗或瀉下後,病情仍未緩解,並出現煩躁症狀,可用茯苓四逆湯治療。

茯苓四逆湯配方

茯苓四兩、人參一兩、生附子一枚(去皮切八片)、炙甘草二兩、乾薑一兩半。

以上五味藥材,用五升水煮至剩三升,濾去藥渣,溫熱服用七合(約140毫升),每日兩次。

9. 調胃承氣湯 (70)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 (70)

發汗後,如果出現怕冷的症狀,這是因為身體虛弱的緣故;如果不怕冷,只感到發熱,則是實證,此時應當調和胃氣,給予調胃承氣湯。

10. 五苓散 (71)

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氣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右五味,搗爲散,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如法將息。

白話文:

五苓散 (71)

太陽病患者,發汗後大量出汗,導致胃中乾燥,出現煩躁、無法入睡的症狀,此時若想喝水,可少量給予飲水,使胃氣調和即可痊癒。但如果患者脈象浮、小便不順暢、輕微發熱且有口渴症狀,則應以五苓散治療。

五苓散配方

豬苓十八銖(去皮)、澤瀉一兩六銖、白朮十八銖、茯苓十八銖、桂枝半兩(去皮)。

將以上五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溫開水送服,每次服用方寸匕(約一茶匙),每日三次。服藥後多喝溫水,促使發汗而痊癒。需按照此法調養休息。